1、举例论述宗教与民俗的关系。 2、举例论述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3、举例论述民俗的扩布性。
4、学员所在地居住民俗概述。(仅选其中一小类即可,如堂屋、厨房、厕所„„) 5、学员所在地服饰民俗概述。(在头衣、上衣、下裳、足衣中任选一项即可。) 附注:
本课程主要讲授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类民俗的基本理论。重点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对传统民俗的解读及理论分析。讲授课程时,我们有意识把重点和难点贯穿在民俗学理论分析中,而且尽可能多举相关例子,初衷的一个方面便是方便学员在复习时易于突破重点和难点。限于授课时间,讲授时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理论上,而将各类民俗事象糅于其中,即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常用方法。对各类民俗事象的具体分析留给学员自己课后完成(梳理教材的相关部分)。本课程非常注重田野作业。此次考试,本课程属于开卷。又,一个全国规模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业已展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隶属于“无形文化遗产”,乃“抢遗”工程的重点之一。有鉴于此,考题采用概述某一显著民俗事象或论述民俗学基本理论的类型——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民俗事象分析的基本常识;必须拥有一定的田野作业量。完成这类题目,同时也是为“抢遗”工程作准备。因此,此类考题兼顾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事象分析、田野作业、“抢遗”工程的时代课题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正是此次复习应该注意的重点所在。
(0070)《民俗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1、 举例论述宗教与民俗的关系。
宗教是民俗的宝库,很多民俗与宗教有关。 (1)、原始宗教
1)、自然崇拜:关于山、川、草、木、石„„的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2)、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如熊、虎、羊、鸟、蛇„„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植物图腾如花、竹„„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综合图腾如龙„„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3)、祖宗崇拜:女性祖宗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男性祖宗崇拜及其在当今民俗系统中的遗留。 (2)、现代宗教对民俗的影响 1)、基督教 2)、伊斯兰教 3)、佛教
2、 举例说明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1)、语言是民俗载体,古代的民俗事象借助于语言(口语、书面语)传承至今。如上古的太阳崇拜、禾魂崇拜„„
(2)、语言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1)、当代课桌文学2)、当代校园流行语 3、 举例说明民俗的扩布性。
(1)、扩布规律1)、模式(民俗总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扩布)2)、扩布是一种文化传播
3)、扩布规律: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形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它不仅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和地区渗透。 (2)、扩布条件
