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涵博心理咨询公司资深咨询师 冀未来
2012年4月10日
人们经常评价一个人很有能力或者无能,那到底什么是“能力”呢?
心理学对能力的定义是: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项任务或者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不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也是任务或者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外在能力,能够把事情做好,做事的效率很高;二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需要的能力,叫内在能力。打个比方说,外在能力是有形的,就像房子,从外观上看是否美观、是否实用;而看一座房子是否坚固从外表只能看一部分,检验它的试金石是地震。房子抗地震的能力就像人的内在能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却对房子的存活期限起着决定性作用。
能力从哪里来?
能力总是和人们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实践是提升能力的平台,不管是外在能力还是内在能力。
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
2
第一步,家长要有培养孩子能力的意识。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而孩子成长的实质是慢慢适应社会、适应他人、接纳自己的能力逐步具备和提升。父母做些什么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就是为和孩子分离做准备;分离不一定是让孩子远离我们,而是促使心理上的分离—让孩子离了你,一样可以活着、可以自己做决策、可以自己做判断、可以自己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能够为自己负起责任……因为孩子今后的路是必须自己去面对的。
孩子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吗?
从一个人的生长规律来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每一个人就像一粒种子,在适宜的土壤里,他自会长成他本来的样子—可以是参天大树,也可以是蓬勃青翠的灌木丛。
要做到这一点,难就难在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做好和孩子分离的准备。
难就难在我们没有分离的意识或者我们离不开孩子。
那么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孩子?从心理深层次的需要来看,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妈妈童年的时候曾经被父母所忽略,在无意识层面用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过度补偿,实际上是在补偿自己童年缺失的内心需要。
由于妈妈在自己的童年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对自己成年之后的生活有所影响,害
3
怕孩子会和自己一样,所以会用这种方式去过度地保护孩子。
孩子的出生和陪伴是妈妈价值和尊严的体现,“孩子离不开我”满足了妈妈内心的被需要、被重视的情结。
在存在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孤独;人在孤独的时候会引发焦虑,即使作为母亲,孩子的依恋也会帮助我们缓解这种焦虑;
妈妈的情感需求在其它地方没有得到满足,和孩子的相互依恋冲淡了或者隐藏了这种需求、缓解了自己的不安。孩子和妈妈的相互依恋就起到了功能性作用:妈妈不用去面对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用去面对现实,可以以孩子离不开自己为挡箭牌,成为妈妈逃避的一种无意识借口。
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
源于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
………
作为父母,必须和孩子分离,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出时间和空间,为孩子的独立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能力,将来孩子才可能有勇气独自去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有能力去面对任何的艰难险阻。
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立足点,创造条件让孩子和自己逐步分离。
有了分离的条件,才能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具备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扎根的能力,
4
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的站住、行走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的能力,能够使自己活下来、能够使自己在这个多变的世界快乐充实的生活下去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孩子首先需要具备独立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第二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一个人独立的能力是父母从小有意识培养的。比如让孩子去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上幼儿园时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上学后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青春期懂得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人生去选择和承担,而不是被父母所包办或者替代。
要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需要母亲“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家长不是一上来就帮忙,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体验,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允许孩子慢慢来学习,允许孩子犯错,在经历和体验的积累过程形成能力。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让孩子完全地去服从自己,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自己去学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定不要做“完美妈妈”。“完美妈妈”会事无巨细严格地要求孩子、会时时处处对孩子不满意、也会时时处处对孩子不放心,不放手,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孩子成长的动力被极度压抑,孩子变化的欲望被不断摧残,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
“完美妈妈”会为孩子全力地付出,自然也会寻求一种心理补偿。“我为你做了那么多,
5
你为我做了什么?”这样孩子就得努力,就得对得起妈妈的付出,就得为妈妈争面子…….所以完美的妈妈是以牺牲孩子的不完美为代价的。
曾奇峰说:孩子最倒霉的恰是遇到这样一位“完美妈妈”。
第三步,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身的信心和能力。
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需要放下对孩子的高期待。
高期待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期待高,同时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相匹配的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家长的眼睛仅仅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能力的培养,高期待下面没有相应的能力做匹配,这个期待再内化为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能力去支撑,孩子怎么努力也难达到那个期待,慢慢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孩子初期会尽其所有去维护那个虚幻的高理想化自己,形象一点说,就像盖了一栋漂亮的30层大楼,而地基只能抗2级地震。一有风吹草动内心就担心、不安、焦虑;因为房子不牢固,自己心里不踏实,本该是把功夫下在打牢、加固地基上,却反而不断地去给30层的大楼涂脂抹粉,维护那个高高的形象,方向反了。
