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农业自然科学。 特点: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实践性:研究作物栽培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作物生产实践;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 任务: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最初的理论来源: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历史上的生产经验总结 直接的理论来源: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和现代生产经验总结 理论基础:作物栽培生理学、农田生态学和作物栽培研究的理论精华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作物种类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由于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不同作物在其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光、热条件不同,所以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季节差异的强烈影响。 3.技术的适用性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技术科学,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措施必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4.生产的连续性 农作物生产是连续的生产过程,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上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5.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农作物、外界环境和人为措施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受多种因子影响和制约。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多1
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系。 根据以上论述,在进行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不违农时、 技术适用、持续发展、灵活协调”。 教学方法:实(二)作物栽培研究法 验法 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在田间进行试验。任何一个作物、品种或一项措 *本章难点 施、技术,都必须在当地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证实其确有应用价值(增产、增收或降低成本、省工省力),方可推广应用。田间试验法即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法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获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决定品种或措施的优劣和取舍。产量对比法是当前普遍采用的研究法。 辅助手段:标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 本区参观作物 1.生物观察法:在观察作物的形态、结构时要结合其机能,观察局部时要联系其整体。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譬如稻、麦,则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的测定,因为这些性状直接关系到稻麦的最终产量构成和产量。 4.生长发育研究法 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 形成的。通过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可以评估某种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和优劣, 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促进或控制的措施。
§2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一、作物的起源 学时) (一)作物起源过程总结为:原始人类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居无定所 教学方法:讲 授法 半定居、定居,多余植物保存、埋藏,吃剩果核、种子等遗弃后在驻地重新生长出来(“种”的启示);人类排泄物使定居点周围土地越来越肥,植物生长比 其他地方好(“施肥”的启示);狩猎到暂时吃不掉的动物圈起来,饿的直叫,要 吃的(养殖的启示)。人们对这些植物格外注意并从野生植物中分离出来加以保护。
(采集走向栽培的萌芽) 有意识地种植,挑选适口性好、生命力强的类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利于人类的基因逐渐保留,久而久之,野生植物变为栽培作物。 (二)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2.栽培作物产品的有用成分得到大大的改进;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而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而野生植物种子休眠期长;6.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一).表1-1 关于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诸家观点 学者(发表年份) 主要观点 中国所处地位 2
德康多尔,1882 世界栽培植物首先驯化地区包括:(1)中国,(2)西南亚及埃及,(3)热带美洲 首倡多样性中心学说,分世界栽培植物为8个起源中心 扩大为19个起源地区 修改瓦维洛夫的8个中心为12个中心 提出大基因中心,分世界为12个大中心 主张10个中心 “无中心” 中国为第1个驯化地区 瓦维洛夫,1935 瓦维洛夫,1940 达灵顿等,1945 茹科夫斯基,1968 佐哈利,1970 哈伦,1971 中国属第1起源中心 中国属第12地区 中国属第7中心 中国属第l中心 中国属第1中心 中心” 主张分A1A2,B1、B2及C1C2 3个中心及3个中国属B1中心及B2无(二)瓦维洛夫起源中心学说: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经过多年研究,于1935年在其所著《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根据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方,明确地把世界重要的栽培植物划分为8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这一学说比较经典并被公认(中国起源中心、印度起源中心、中亚起源中心、 近东起源中心、地中海起源中心、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和南美起源中心)。 (三)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学说:1968年前苏联学者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因为很多作物起源于瓦维络夫的起源中心之外,有必要加大地理范围,他将瓦维洛夫确定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对茹可夫斯基原先提出的12个基因中心做了修订,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中国—日本中心、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中心、澳大和亚中心、印度斯坦中心、中亚细亚中心 、近东中心、地中海中心 、非洲中心、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南美洲中心 、中美洲——墨西哥中心和北美洲中心)。 三、我国作物的来源 (一)本土作物 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稷、黍、稗、穇子、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二)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胡麻、油麻)、红花(红蓝花)、苜蓿。 (三)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的作物 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在这些作物中,有的(如小麦类、非洲高粱、红麻、甘蔗)增加了我国原有作物的类型;有的(如魔芋、蓖麻、亚麻、三叶草等)则填补了我国这类作物的空白。 (四)从美洲引入的作物 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使这个大陆的许多珍贵的作物得以传全世界,也传到了我国。美洲本土起源的作物包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3
§3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2.5学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原始森林减少,草原退化严重,土地受水蚀、风蚀面积大;(二)物种受到威胁或正在减少;(三)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由于单纯追求高产,致使许多古老的作物、土著的品种因不被重视和遭到排挤而失传或者灭绝。 二、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一)引种概念: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它包括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简单引种是指原产地和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驯化引种是指原产地和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 (二)引种的原则:1.生活条件需得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求相应的生活生态条件与之相协调;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三、作物的分类 广义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作物: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作物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栽培的大田作物约90余种,我国种植的有60余种,它们分属于植物学上的不同科、属、种。为了研究和利用的方便,有必要从生产的角度对作物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课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堂提问法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耐寒作物生长发育的最 低温度约在1—3℃,需求积温一般也较低。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凡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凡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等。中性作物是指那些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如养麦。还有的作物,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h 45min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能开花,这种作物叫做定日照作物。 3.根据作物对C02同化途径的特点,又可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三碳途径的C02受体是l,5—二磷酸核酮糖(RuBP),C02被固定后形成3—磷酸甘油酸(PGA),三碳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等属于三碳作物。四碳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4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其CO2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低。四碳作物在强光高温下光合作用能力比三碳作物高。玉米、高梁、谷子、甘蔗等属于四碳作物。 4.此外,在生产上,因播种期不同,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在南方还有冬播作物。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还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4
*本章重点 §4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0.5学时) 耕作物等等。 (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这是通常采用的最主要的分类法,按照这一分类法可将作物分成3大部分,8大类别。 1.粮食作物(或称食用作物) 其中又分3类: (1)谷类作物(也叫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包括皮大麦和裸大麦)、燕麦(包括皮燕麦和裸燕麦)、黑麦、稻、玉米、谷子、高粱、黍、稷、稗、龙爪稷、蜡烛稗、薏苡等。荞麦属蓼科,其谷粒可供食用,习惯上也将其列入此类。 (2)豆类作物(或称菽谷类作物) 均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质。常见的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豇豆、菜豆、小扁豆、蔓豆、鹰嘴豆等。 (3)薯芋类作物(或称根茎类作物) 属于植物学上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薯蓣)、芋、菊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亚麻、洋麻、黄麻、苘麻、芝麻等;叶纤维,如龙舌兰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胡麻(油用亚麻)、苏子、红花等。大豆有时也归于此类。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此外还有甜叶菊、芦粟等。 (4)其他作物(有些是嗜好作物) 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等,此外还有挥发性油料作物,如香茅草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 豆科中常见的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犀、田菁、柽麻、三叶草、沙打旺等;禾本科中常见的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其他如红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也属此类。