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8 《短文两篇》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解释词语

旸谷: 姮娥: 3.整体感知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答:

【课堂学习】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答:

1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答: 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答: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答:

【巩固提升】

8.古诗文默写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

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 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2)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与朱无思书》中: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2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课外阅读

遇见树 苏沧桑

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②一棵棕榈树,成为记忆里第一棵具象的树。它孤零零地站在祖母家老屋后一个很大的菜园子里。菜地匍匐着矮矮密密的一丛丛碧绿肥厚,只有一棵棕榈树,鹤立鸡群。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关键是,它结满了硕大的海珍珠般的累累果实,金黄色的,极其紧实。可是,果实不能吃。我问树:你结的果子不能吃,为什么还要结果子?树当然没有回答。

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答。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⑪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搬到了楼上。

⑫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⑬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⑭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着乳汁的方向。树

3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⑮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⑯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⑰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⑱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选自201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这篇文章选入《2013中国散文年选》时被收录在“自然与人生”板块中。请结合全文,完成下表。(4分) 自然 老屋外的树 人生 婴儿:让“我”感受 ③ 菜园子里的棕榈树 童年:让“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用的,生活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① 几年后:让“我”懂得 ④ ② 很多年后:让“我”渴望重建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10.下列三个句子写的都是不同的树在阳光风雨中的姿态,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赏析。(4

分)

①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

②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③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

我选第 句。赏析: 11.文章最后说“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你认为这棵树是不是“假树”,

为什么?(4分)

答: 12.文中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无用而自由”到“有用却禁锢”,你认为这中间的

奋斗有价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5分)

答:

4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8《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3.(1)日:光和热;月:冰冷

(2)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

4.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5.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6.《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9.(4分)①院子里的桂花树;②十七楼(或“高楼”)上的幸福树;③万物生命之初的清

纯味道;④生活中的“该”与“不该”(或“生活应该不离开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挣脱,一生优雅”)。(评分细则:共4分。每空1分。①②两空必须写出地点,第②空如果写成“办公室里的幸福树”不得分。③④两处意思对即可,④写出“应该这样”也可给分。) 10.(4分)

我选第①句。①用比喻手法,以“剑”为喻,既写出叶的形状,同时写出叶挺拔而富有生机的情态。②用比喻手法,以“诗人”为喻,写出树在雨中仍然执着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安然自如。③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④用对比手法,将风中“奋力飞舞”之姿和雨后的“垂头丧气”之态对比,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 我选第②句。①以拟声词写出了树叶对风的呼应,表明了我和树叶相依为命的精神联系;②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宁静谧;③以夸张手法,写出我和树自成世界,与外界相距遥远。

我选第③句。①用比喻手法,以蝴蝶之吻喻阳光,写出反射的阳光极其微弱。②用拟人手法,以“微微颤抖”写出叶子幸福的强烈程度。③以“阳光的微弱”与“幸福的强烈”对照,树的颤抖仅仅源于一丝阳光,写出禁锢中的树对阳光的极度渴望。(评分细则:共4分。所选句子,只要写出各自理由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但必须写出手法及作用,作用要求能写到着重号内容,意思对即可。)

11.(4分)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这棵树雨水落不到树上,风吹不动树,永远也不会有

鸟来筑巢,所以是假树。(1分)——着眼于“文章表层”第二层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际,没有反应。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棵假树。(2分)——着眼于“自然属性”第三层

5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案

使用时间:2016年4月 课题名称: 8《短文两篇 》

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自由生长则是树的本性,但这棵树被禁锢在十七楼的窗户内,既远离自然又失去自由,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棵假树。(3分)

——着眼于“失去天性”不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文章第⑩小节说“它真的是一棵树”。

(1分)——着眼于树本身第二层级:因为这棵树内心还是渴望着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2分)——着眼于“树心”第三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3分)——着眼于“天性未泯”第四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因而这是一棵真的树,是一棵活得很艰难,很顽强、很无奈的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这棵树的悲剧性。(4分)——着眼于“树的悲剧性抗争”(评分细则:共4分。开放题。回答“是”或“不是”均可。但回答“是”最高不得超过3分。此题给分要体现层级。) 12.(5分)

【示例1】我觉得奋斗是有价值的。①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长大后就应该适应生存规则;

②如果只要自己舒服就行,这种人生对社会、对他人是没有意义的;③达到人生“高度”的过程其实就是有用于社会,有功于他人的过程,是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④文中的“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是以自己对环境的顽强适应来获得的,其过程让人感动;⑤更可贵的是,文中的“我”在这过程中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始终不忘;虽然身处高处却时时反顾,既“向前走”又“不忘初心”。

【示例2】我觉得奋斗是没有价值的。①“我”实现的所谓“有用”是以牺牲自己的天性和

自由为代价的,就内心来说,“我”并不快乐;②“无用”“有用”是社会功利评价,实现自己的内心就是“有用”。

【示例3】我觉得奋斗的价值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视自由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与生命

背道而驰,他应该及时回头,安享自由;如果一个人视建功立业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则是他价值的体现。“参差百态是幸福的本源”,这个社会既要包容有人像“棕榈树”一样散漫的生活,又要为“幸福树”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示例4】文中的“我”虽然从“自由”走向“禁锢”,但也从“无用”走向“有用”,我

更想追问的是,如果一个人从“自由”走向了“禁锢”,改变甚至放弃了天性,但却并未实现人生的高度,那么他的奋斗还有价值吗?这其实是更多人的生存处境。我想如果以“有用”“无用”,“高处”“低处”来衡量奋斗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以“成败论英雄”。所谓价值,不过是奋斗者内心的一杆秤,世界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不负过程,不负光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对待奋斗正确的态度。

【示例5】如果没有奋斗,“我”就没有机会看到“幸福树”的生命状态,我不知道,一棵

一直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棕榈树它是否察觉自己的幸福。如果他觉得幸福,这种幸福感究竟是源自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坚守,还是源自不幸的意识尚未唤醒和开发,前者我们称之为“忠实内心”,后者我们称之为“井底之蛙”。因而文中“我”对奋斗价值的怀疑,其前提是我的“不幸”被唤醒了,我彷徨于“井底”“井外”的冲突,既追寻井外的风景,但又向往井底的安宁。这是一个失去故乡的“井底之蛙”的不幸。(评分细则:共5分。开放题。理由既可以集中一点阐述,也可以多角度阐述,只要论述清晰、深刻、有文采即可给满分,有不足酌扣。该题评分鼓励符合题意的创见,如“示例3”“示例4”“示例5”等,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5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