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0)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包含4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本学科点始于1953年建立的雷达专业和遥控遥测专业,是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领域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电视发射和接收试验系统并拥有我国第一频道的学科点。1956年开始招收二年制研究生。1984年建立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1987年、2002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本学科已成为我国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课题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不同时期均产生出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为国家和国防科研部门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学科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原理、体制与处理方法研究,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交换、识别、对抗等。主要研究方向有:
通信与信息系统:该方向主要包括高效空间信号处理技术与信源编译码技术,高数据速率、低信噪比无线传输技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传输技术,宽带卫星传输与网络技术,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无线宽带多媒体通信、处理、计算与存储一体化技术,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分布式网络和信息系统等。该学科方向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空间通信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和国内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信号与信息处理:该方向主要研究信号处理基础理论及其在新体制雷达、航天测控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电子信号侦察等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方法与技术、天基空间目标与环境感知技术、航天测控通信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空间目标探测与成像技术、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探测信号处理技术、高灵敏度电子信号侦察处理技术等,在高速交会目标无线电相对定位测量和空间目标雷达探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信息安全与对抗:该方向重点研究分数域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与对抗中的复杂系统理论、网络空间安全与对抗、基于行为学习的认知对抗、基于压缩感知的宽带接收、大数据信息安全、信息系统漏洞挖掘、网络攻防与渗透、虚拟化安全技术、信息安全评估与测试。本学科在网络空间安全与对抗理论在信息系统漏洞挖掘、网络攻防与渗透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标探测与识别:该方向致力于雷达、遥感、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目标探测与识别的系统体制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宽带脉冲多普勒雷达、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遥感信息实时处理、北斗二代接收机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雷达宽带信号检测跟踪、高分辨率雷达成像、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与利用、感知雷达与信号处理、微波光子雷达。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2018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学制
学术型博士 学科门类 工学[08] 学术型硕士 3年 硕士起点 4年 本科起点 (含硕士阶段) 6年 注:1.学术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0.5年; 2.学术型博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2年; 3.特别优秀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类别 课程代码 2700001 2700002 2700003 公共课 2700004 240003* 240004* 240005* 240006* 0000002 0500061 0500141 基础课 1700001 1700003 0500142 1700004 前沿 交叉课 选 核修 心课 课 0000001 0500143 0501002 0501003 0500070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硕士公共英语中级 硕士公共英语高级 博士公共英语中级 博士公共英语高级 学术道德与综合素质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近世代数及其应用 数值分析 科学与工程计算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近代数学基础 学科前沿交叉课 信息论 (英)信息论 (英)雷达系统导论 信息系统及其安全对抗 学时 学分 学期 36 18 32 18 48 48 48 48 32 48 48 32 48 48 48 32 48 48 32 48 2 1 2 1 2 2 2 2 2 3 3 2 3 3 3 2 3 3 2 3 是否必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硕士 本博 硕士 本博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硕士7 普博≥6 本博≥9 1/2 必修 1/2 必修 1/2 必修 1/2 选修 1/2 分级选1/2 1/2 1 2 一 一 1/2 分级选1/2 必修 硕士/博士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硕士3 普博≥3 本博≥6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2 本博2 1/2 选修 硕士/本博 1/2 选修 2 选修 1/2 选修 1/2 必修 硕士/本博 1 1 1 1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硕士 本博 硕士≥2 本博≥2 北京理工大学2018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类别 课程代码 0500110 0501001 课程名称 统计信号处理基础 (英)统计信号处理基础 学时 学分 学期 48 48 3 3 3 2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3 2 2 2 2 2 2 2 2 2 3 2 2 2 2 2 2 3 3 1 1 2 2 1 2 1 1 1 1 1 1 2 2 2 1 2 2 2 2 1 2 1 2 2 2 2 2 2 2 2 2 1 1 是否必修 选修 选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0501010 (英)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 48 0501011 (英)多源数据融合理论与应用 32 0501012 0501013 0500066 0500150 (英)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英)通信网络基础 近代信号处理 现代电子测量原理与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英)高等数字通信 48 48 48 32 32 32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0500068 0501014 多抽样率信号处理 32 0500074 0500080 图像分析、处理及机器视觉 32 0500082 0500083 现代信号分析 卫星通信理论与应用 32 32 0500084 数字信号处理器结构与系统 32 电子对抗原理 32 0500085 0500155 0500087 专0500088 业0500089 课 0500090 信道编码及其应用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 拓扑理论与网络 认知电子战原理与技术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32 48 48 选修 硕士/本博 硕士≥11 选修 硕士/本博 本博≥11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0500091 