这类作物常常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 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既可食用,又可榨油,亚麻既是纤维作物,种子又是油料;玉米既可食用,也可以轧油,又可作青饲、青贮饲料;马铃薯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红花的花是药材,其种子是油料。因此,上述分类不是绝对的,同一作物,根据需要,有时被划在这一类,有时又把它划到另一类。 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 (一)什么叫“三才“观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农学思想的核心。在我国历代古籍、古农书中,在合一”。“天·地·人”又称“三才”。所谓“三才”观念,是指有关农业生产三大要素“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三才”观念产生于我国春秋时代。 (二)典型例子 1.《周易》“系辞下”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是见诸于文献的最早“三才”提法。“三才”观念,或称“三才”农学理论,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农学思想体系,其中蕴藏着指导作物生产的哲理。 2.先秦,《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14年)“审时”篇在论述作物生产时写道:“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话是说,庄稼靠人来种植,然5
教学方法:讲我国历代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观念:天、地、人统一,即“天人授法
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上农篇提出了重视农业的理论和政策;任地篇提出利用土地的原则;辩土篇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 3.《管子》“五辅”中提出: “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否则“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饿,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4.《淮南子》(两汉杂家著作)中也曾写过“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话。 5.战国时期我国就流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6.南北朝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公元534年)在谈及种植业的时候,处处都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统一的观念。例如,在“种谷第三”中提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三)现实意义 人们仍需在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在运筹天时、地利、作物本性三者的关系中,在“天、地、人”的和谐中求得作物产量的增长。在地少人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学思想中合理的内涵,发挥人的作用,创造新的作物品种,改善栽培条件,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保证人民不断增长的粮、棉、油需求。“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人口爆炸”、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的当今尤应认真坚持。 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700—2200年)。精耕细作农艺的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获得较多的农产品。我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主要表现在深耕细锄、多施肥料、少种多收、合理利用天时地利并维持土壤肥力等几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深耕细锄”、“粪多力勤”、“少种多收”。例如 (1)战国时期的李悝曾提倡“尽地力”; (2)《庄子》一书写道:“昔予为禾稼,而卤莽种之,其实亦卤莽而报予”,“来年深其耕而熟耨(nou,四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餍(yan 四声,吃饱)飨(xiang 三声,酒饭)。” (3)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要求“一亩三圳,岁代处”。 (二)“盗天地时利”(巧用天时和地利) 主要指复种、轮作、间作等,充分合理利用季节和地力。 (三)“地力常新壮”(维持土壤肥力) 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我国耕地,多数已经耕种了千百年,有的已经耕种了六七千年甚至上万年。在这样长的岁月里,地力能够保持不衰退,完全是用养结合、“以粪治之”的结果。也就是施用有机肥和绿肥等保持土壤肥力不下降甚至不断提高的经验。 三、我国传统农业的弊病 劳动强度过大,80%的人口为温饱而操劳,几千年自给半自给的封闭式经营方式是必须及早摈弃的。 6
§5种植业区划及产业结构调整(1.5学时) 一、我国种植业区划 70年代末,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综合农业区和31个二级农业区、分述如下。 (一)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分6个二级区(1)大小兴安岭区;(2)三江平原区;(3)松嫩平原区;(4)长白 教学方法:讲山区;(5)辽宁平原丘陵区;(6)黑龙江、吉林西部区。 授法 使学生了 (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分3个二级区:(1)内蒙古北部区;(2)黄土高原区;(3)长城沿线区。 解我国种植业 (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的分区,了解分为5个二级区:(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区;(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3)黄淮各区的特点。平原区;(4)山东丘陵区;(5)汾渭谷地豫西丘陵区。 强调山西中北(四)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部属于黄土高原区;山西南部属于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分3个二级区:(1)长江下游平原;(2)鄂豫皖丘陵山区;(3)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五)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六)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分为4个二级区:(1)闽、粤、桂中南部区;(2)云南南部区;(3)海南岛、雷州半岛;(4)台湾区。 (七)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茶区 分为2个二级区;(1)秦岭大巴山区;(2)四川盆地区。 (八)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分2个二级区:(1)湘西黔东区;(2)黔西云南中北部区。 (九)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分为2个二级区:(1)蒙宁甘青北疆区;(2)南疆区。 (十)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分2个二级区:(1)藏东南、川西区;(2)藏北、青东区。 二、山西省种植业分区 (一)晋南盆地区 山西省小 包括运城、临汾地区的盆地部分,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7%。耕地麦、棉花生产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1.1%,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4.29%。该盆地是山西省小基地