为了维护高理想化自我,孩子一生就可能会去追求外在的东西。不管是金钱、地位、权力,还是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重视。只可惜这样下去,会离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因为外在的东西不是永恒的,它与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关系不大。如果一个人把自己
6
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上面,就可能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去违背自己的心愿讨好他人、顺从他人,从而忽略了自己,忽视了自己内在的需要。同时,因为过于看重外在的评价、认可和肯定,应该去做的事情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因为害怕成功而搁置。
一个人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求得外在的认可,而自己的内在是空的;这不但使他觉得生活无聊、无意义感,更重要的是,他会远离自信。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说:自信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你知道这件事情以你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那么你可以很自信地说“我能!”,当你知道这件事你暂时还不能做到时,你也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暂时不能!”大部分人不自信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知道了却不愿承认。
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产生的过程:
想法->去尝试->积累经验->形成能力(被肯定)->自信。童年时期,这种鼓励和肯定来自于父母和身边的重要他人。
自信不是期待、不是要求,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出方法,给出策略,培养其能力。有能力作为基石,孩子们才会有真正的自信。自信是副产品,是在做了大量的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之后,是在孩子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失败之后,逐渐地在自己的内心从小信心变成大信心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从树立目标开始。
有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自己想要的和现实的自己之间搭建一个桥梁,缺什么,
7
去补什么;
目标分为两部分:(1)外在目标:我想达成什么?(2)内在目标:我欠缺的是什么?有了目标,方向明确,主动地去做。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确立了目标,并且能够及时地检查自己的进度,他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八十。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
(1)允许孩子出错。不但可以在家庭内部形成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出对世界、对事物的浓厚兴趣,为喜欢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打下基础;同时让出空间让孩子思索;在这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孩子的潜力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否则孩子整天在家里缩手缩脚,处于紧张状态,束缚了孩子的成长;
(2)父母要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在家里可以表达真实的自己。孩子既可以表达正性的情绪,也可以表达负性情绪;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不会压抑,不会去看别人的脸色,不会把很多的精力用在讨好他人,不会围着他人团团转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要,才敢于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那些极少压抑自己的孩子,因为情绪随着被允许表达而化解,不但阳光和喜悦,更不会有很多的负性情绪。
(3)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划出清晰的界线。父母要能够承受焦虑,不向孩子抱怨另一个人。在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能够去听我们抱怨,我们就会形成控诉别人的习惯,而问题并没有因为控诉而解决,还会把愤怒和焦虑传给对方,构成家庭里常见的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对家庭的杀伤力很大--家庭一旦形成三角关系—父亲或者母亲焦虑的时候会习惯性向孩子倾诉、抱怨,阻隔了父母去解决自己问题的通道,同时损害了孩子的独立性。
8
(4)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尤其是自己的童年被忽略、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的父母,成人之后会通过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无意识地去完成自己的未完成事件。这样做,孩子就成了牺牲品—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期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
(5)父母能够懂得教育的规律并能够引领孩子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首先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如果母亲不幸福,时常处于焦虑不安之中,孩子自己不被爱的焦虑加上妈妈传递的焦虑,感受的就是双倍的焦虑。人焦虑了就会烦躁、就会转向,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了,不该做的反而做了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反而会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明白,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大。关键在于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关键在于一件事你是在用心地做还是在被动地做;关键在于你在不如他人的情况下能否开放地去向比你强的人学习;关键在于你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否创造性地发挥了你的潜力;关键在于失败时、遭遇挫折时你能否很快地爬起来;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的情况下你能否坚持地做下去……能做到这些,都需要能力;也可以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让我们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琢磨自己怎么做、琢磨自己怎么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把成长的权力还给孩子,我们轻松自在了,生活幸福快乐了,这种积极的心态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孩子会更轻松、更自由、更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