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主义建设

来源:一二三四网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从社会主义优越性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之后提出了这个。这一理论对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我就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思想文化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传入我国并传播开来,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竞争激烈,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着力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发展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具应有中国特色。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看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今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捍卫我国的战略利益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我们必须把自己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不仅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

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今的社会形势告诉了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为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和谐文化。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的、客观的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中的\"和\"正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古代就有\"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说法。从我国历史来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博大胸怀。大唐对于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盛唐文明辉耀千载,清代对于外来文明的\"不闻不问\"酿成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所以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就要承认不同文化传承之间的差异,通过借鉴、吸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加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转变和主体监督作用。当前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还是落后生产力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作为国家社会的管理者,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需求,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确保人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驾护航。3.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应当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思想当中生根发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永葆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