麦、棉花生产基地。 按照农业气候区划,本区属于温热作物带,为全省热量资源最高值地区。水热组合类型为温热条件最好,水分条件最差,春重旱、夏重(伏)旱区。主要自然灾害有:①干旱严重,春夏两季重旱突出。②干热风是危害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③东南大风,春季对农作物生长危害很大,主要是造成机械损伤,加剧大气和土壤干旱。④春季霜冻及冬季冷害对小麦的危害。 综观本区气候特征:热量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属于温热作物带,能满足一年两熟制和棉花生产的要求。麦收后可复播中早熟夏玉米。但水分严重亏缺,6月干旱,8月少雨、伏旱、卡脖旱严重,6月干旱使得麦收后不能及时复播玉米,8月正值夏播作物需水高峰期,也是生殖生长盛期,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严重影响 夏播作物的产量。从而限制了热量资源的利用和一年两熟制的发展。4~6月的大风对小麦扬花灌浆不利,乳熟期的干热风使小麦严重减产。 7
(二)晋中盆地区 包括忻州、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市)的盆地及周围浅阶地。土地面积占全省山西省小总土地面积的8.5%。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4.7%,占本区土地面积的43.35%。麦和杂粮的主是山西小麦和杂粮的主要产区。 要高产地区 本区属于温暖作物带,光热资源较丰富,水热组合类型为温暖型春干旱、夏 轻旱区。主要自然灾害有:①干旱仅次于晋南盆地区。②干热风是影响太原以南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③忻定盆地秋霜冻较早,常造成大秋作物特别是小秋作物的冻害。④盆地中有一部分盐碱地,在夏季多雨年份对作物危害严重。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光热资源比较丰富,作物生长期较长,能满足稳定型二年三熟制的热量要求,麦收后可夏播生育期89~90天的谷子和大豆。本区7~9月雨水集中,夏季干旱较轻,对大秋作物生长有利。同时水利条件较好,水浇地小麦产量高于全省其它地区,但有些年份麦收季节进入雨季造成部分小麦霉烂。依照光热条件太原以南,灵石以北为特早熟棉区,但在夏季多雨年份,蕾、铃脱落严重、霜后花多,产量不高,品质欠佳,近年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后,较好地解决了热量不稳定问题,改善了品质,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该区是山西省小麦和杂粮的主要高产地区。小麦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7.7%,玉米面积占19.2%。本区下湿盐碱地面积较大,适宜种植高粱,占粮食面积的25%左右,单产在全省名列前茅。太原市郊区的晋祠泉水灌溉区产晋祠大米,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在全国久负盛名。本区春旱较重,降雨集中在7~9月,夏季轻旱,基本是雨热同季,对杂粮生产较为有利。 本区水源不足,是晋中盆地作物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太原地区已开始出现地下深层水下降漏斗。本区有汾河、滹沱河等灌溉区,井灌面积也较大,大水漫灌、排水不畅是浪费水源的主要原因。为保证该盆地作物稳产高产,应采取下列技术措施:(1)加快建设农田防护林网,改善田间小气候,利用生物、工程等措施,降低下湿盐碱地区的地下水位。(2)小麦收获季节的烂场雨减产损失严重,要尽快研究生产小麦烘干机械和早熟小麦品种问题。(3)晋中盆地是全省发展立体种植的重点地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种植区域化、栽培模式化、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系列化的立探种植形式。 (三)晋北盆地区 含大同盆地、天阳盆地及周围残阶地。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3%。全省春小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5%,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3.15%。是全省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和甜菜的重要产区。 麦、春玉米、按照农业气候分区,本区属于温凉作物带,是全省热量资源较差的一个地区。马铃薯和甜菜水热组合类型为温凉型、春轻旱、夏微旱区。 的重要产区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1)干旱缺水与其它盆地比较属轻旱区, (2)秋霜冻来临早且危害重,常造成严重减产。(3)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4)风沙灾害在春季最为严重,部分地区有时因风沙造成毁种或伤苗。(5)下湿地带的盐碱灾害也比较严重。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对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比较有利,但是气温低,温热条件比较差,降雨量偏少,气候于燥,而且土质差,肥力低,气象灾害频繁,只能一年一熟,可种植中早熟玉米品种。冬季气温低,不能种植冬小麦,是本省春小麦的主要产地。由于作物生长期间光热条件比较好,气温日差较大,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盆地内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非常适宜甜菜生长,且含糖量高,是本省优质甜菜生产基地。 8
晋北盆地是山西春小麦、秋杂粮和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秋杂粮以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为主。80年代以来,在玉米生产上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解决了积温不足,不能种植大日期品种,不能高产的矛盾,使玉米亩产达600公斤左右。本区油料体物以胡麻和葵花为主,为胡麻和葵花生产基地。两种油料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全省的1/2以上。黄花菜在国内外市场颇负盛名。 (四)晋东南盆地区 包括长治市郊区、襄垣、潞城、长治、屯留、长子、高平、泽州等县(市)的平山西玉米、川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2%,是全省最小的山间盆地。耕地面积谷子等主要秋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2%,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7.37%。 粮的重要产区 按照农业气候分区,属于温和作物带,海拔800~1000米。水热组合类型为温和型,春轻旱,夏微旱区。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盆地的南端和北段常有春轻旱和夏轻旱发生,本区由于夏季雨水较多有时降雨强度较大,常常造成局部地区洪水成灾;同时冰雹也时有发生。