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
1、 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 给予了评价。
2、 在布置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 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
句子,做到真 正地了解孩子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 来回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应该是关注学情的 具体体现吧。
3、 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 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
居里夫人伟 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 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如果在课 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 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 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
4、 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考虑时 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
的淡蓝色的荧
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我没有
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 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
“这种可贵 的性格
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 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 么?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 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孩子的这个问 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 孩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 里去。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 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其次,是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了课时内容 授课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了授课。为了使学生充 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 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 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 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包 括听课的老师在内,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 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 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
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 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 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 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 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这篇课文, 我力求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阅 读分享,真正掌握课文的内容。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 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 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点、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潜心读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堂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 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
“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 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边读边完成自制的表格,理 清课文的层次。
三、研读课文,体会文本内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 “敏感地意识到” “百 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
“许多实验” “反复
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反复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 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读等多种形 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 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
”还能感受到
什么?感悟“! ”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读出自
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课文的含义。
两节课下来,本课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 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引领学生领悟 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 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造成后面的模仿写话效果不够理 想。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 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 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
读之前,我指导了 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 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 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 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 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 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展
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 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 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 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 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 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 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 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 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 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 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 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 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 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 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 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 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 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 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
。一旦
拥有了 “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 ,教师的教就成功
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 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