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源:一二三四网
成长密码·创见【成长手记】

梅花香自苦寒来

贾书琴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面对人生的种种劳绩与苦难,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时常叩问:倘若自己的语文人生“纯属辛劳”只有“劳绩”,那我教书的人生还有多少意义?为何非得汲汲于“劳绩”呢?为何不能诗意地安居在语文大地上呢?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

当拿到专科文凭后,我顺利考调进了巴州区第四小学校。虽然学校的面积小、校舍陈旧,但老师很敬业。刚进学校不久,校长就安排我给老师们上“见面课”。但我的精心准备、滔滔不绝没能征服同行,却迎来了大家的质疑:“你在讲台上就像‘放机关枪’,语速太快了,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爬天都峰》至少两课时,你一节课就上完了,孩子们能学到多少东西?”而老校长也语重心长地引导:“你基本功很扎实,个人素质不错,怎么关注学情,怎么确定教学目标,你要认真研究。”……大家的一席话真是“如雷贯耳”“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孤独沉寂”下来。学校图书室有《北京教育》《四川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专业刊物,也有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著作,还有许多关于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如获至宝,醉心阅读。看到好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我就反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我这样教,孩子们会这样思考着去回答吗?我经常去听学校优秀老师的课,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我也经常去“光顾”学校周围的几家书店。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语速慢了下来,学会了向学生“弯下腰”去聆听他们的内心。我把别人的“课堂实录”试图搬到我的课堂上,但终究发现那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沮丧,我徘徊,我茫然:“敢问路在何方?”可我没看到脚下的路啊!

1997年,学校举行“风华杯”教学赛课,几经打磨,我执教的《海滨小城》荣获一等奖。随即,我主动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和四川省普教科研资金项目《优化小学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在老校长的率先示范下,这两个课题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扎扎实实。我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撰写的论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被省教科所评为一等奖,撰写的《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二等奖;在四川省小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想28年前,从通江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一所远离县城的偏僻学校。当第一眼看到这个简陋的学校时,我的心里就凉了一半。但接下来的场景又让我感动不已:当站在讲台上看到“山里娃”那明亮渴求的眼神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五味杂陈”;当看到他们那“家徒四壁”的住所时,我的眼角湿润了;当看到他们对生病的我“嘘寒问暖”时,我被他们的淳朴真诚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地教他们,让他们走出去!

为了这份誓言,囊中羞涩的我常常利用周末去县城买相关书籍,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钻研教材、苦写教案。但成长的过程总是漫长的。我经常发现自己站在讲台上是那么的“不自信”,有时候还有一种“羞愧”和“惶恐”,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于是,我意识到,这种惴惴不安来源于知识的贫乏,缺少源源不断的“活水”。在无数次的挣扎中,我不停地问自己:教育路漫漫,难道就这样一直“苟且”地活着?不!人生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我从事的教育职业,应该给我带来快乐!

于是,工作后的两年,我如愿以偿地进入达县师专中文系离职进修学习。因为“痛过”,我倍加珍惜静心学习的时间。两年时光,我不仅随性而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研读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广泛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精神存在方式。

2019.04B·

(理论)·43

创见·成长密码学活动课研讨会上,我执教的活动课《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被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执教的《月光曲》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二等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的课堂一直都闪现着“自学”“活动”的身影,这都得益于当年两个课题带给我的帮助。

一路走来,虽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日子,但我仍然在寻寻觅觅,去寻那一抹温暖的“教育曙光”!

蝶”的哲理。

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2009年,在区级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所上的《草船借箭》虽获得好评,但因太看重这次“示范”而让课堂少了“灵动”和意外生成的“精彩”,少了“和谐”和师生的“情意想通”,少了发自内心的那份喜悦和温暖。

其实,在我的心底,我一直追寻和向往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有温度、广度、高度的课堂,是想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这“千百度”的苦苦追寻中,王崧舟、窦桂梅、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等大师的课例和他们深邃的教育思想让我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曙光”,让我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让我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让我有了去浪漫追寻诗意人生的激情。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因担任了“送课下乡讲师团”指导教师、市区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委,有机会聆听了很多课;因为需要及时点评,我就把每节课的亮点和值得研讨的地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不断去思考,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人生的积淀和底蕴沉到课堂里去,沉到学生的心里去。

两年来,我撰写的《精彩评价演绎智慧课堂》《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营造自评互改氛围,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让德育诗意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等文章先后发表在《四川教育》《山东教育》《中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正如荷尔德林所言,教师的职业充满劳绩,但同样充满诗意。我们完全能够诗意地安居在语文大地上!

(作者单位: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1年,国家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种教材版本“层出不穷”。在春暖花开的4月,巴州区语文教研员带着我去成都选适合巴中的语文教材版本。那次,我竟然见到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崔峦和蒯福棣老师。两位大师对人教版教材的解读和对语文教学的见解,犹如一股清泉流淌于我干涸的心田。我抓住机会,向两位大师倾诉了我的教学困惑,并得到了他们的“高招”。那种喜悦激荡着我的内心,那些话语成了我生命中最闪亮的“珍珠”和最美好的回忆!

翻阅着浓墨飘香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欣赏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我心潮澎湃,向区语文教研员毛遂自荐:“我想在新课改培训会上给老师们上一节研讨课,行不?”教研室领导见我主动请缨,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于是,我挑了贴近儿童生活的“识字课”——《自选商场》这篇课文。当时没有“网络”这个词,除了《教师教学用书》外,我要借鉴的资料几乎没有。于是,我反反复复地修改教案,想象着每个教学设计将在课堂出现的情景,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地叩问自我。

在全区的课改培训会上,我执教的《自选商场》让老师们耳目一新,好评不断。随后,组委会就临时安排我做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课堂实录也刊载在《课改实验探索》杂志上。这节课,算是我的“成名之作”吧!

2002年到2008年,我先后被巴州区教育局和进修校聘为“校本培训”“有效课堂培训”指导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荣获“巴中市优秀教师”“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八年的风雨兼程,八年的苦苦追寻,八年的执着坚守,我终于明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真谛,真切地认识到“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化茧成

2019.04B·

扫码观看贾书琴老师教学视频

(理论)·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