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万紫千红才是春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万紫千红才是春

---------学会区别的对待孩子

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各具特色,各有其美,那么教育就是雨水、肥料。花朵们喜阴喜阳,对水分、养料的需求不尽相同,孩子们有动有静,与之适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周的见习后,我除了了解到不少教学技巧,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深刻的体会到一点,作为教师,要学会区别的对待学生。当然,这个“区别”不是指对个别孩子的偏爱或厌恶,而是指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孩子的个性来展开不同风格的教育。

孩子的个性不尽相同,作为老师,如果只采用同一副面孔来面对所有学生,那么就只能成为一个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不是建设孩子灵魂的工程师。

在我见习过程中 ,万幸的结识到了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叶立华老师。他是我见习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就是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对孩子的区别性、个性化教育。

在叶老师班级里,有个学生小琪较为特殊。据叶老师解释,小琪是个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相比正常学生,他的行为和思想显得幼稚,而且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足。在见习时,我也见识到了小琪的“特殊”。他在课堂上频繁性的转头,还会突然起身直直地站在位子上,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我觉得,像小琪这种问题学生,难免让老师们头疼。叶老师也表示很多老师确实会比较反感这类学生,但作为班主任,他有独特的教育法子。他告诉我们,小琪现在的行为相比刚进班级时已经算是有很大进步了,那时候他的行为更加反常。针对特殊的孩子小琪,叶老师采用了“刚柔并济”的教育方法。

“刚”体现为:用较严厉的态度来进行管教。因为小琪智力发展迟缓,缺乏遵守纪律观念,所以还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为所欲为。其实他不是故意捣乱破坏纪律,他只是不明白正确的做法,就像狼孩缺乏的只是规范化的教育。所以,叶老师会在他上课捣乱时,及时的严厉的指责他的行为,是他感到课堂纪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这样,他才会乖乖的遵守。这时候,如果因为他的特殊性,放纵他的不良作风,反而会让他觉得那种做法是被允许的,反而会助长他的破坏心理。

“柔”体现为:耐心的教导和真心的鼓励。对小琪这种孩子,太过严厉的教育可能会导致他的逆反心理。他一旦觉得你这个老师对他太凶,就会直接产生厌恶老师,厌恶学习的想法。那种仅“刚”不“柔”的教学方法势必是行不通的。叶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严厉的指正了小琪的不足,但在课后会温声细语的和小琪讲道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体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棒子和糖两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不久,在叶老师的课堂上小气筒靴表现很好,他很少再做出奇怪的举动,还会和其他同学一样积极举手发言。叶老师也会让他回答个别难度较低的问题,他一旦答对了,老师就请大家一起为他鼓掌,这使得小琪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上课听讲更加认真。

我以前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学生,他调皮捣蛋,表现差劲,极大原因是他没遇上一个真正懂得怎样教学生的优秀的老师。就如小琪,他能遇上这样一位有良好教学方法的老师,也是小琪的一件幸事!

我觉得, 现在的教育有很多都是带功利性色彩的,很多教师们追求了便捷的方式来定位学生-------看成绩,以毫无生机的分数来衡量一颗颗多彩的童心,简单粗暴。而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帮助孩子个性化发展的老师少之又少。我虽然仍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仍然对于未来是否真的要当名老师迟疑不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将来如果我走上教师之路,我必然会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要关注点,而不仅仅是成绩。我会在细心地了解每位孩子后才去批评、赞扬和指导。这些也正是我在见习过程中最直接的最深刻的领悟。

另外,我觉得区别的对待学生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小学阶段

的孩子都很单纯,可以一体化的来教育管理。经过这几天的见习,我发现只要活够多时间来接近孩子的内心,会察觉到他们的复杂性。比如说我见习所在的一个女孩子小涵。下课后她经常会跑过来和我们这些见习老师亲近,聊起天来滔滔不绝,让我觉得她就是一个活泼开朗,很有热情和积极性的孩子。但是到了课堂上,我发现,其他孩子都积极举手抢答问题时,她却低着头,一副胆怯安静的样子。有时她被到点名回答,声音也是像蚊子哼哼一般细声细语的。我对此疑惑不解,课堂上和课后的表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差?一个年幼的孩子怎么会表现出这种“双面人格”?

当然,我没有直接去问小涵这些问题。我也是在见习结束后,与小涵的妈妈聊天时才知道了事情的答案。小涵妈妈告诉我,别看小涵平时活跃的样子,上课就不爱发言。为什么呢?因为她怕回答错了被周围同学嘲笑。听了这些话,我瞬间明白了:小涵是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说白点就是爱面子。她越是想在大家面前保证完美的形象,就越是拘谨怯懦,所以才有了课上课下的性格转变。

对于这类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想必见习班级的叶老师也有相应的教育措施。至于具体该如何正确的知道这类学生,我不得而知。我知道的只是:充分了解小涵后,才可以想出法子解决小涵不发言的难题。如果没仔细了解过,而是简简单单将她归类到“没学习兴趣”、“因为内向不举手”这一类中,那么就可能因为错误的定位毁了这个原本称得上优秀的孩子。

总而言之,这次见习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各有千秋,只有因人而异,区别的对待每个孩子,才能让他们的个性自由的展示出来,才能营造万紫千红的瑰丽的教育美景!

教师教育学院 小教142班 傅秋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