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l卷第2期(2006) 寸音高奸子拒 Vo1.11No.2(2006)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研究* 祁恒王君 张秉钧 吕文广2 (1.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摘730070 2.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要: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单一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 制和统包统配的劳动管理体制,养老保险以终身就业为前提,实行就业劳保退休三位一体的机制。甘肃省是一个 少数民族省份,甘肃省2004年少数民族人口31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24%,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养老保险实施中基金缺口问题突出,本文试图用一 些调查数据说明问题,从而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养老保险体系;缺口;补贴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6)02—048—003 甘肃省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民族地区)包括甘 南、临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及张家川、天祝、 肃南、肃北和阿克塞5个自治县,共21个县 式。用 式表示为: Fb:Ym, (1+,.)m一 】 ,. (市),2004年末总人口为315万人,占全省总人 口的12.24%,这些人口将来的养老是我们应该关 注的问题,未来谁为我们养老?未来谁为民族地区 的人民养老?是人们深深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经 式中:Fb……M年获得的养老总额,m…… 年 f.I…・是养老金缴费率 y ……是m年的就业者平均工资收入 f..…・养老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 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及民族团结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市场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1.【从目前采用部分积累方式出发研究社会 养老保硷金的供给:近几年政府三令五申婴保证养 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险是由用什么方式养老和谁 来养老决定的,主要依据:老人生活费用的来源划 分。一般分为由社会提供生活费用的社会养老和由 老金的发放,要求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 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 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养老金基本上做到了足额发 家庭提供生活费用的家庭养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 以生活费用的来源来划分养老模式,但养老应包括 放,但由于历史原因,新制度出台前参加工作的在 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没有相关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积累基金,造成现在的养老金的社会化支付实质是 新人养老人,下一代人养上一代人,需求量大于供 给,近几年民族地区按照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 和个人缴纳的基金,其实质应该是保证在职职工退 休后养老金的领取,但现在情况较为复杂,由于现 在的离退休人员逐步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金, 已 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两方面的内容,本文讲的社会 养老是指物质养老,而且是社会保险,不研究商业 保险,民族地区的养老有着自己的特点,所以形成 了既有个性又具共性的养老保险模式。 养老保险未改革以前基本上是单一的统收统支 的财政体制和统包统配的劳动管理体制,养老保险 以终身就业为前提,实行就业——劳保——退休三 位一体的机制,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到具体实际, 经退休的和将要退休的中老年职工在新制度实行前 没有缴过费,他们的个人账户很大一部分是空的, 虽然对他们以前的工作年限从账面上视同缴费,问 题的关键就在视同缴费,因为视同缴费国家没有从 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养老金筹集方式采取了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部分积累方 收稿日期:2005—08—13 *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11B一07 作者简介:祁恒礴(1963一),女,甘肃肃南人,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系,教师,主要从事保险学和市场营销学研究。 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1卷第2 ̄(2006) 祁恒踞等: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研究 Vo!财政中作过扣除为每个职工储存起来,这样一来, 就把由国家所欠下的历史债务转嫁到社会上来,形 成了以代际为主进行支付的特点。统筹结合模式的 初衷是由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来消化转制成本,但 在实际操作中,旧制度的养老金负债已大大超过了 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社保部门便直接透支使 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账户形成无明 确债务人的“空账”,为新人未来的养老金支付留 下巨大的隐患,这种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应付即期支 付的短期行为,客观上造成现在一代人背负两代人 的养老负担。现在养老金只用于支付现在养老金的 领取人,而对于现在的就业者将来养老金的领取人 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形成全账。 1.2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量:要研究需求量 就要从人口谈起,从长远的需求方讲养老保险的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20世纪 50~60年代人口出生率高,而到了70年代政府执 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目前乃至今后几十年 内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 普查时,65岁以上的人VI占4.91%,到90年代第 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至5.58%。目前我国60岁以 上的老年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25 年这个比例会增到18%。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占 全省人口的12.24%。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 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划生 育难以很好的实施,人口增长率快于其它省市区, 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问,民族地区以平均 43597人的速度增长,1978年的222万人增JJIJ 1998年的305万人,由1998年的305万人增加到 2004年的315万人,具有关预测:21世纪初将以 1l%一13%的速度增长【2I。 