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降雨水量比较多,水分比较丰富,热量条件在山西省属于中等类型,夏温不太高,冬温不很低;热量条件,大部分地区为不稳定的两年三熟区,南部地区为稳定的两年三熟区,南端的晋城可一年两作,收麦后可夏播或套种玉米、谷子、豆类等作物。区内降雨量较充沛。热量条件中等,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大部分地区土壤以褐土为主,可耕性好,持水能力较强,土壤肥力较高,是山西玉米、谷子等主要秋粮的重要产区。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玉米、小麦、谷子大体各占1/3左右。 本区是山西麻皮的主要产区,所产潞麻在全国久负盛名。长治、长子等县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生产的麻皮洁白无疵,纤维长而质软性韧,素有“麻乡”之称,为中国主要线麻产地之一。 (五)晋西黄土丘陵区 本区北起偏关县天峰坪,南与河津、稷山县接壤,东至吕梁山麓,西界黄河。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7%,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1.9%,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8.98%。 按照农业气候分区,属于温和作物带(中南部)和温凉作物带(北部);水热组合类型为温和与温凉型,春干旱,夏轻旱区,近黄河谷地岸边,热量条件好,但干旱趋于加重。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1)降水集中在7—9月,降水强度大、坡陡沟多,植被破坏严重,缺林少草,垦殖过度,童山秃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山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有机质含量很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是农业长期低而不稳的根本原因;(2)气候比较干燥,土壤贫瘠。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光热资源较丰富,在山西省居于中等状况,属于温和作物带。为不稳定的两年三熟制种植区。石楼以南黄河沿岸地区水地小麦收获后能复播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石楼以北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制。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生长。秋雨较多,南部冬前气温适,有利于冬小麦生长。 (六)吕梁山区 本区北起内长城,南至交口县,东界晋中盆地,西界晋北黄土丘陵。包括宁良好的宜武、静乐等县。土地面积17236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林、宜牧山区。地面积的5.4%,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2.2%。
9
种植业重点发按照农业气候分区分属于温凉作物带。吕梁山北段地区属于高寒植物区,区展马铃薯、胡内地势较高,海拔1000~2800米,林地面积492万亩。除岚县、静乐山间盆地及麻 部分山川河谷、边山丘陵地带具有农耕条件外,绝大部分山区不具备种植作物的 条件,为良好的宜林、宜牧山区。种植业重点发展马铃薯、胡麻。 (七)晋西北高寒风沙区 本区南起吕梁山麓,北与内蒙古接壤,西至晋西黄土丘陵区界,东至晋北盆地。包括右玉、左云等县。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4%;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0.4%,占本区土地面积的27.9%。 按照农业气候分区,属于温寒作物带,全区地形为一丘陵缓坡,海拔1300~1900米,水热组合类型为温寒型春轻旱、夏不旱区。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1)大风天数多,是山西省的多风大风区之一,土壤沙化严重;(2)气温低,生长季节短,霜冻危害大;(3)冰雹次数多,是山西省多雹区之一,往往对秋作物造成一定危害;(4)春季和初夏常有旱象发生。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光热资源丰富,太阳辐射能量和日照时数都为全省之冠。但地势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一年只能种一熟耐寒或喜凉作物,如马铃薯、莜麦、胡麻、豆类、谷黍等杂粮作物,降水量少,但基本上能满足喜凉作物生长期间对水分的最低要求。主要问题是风沙大、霜冻重、土壤沙化、肥力低下,对作物生长不利。人均耕地多,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很低,是全省的油料生产基地。 (八)太岳、中条山区 本区南至晋豫省界,北至晋中盆地南沿,西接晋南盆地,东接晋东南盆地。包括古县、安泽、垣曲等县的山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3.1%。耕地全省的油料生产基地 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7%。 阳城、沁水按照农业气候分区,属于温寒作物带。本区地形崎岖,地势高耸,是一个山等低山丘陵河岗连绵的土石山区,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1500~2000米之间。气候、土壤、植谷是山西省著被等条件,都优于其它山区。地跨温和、温凉、温寒三个热量带;河谷、丘陵属名的桑蚕集中于温和作物气候带。中山属于温凉作物气候带,高山属于温寒植物气候带。水分产区 条件属于微旱或不旱区。阳城、沁水等低山丘陵河谷是山西省著名的桑蚕集中产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中山以下的河谷丘陵地带,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及油料作物。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1)暴风雨灾及中高山区涝湿危害。(2)山区秋霜冻比较早。(3)山区冰雹较多,局部地区成危害。 (九)大行山区 包括阳泉市、孟县等县的丘陵山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5.7%。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1%,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7.56%。 本区是沿太行山的一个狭长地带,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另外还有党参等中药材。 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有:(1)干旱是危害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2)雹灾较重,是全省冰雹多发区。(3)本区地势差异较大,遇暴雨常发生山洪爆发,冲毁农田,水土流失严重,作物倒伏导致减产。(4)丘陵山区秋霜冻来临较早,造成减产。 总观本区气候特征,光、热资源在山西省居于中等状况,属于温和作物带,为不稳定的两年三熟区。大部分地区因肥水不足故实行一年一熟制。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生长。秋雨较多,冬前气温适宜,开春以后,光热条件适宜小麦生长,但这时雨水少,常遇春旱,使旱地小麦难以高产。 10
有党参等中药材