1)、发生时间早、社会功能广泛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相对广大。2)、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代代传承。
3)、发生时间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相对狭小。 (3)、扩布性中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工 (4)、扩布方式
1)、正常扩布2)、非正常扩布
4、 学员所在地居住民俗概述。(仅选其中一小类即可,如堂屋、厨房、厕所„„) 下边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一)、重庆市农舍民俗概述
重庆的农户住房,20世纪50年代以前,瓦房少,草房多。盖草房用的草,有麦秆、稻草和茅草三种。草房的墙壁绝大多数是用泥土筑成。屋式有〓〓式和┏━式。这两种农舍,正中是堂屋,开双扇门,其他各门单开。厢房、偏房开的门可与正房相通,也可单开。墙上开窗不多,窗孔不大,窗格多用木棒穿进木框做成,俗称“牛肋巴”窗。房架采用埋叉捆绑式。屋面用树棒、竹子和竹篾捆绑编扎。盖草时要在屋顶上留几处直径一尺五至二尺大的“狮子口”作通风、采光用。屋前多用三合土或石头平成晾晒谷物的地坝,屋后栽种竹子、树木,左右两侧种植蔬菜。
——、┏━式草房的进深,常见的不过一丈六七尺;开间不过一丈二三尺。——字形草房加偏屋的较多,用作灶房、猪圈、放粪桶、堆柴灰等用。
┏┓、〓〓式农舍,瓦房多草房少。┏┓式瓦房俗称三合院,正面叫正房子、上房,两边叫厢房。〓〓式瓦房,俗称四合院。修瓦房费工费时费材料,基脚石也比草房安得高,正房阶沿有高出地坝三四尺以上的。墙壁分成上、下两段建造。房屋两侧和背面墙壁的下半部分,有用条石砌的,有用石板装的,也有用片石垒的和用竹篾编的。屋顶檩子钉角板盖小青瓦。正房住主人和长辈,厢房住儿、媳、女、孙,堂屋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正中墙上供“天地君亲师”神位;墙右下角供“坛神”。家中妇女凡月经期间和产后未满40天的,不能进堂屋。若不慎踏进堂屋,就要买一段红布,给家里冲喜;若猪跑进邻居堂屋里去了,也要挂红冲喜。
建房仪式
巴渝城乡建房过程长,工序多,有多少道工序,就有多少项仪式。简单的仪式由掌墨 师主持,他以手式姿态和编结手指、翻转手腕的办法,挽一个或几个“手诀”,念几句祷词
或吉利话,仪式就算完成。如修草房安基脚石时,掌墨师只念10句话,就结束仪式。复杂的仪式要由掌墨师与工匠两人合作演示。上梁是当时建房中保证质量的重要工序,因此仪式也就特别隆重、复杂。《上梁歌》的歌词内容包括说梁、点梁、点梁尾、套梁、踩梁等。做大梁用的木檩上,先要写上房屋的建造时间和一幅八卦图。仪式从工匠掌墨师“说梁”唱起,
边唱边干活,如翻动大梁时,一边翻动一边唱。“左车左转,右车右转,不车自转”,掌墨师上楼梯提大梁时,一边爬楼梯一边唱:“手把楼梯步步高,我要上去摘蟠桃;左手摘了七八个,右手摘了七八双;老的吃了添福寿,少的吃了福寿长。”直到他登上屋顶,从安放在屋架顶端的脊檩上踩过去,能反映上梁全过程的仪式才算完成。
20世纪50年代前,不管城镇、农村,在修造新房中,都时兴挂“吞口”、立“泰山石”。“吞口”是用一把大木瓢彩绘而成,既像面目狰狞的人面头像,又像獠牙尖利的虎面头像,口中还咬着一把短剑。“泰山石”是用三四尺长、七八寸厚的条石雕凿而成,在正
面竖刻着“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吞口”挂在堂屋大门外门楣上方的墙上,“泰山石” 则立在堂屋外的阶沿上。两样都是为了镇邪驱鬼。
(上边提供是对农舍民俗的历时性即纵向描述,要难一些。也可以作共时性即横向描述,要简单一点:比如对农舍的风水、选址、相关的神话传说(灶神、门神厕神„„)、仪式歌、信仰等等;或者仅仅概述居住民俗的某一个部分,比如厨房的民俗、厕所的民俗、堂屋的民俗,等等。) (二)、重庆市衣帽民俗概述 1、衣
清代,重庆男性上身较普遍穿青、蓝、灰色麻料、布料的无领斜襟长衫或短衫,内衬白色汗褂。家境
较宽裕的,外套马褂或背心,腰间系宽布带。下力的劳动者则有系稻草绳的。下穿操裆长裤(俗喊三把抓)。富者衣料多用丝、绸、缎、呢,四季有单、夹、棉、皮换穿。