图1 甘肃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趋势 从图表1看出:民族地区2002比1985年增加 68万人,本年自然增长率为6.88%,1990年为高 .1lN。.2(2006) 峰24.84‰,平均增长率为11.61%,基本接近全 省人口增长率的12.23%o,其中:按全国65岁老 年人老龄化人口的百分比(6.96%)[。]来计算,甘 肃省民族地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增加47573人 左右,全国老年人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 25.6%L3 J,2050年按25.690'o的比率计算甘肃省民 族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807716人。民族地 区人口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即养老 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养老金的供给与需求量相 对立,解决好民族地区养老保险问题,关系到经济 发展和人民安康的大事,要使全体社会民族成员都 能老有所养,就要根据民族的实际情况,实施适合 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民族地区老年化的程度 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及发达国家,这种情形将使得社 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若养老金的供 给不能保持同比增长,巨额的支出必然要转嫁一部 分给下一代,事实上积累的养老基金数量极为有 限,许多个人账户出现“空帐”,养老基金的供需 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缺 口较大,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二、民族地区社会养老保险 基金的“空账”问题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养老保险体系研究足教育 厅的课题,课题中笔者选临夏自治州作为调查地 点,其它地区以后调查,最好形成民族地区养老保 险基金缺口的一些数据,从笔者了解临夏门 台州养 老保险的一些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从总体来讲,临 夏自治州养老保险不管是参保人数, 址 金积累 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全州参保人数达到60%, 基金积累情况如下: 对图表2进行分析:2002年 2004年养老金 基本上达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最高结余额是 2003年390万元,但390万元还不够支出一年的 养老金,因此部分积累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模式下的个人账户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关 键是个人账户没有基金积累,即空帐,2003年临 夏回族自治州的人口为192.06万人,人口自然增 长率7.52‰,由于其特殊性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特 殊,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危机大于内地其它地区,这 就是老龄化与基金不足的严重矛盾,凶此目前养老 金的发放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临夏的问题在民族 地区具有普遍性,基金积累是临夏自治州完善养老 保险体系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甘肃省少数民族地 区养老保险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多渠道,多途径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1卷第2期(2006) 甘音高竹子拒 Vo1.1lNo.2(2006) 解决此问题,才能真真完善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险体 系。 临夏养老保险收支表单位:万元 年份 收入 支 出 结余 2002 4697 4491 206 2003 5367 4977 390 2004 5275 5430 155 图表2 三、结语 3.1民族地区因具有其特殊性,经济相对落 后,医疗条件落后,因此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发展和 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 源的支柱,尤其是基本养老金作为每个人都能享受 的养老保障,能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有最基本的经济 基础。而国家应该作为长制久安的政策从宏观考虑 解决问题。甘南州和临夏以及肃南县养老保险基金 管理出现的问题都是空帐问题,俗话说:“巧妇难 为无米之粥”这个问题的解决政府应给予一些政策 上的支持,对差额部分政府财政和省民委采取适当 补缺,努力启动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运作中 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3 2保险中讲大数定律,在随机险象的大量 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规律,大数法则 是近代保险业赖以建立的数理基础,根据大数法则 的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愈多,损失概率的偏差愈 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愈少,损失概率的偏差 愈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 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赀率,它是商业保险 50 和社会保险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提高养老保险 的覆盖面,增加保险标的物,从而提高养老金的积 累,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和集 体企业职工,占人口60%的牧区人口并没有社会 养老体 系,其老年生活主要依靠土地和子女,缺乏 社会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筱箭,郭杨,俞自由.论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 保险研究・论坛.2000(8). [2]中国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 [3]刘玲玲,孙慧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 模式解析.财经科学.2003增刊. [4]姜宗强,李海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 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王文为,李全林.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总体思 路和战略.民族研究工作.2001.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7]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民族出版社。 2003. [8]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Z] 2003. [9]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10]李玲,郑功成.未来中国养儿防老还是社会养 老.展望中国2005 中信出版社,2005. [11]朱俊生.社会保险基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 杂志.2,002. [12]周晓丽,梁川,周晖.浅议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1).2001. 责任编辑:魏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