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及应对

作者:邵羽西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出现爆发性增长,高校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普遍、学生群体易于煽动等特点,则成为了网络舆情发生的重灾区。本文将聚焦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推动学校树立正面网络形象,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探究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

网络舆情,通常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1]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则具体指舆情的焦点聚焦高校某一方面,它往往伴随着谣言、网络攻击等恶性事件,对相应高校的整体形象造成较大冲击。但高校网络舆情由于范围广、随意性强等突出特点,要从源头制止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可谓难上加难,舆情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才是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 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困境

当前我国及我校在网络舆情时间应对上高面临很多难点,高校在舆情监测上的技术瓶颈,缺乏相关的舆情应对人才和经验,舆情处理倾向于“内部处理”、“冷处理”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使得高校舆情发生后面临极大的被动,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责任主体缺乏调动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和应对中,大多是宣传部作为主体部门,学工、团委、保卫处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予以配合。看似责任主体明确,并且每个部门都初步建立了本系统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舆情管理部门的舆情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缺乏调动性,部门不听指挥,部门之间协调耗费时间多等情况频发。尤其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涉及到某主体部门或者学院时,往往出现与舆情管控部门互相推诿和观念冲突现象,使得在现实情况中发生太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人为拖沓,表态前后不一现象。 (二)舆情预警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普遍忽视了网络预警制度的建立,造成本来许多细小的问题本可着手及时解决反而酿成了大舆情。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快、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舆情预警制度不完善往往导致失去了舆情应对处理的黄金时间,容易延误干预的优秀时机,从而使得整体舆情处理处于被动状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网络舆情应对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高校舆情应对的主力军还是依托思政体系,即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发现舆情端倪为主。但是在现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仅靠这种方式来发现舆情、引导舆论,已无法有效开展舆情管理工作。当前,部分高校开始重视校内论坛、网站的舆情监控、预警工作,但面对媒体爆出的网络舆情及社交网站的网络舆情,则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时速快,传播范围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舆情往往瞬时发生,传播极广,传播速度极快,这给舆情应对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当前如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在学生中高度普及,舆情事件中更易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恰恰这些社交媒体又是舆情传播的主渠道,这给网络舆情事件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性。 (二)传播手段多元化,受关注度高

在意識形态交识、价值观多元、网络空间混沌的现实情况下,自媒体网络舆情迅猛且影响广泛,若放任自流则后果不堪设想。[2]高校大学生是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关注校园和社会的热点动态,另一方面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始有着独特的见解,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是非价值体系。因此,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能迅速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传播出去。同时,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聚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程度就更深远。 (三)谣言滋生,“把关人”缺失

传播过程中谣言滋生,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高校学生自控力不强,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强烈,极易将网络现象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受到“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煽动时,可能发展出参与社会群体事件的倾向,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的倾向。[3]网络舆情环境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逐渐模糊,信息传播的审核过程逐渐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沃土”。[4]高校主要群体是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敏感性,更易在相似群体中达成共识,因此,“把关人”一旦缺失,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就会使谣言、非理性言论滋生,爆发更为严重的网络舆情。 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的路径选择 (一)更为合理的高校舆情管控架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了不少网络舆情事件,一个不成熟的舆情管控架构会让整个舆情应对九龙治水,互相推诿。如何实现舆情管控架构的合理化?首先高校应确定一个恰当的主体部门,作为舆情管控架构的总把关,其次是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为舆情管控服务,最后要通过多种设置使得舆情管控取得高校各部门的重视。 (二)更快、更及时的网络舆情预警系统

学校及学生是一个受社会高度关注的舆论点,一旦学校在网上出现任何舆情,极易引发公众短时间的巨大关注,此时去处理会比在舆情发生前了解舆情、处理舆情艰难许多。因而,一个更快、更及时的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是学校网络舆情应对所必备的,相关部门应及时建立起舆情监测系统,舆情事件爆发时及时预警。同时,通过对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的分析,不难发现,辅导员在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应对作用较大,因此更快、更及时的掌握网络舆情情况就需要辅导员在事件发生前建立完善的学生动态信息库,做好信息员制度相关工作并发挥好学生干部作用,配合相关部门的舆情监测,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 (三)更为良好的网络舆情应对手段。

一个基本事实是,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一旦学校发生负面网络舆情,靠不发声和删帖等粗暴手段已经不能化解一次网络舆情危机,反而会将学校推到更负面的地步,因而学校应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舆情应对手段。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学校应培养新闻发言人,避免负面舆情发生出现信息不公开的情况。其次,应建立舆情应对小组,提高对舆情事件的处置能力,对舆情事情进行分类整理,一旦舆情事件爆发,立即提供相应类型的应对策略。最后,高校也需要与各类媒体维持一个良性的关系,舆情事件爆发后应第一时间与媒体取得联系,将事件处理情况告知媒体,避免出现事情解读偏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陈超.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1):81-83. [2]张东,刘建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基于议程设置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1.

[3]刘志强.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风险防控[J].传播力研究,2019,3(03):240.

[4]浅谈网络舆情对培育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8(7):177-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