大数据分析 0500092 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高性能嵌入式可重构并行计0500093 算方法 0500094 高级机器学习 0500156 0500157 0500158 0500159 0500160 0501018 0500135 0500001 0500022 合成孔径雷达理论与应用 雷达目标智能识别 空天通信系统 未来网络技术 通信前沿技术专题 (英)通信前沿技术专题 脑机接口技术与实现 高等电磁场理论 现代电路与网络理论 1/2 选修 硕士/本博 0500162 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软件实现 32 北京理工大学2018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3 3 2 3 3 2 2 3 2 3 3 3 3 3 3 3 2 2 2 3 3 2 2 2 2 2 2 2 3 1 2 2 2 2 2 2 2 1 1 2 2 1 2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1 2 2 1 2 2 2 1 1 是否必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0500112 毫米波系统理论、技术及应用 48 0500113 0500002 0500114 0501004 半导体器件理论 计算电磁学基础 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英)现代天线理论与技 48 32 48 48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0500005 现代微波网络理论与新技术 32 0500116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集成技术 32 0501005 (英)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 48 0500008 0500012 0500119 0500019 0500020 0500021 0500024 0500025 0500026 0500038 0500039 0500123 0500124 0500042 0500043 0500045 0500047 0500048 0500049 0500125 0500127 0500126 0500128 0500129 电波与传播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阵列信号处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高速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FPGA与SOPC设计基础 阵列天线分析与综合 雷达目标特性分析方法 并行技术与应用 无线系统分析与设计 电磁兼容原理与应用 太赫兹技术与应用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 三维集成技术 电子工程管理概论 现代谱估计 毫米波与太赫兹成像技术 纳电子学基础 微波测量方法与技术 微波遥感 毫米波传感器及应用 32 48 48 48 48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48 16 32 32 32 32 32 32 0500013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 48 0501006 (英)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 48 0501008 (英)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48 0501009 (英)FPGA与SOPC设计基础 48 北京理工大学2018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类别 课程代码 0500130 0500131 0500132 0500136 0500138 0500139 0500140 0500152 0501016 0501017 0500081 0500034 0500058 0500133 0500134 课程名称 MIMO天线与应用 先进电磁算法及应用 医学成像系统 医工融合概论 MRI原理与图像重建 医学数据挖掘 集成光学基础 现代数字通信理论与技术 (英)量子雷达原理 (英)高分辨雷达 分数域信号处理及其应用 极化敏感阵列信号处理 电子科学及技术进展 智能医学影像分析 分子影像系统与技术 学时 学分 学期 32 32 48 32 32 32 48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2 2 3 2 2 2 2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2 2 是否必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硕士/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普博≥2 选修 普博/本博 本博≥2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选修 普博/本博 硕士 本博 硕士≥2 本博≥2 0500137 智能可穿戴医学系统与技术 32 0500075 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 48 全英文课 合计 说明: 1.公共课
1)外语课: 外语为英语的学术型研究生,根据入学考试或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划分,以确定所修课程内容,达到免修条件者可申请免修研究生公共英语。英语免修条件按照研究生院每年发布的有关文件执行。
2)学术道德与综合素质
已在硕士阶段获得此课程学分的博士研究生,可申请免修。 2.前沿交叉课
前沿交叉课主要指反映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包括:量子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材料科学和管理经济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8个学时,模块学习过程不分先后顺序,任意选修4个模块。
3.选修课 1)核心课
硕士研究生和本博研究生至少必修一门学科核心课。 2)专业课
硕士≥27 普博≥11 本博≥34 (从留学生培养方案中选修) 选修 北京理工大学2018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代码:081000
学术型硕士至少选修2门本学科课程。 3)全英文课
学术型硕士生至少应选修1门全英文课程,可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修。 4.本硕博课程贯通
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生根据需要可选修本科生核心课程,学分按照本科课程学分的一半计算,也可选修博士生课程,学分按照博士课程学分计算;硕士起点博士根据需要可选修硕士生课程,学分按照硕士课程学分记入成绩档案,但不计入博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
5.硕博连读生在硕士阶段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博士阶段按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课程层次中的“博士”是指包括普博、硕博连读的博士阶段、本博在内的所有博士。
五、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1学分)
包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等。 2.实践活动(1学分)
包括科技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实施细则》。
六、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相关工作
1.博士资格考核;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3.中期检查;4.博士论文预答辩;5.论文答辩;6.学位申请。
本学科对符合要求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和博士学位申请人分别授予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细则》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环节时间节点要求
学制(年) 博士资格考核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中期检查 博士论文预答辩 论文答辩 学位申请 3年制学硕 / 第四学期 第1周(含)前 第五学期第11-12周 / 距离开题 至少12个月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 硕士起点博士 博士阶段一年后 第五学期 第1周(含)前 第七学期第1周前 本科起点博士 研究生阶段两年后 第八学期 第1周(含)前 第十学期第1周前 论文评阅送审前完成 距离开题 至少18个月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 七、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适用学科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参考文献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