也有人不分寒暑,夏披烂棉袄,冬裹破单衫的,有的补了又补,称为“千疤衣”。
头上前额剃发,后脑蓄辫,冬季天寒时,不同阶层,或头缠青、蓝、白色布帕(少数缠丝帕),或包方巾,或戴瓜皮帽。帽顶可掇珠,黑珠为一般庶民所掇,红珠为有功名者。
清代妇女穿旗袍或斜襟过膝半长衫,下穿大脚口长裤(近似现代喇叭裤),扎脚。
民国初期,城市男性衣着仍沿清代装束,少数改穿明代衣装。稍后,改穿大襟长衫(亦称大褂)、大襟短衣和对襟汗衣以及褶腰收裆裤。女性衣着变化不大,仍以旗袍、短衫、长裤为主。布料主要由本地生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和长江中下游难民大量涌入重庆,服饰趋向多样:中山服、学 生服、西服时兴起来,与长衫、短褂分领秋色。帽饰有草帽、毡窝、遮阳帽、土耳其毛帽和 呢子礼帽(又叫博士帽、官帽)。但在中老年人群中,仍有缠包头帕的。
妇女则穿改良旗袍(收腰、放臀、开高衩),有时外加短外套,也穿斜襟短半衫、过膝摺裙或花长裤。农村妇女不穿旗袍,穿长衫不过膝的长半衫。城乡妇女不管穿长袍或短衫,只要是外衣,大都要“缘边”,即用各种色彩的布条,把衣服的衣领、衣襟、衣角、衣袖镶嵌一两道边儿。巴渝妇女爱好整洁,不管什么时候,总爱将头发梳得规规矩矩的。梳头工具有木梳、牛角梳、竹篦和抿子。结婚前梳独辫或双辫,结婚后大都是梳毛纂儿。因其形状像圆形的饼子,又叫它“饼饼儿”。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的妇女,爱在头发上捆一根帽裢。七八十岁高龄的妇女则爱戴帽子。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新,人们的穿戴也发生相应变化。男女都改穿列宁服、干部服,戴八角帽。着长衫、缠包头帕的趋少,戴礼(呢)帽的几乎绝迹。穿内衣、内裤渐成时俗。布料有土白布、阴丹士林布、安安蓝布、斜纹卡叽布等。灯草绒在当时算是高档布料,故民间流传一句笑话:“有钱之人大不同,身上穿的灯草绒。”
50年代前期,处于中苏友好最佳时期,重庆人一度兴起穿苏联花布的热潮,街道上随时可见身穿苏联花布衣裤的男性中青年,但流行期很短。
“文革”期间尚武,青少年穿军装风靡一时,大中女学生基本上“不爱红装爱武装”。 80年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解放,穿戴也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中青年,爱好包装、打扮,蔚然成风。土布被淘汰,机织棉布、绸缎、羽纱、羽绒、毛呢、尼龙、皮革、皮毛„„服装用料品种繁多。男女成衣有背心、汗衫、衬衫、体恤、西装、棉毛衫、情侣衫、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太空服,皮衣、夹克、长短大衣,以及各种设计新颖、色泽鲜丽的新潮女式衣裙、泳装。夏天,有三大火炉之称的重庆,短、薄、透十分流行。多数家庭,已由过去的几季一衣、一季一式,为一季多衣,少数追求时髦的青年女性,乃至朝衣夕换。 2、帽
帽饰也有较大变化。曾流行于50~60年代的干部帽、八角帽、列宁帽已不时尚,代之而起的各式风帽、呢帽、遮阳帽、旅游帽、法兰西圆帽、编织帽、前进帽以及五花八门的女性装饰帽,随人喜爱。
20世纪50年代前,除富家子弟外,儿童衣裤主要利用成人或哥、姐穿过的旧衣以大改小缝制而成。小孩过生日、过春节,有的家长也给小孩做件新衣。幼儿上身是和尚领,下身穿开裆裤(俗称衩衩裤),夏季围肚兜。30~40年代,高中男生军训期间,穿麻色制服,戴黑色遮阳帽,缠绑腿,束腰皮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穿童军服。70年代开始,城市儿童服装一般不由家庭缝制,大多到百货公司儿童专柜选购。80年代,中小学校还时兴统一制作校服。
(上边提供的是对衣帽民俗的历时性即纵向描述,要难一些。也可以作共时性即横向描述,要简单一点:比如仅仅概述某个时期的头衣习俗,或者上衣习俗、下衣习俗、足衣习俗,等等。比如头衣习俗,按年龄分,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按性别分,包括男性、女性;按场合不同,包括日常家居、社交礼仪,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