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读书报告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读书报告

我们都知道,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诗歌又时我国的一大瑰宝,因此,农业诗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各个朝代的诗人对农业以及农民生活的描写,这些诗作有的描写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有的写到农民在大自然的天地里辛勤劳作,但更多的诗写得是农民艰难的生存环境,遭受的深重苦难。

从殷商卜辞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农业关注的时间之早。在商代,农业是人们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农业水平低下,农事生产完全依赖天赐的状态。人们会经常采用占卜的方式进行预测,继而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当时祈雨的迫切心情等等有关农业的原始形态的农事诗。

如《七月》在衣、食、住这些方面把奴隶和公子进行比较。《七月》按照季节,详尽地铺写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生活内容,具体真实而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全景图。反映了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却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诗中在写男女老幼一齐忙碌下田的同时,用“田畯至喜”勾勒出田官老爷的笑脸。所有这些都有意识地揭露出社会中的严重不平和奴隶们的哀怨情绪。

汉朝的乐府民歌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但是也写到了苛捐杂赋对农民造成的深重影响。

早期的咏农诗主要是民歌,到了唐代,咏农的诗逐渐变多,这与 当时

到了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在诗一开头,先交代了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有一家农民在辛苦劳碌,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如上所述,唐宋元明清的诗歌,也多用来表达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古至今农民都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十三亿人大概有8到9亿人都是农民,所以我们依然要重视农业,不能因为工业化的进程而忽略农业。

我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诗,明晓了农业在我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结合当下的情况,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拥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青年人参与,所以我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要积极进取,努力研究农业方面的新技术,让中国农业更进一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