(十)五台山、恒山区, 本区南至滹沱河畔,北接晋北盆地,东至晋冀省界,西与忻定盆地接壤。包 括广灵、灵丘全县及应县、浑源等县的山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4%。 浑源黄芪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6%;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5.57%。 驰名中外,台五台山、恒山是山西省东北部最高大的山区,在全省山地中,本区温度最低,蘑亦为本区特降水最多,气侯垂直变化也很大。本区属高寒作物带,种植业为一年一熟制,主产。高寒作物要作物为谷子、马铃薯、玉米、豆类,生产水平较低。气候凉爽适于马铃薯良种莜麦、胡麻、繁育,在五台山已建成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浑源黄芪驰名中外,台蘑亦为本区马铃薯等。 特产。高寒作物莜麦、胡麻、马铃薯等可种植到海拔1800~1900米地段。 三、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一)专用小麦 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带。 1.黄淮海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本区主要包括河北、山东两个省和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山西中南部,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应以生产优质强筋小麦为主。 2.长江下游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江苏、安徽两个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应以生产优质弱筋小麦为主。 3.大兴安岭沿麓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地区,是重要的商品春小麦生产基地,土地肥沃,年降雨量550—650mm,生态条件与加拿大、美国等强筋小麦生产地区相似,具有发展我国面包用硬红春小麦的生态资源优势。应以生产优质强筋春小麦为主。 (二)专用玉米 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和黄淮海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带。 1.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 该区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及周边地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玉米营养品质好,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单产比全国平均高10%以上。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种植比较效益高。本区应以发展专用玉米为主,在增强玉米就地转化能力的基础上,生产高品质商品玉米,打入国际市场。 2.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本区气候和农田基本条件较好,有效灌溉面积达50%以上,玉米生产水平较高,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33%以上。区内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比较发达,专用玉米需求量大。本区玉米发展应以早熟、高产、专用的饲料及加工用品种为主,提高专用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增加种植效益;发展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三)高油大豆 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带,本区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合理,为我国大豆主产区,产量高、品质好。本区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量也少,农产品安全性好。应发展油脂含量高的专用大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 (四)棉花 重点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3个优势棉花生产区域。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在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西北内陆棉区主要是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增加长绒棉和短绒棉的种植比例,提高棉花产量和产品品11
质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五)“双低”油菜 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域。长江上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市,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2个省。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可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量的60%。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四、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种植业结构的含义及其内容 1.种植业结构的含义 农业是人们利用生物的机能,经过人工培育,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的古老产业、基础产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术领域,对农业的定义不同。目前,对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有3种不同的理解: (1)农村产业结构 即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第一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农为主的产业,包括农作物业、狩猎、渔业、畜牧和林业,主要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一般指制造业和建筑业,包括加工业、各种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信托业、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行业等为生和消费服务的部门。 (2)大农业的结构 又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或农业基本结构,是指农、林、牧、副、渔5业产值的数量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3)小农业的结构 又称为种植业结构或种植结构,是指各种作物的面积比例关系及其联系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面积比例,各种作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等。 2.种植业结构的内容 种植业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多种作物组成的产业,结构比较复杂,其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层状结构 种植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的大系统,它由许多亚系统、亚亚系统组成。种植业的范围大小是人为确定的,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经营单位一农场或农户。在种植业系统内部可再分为若干个亚系统,亚系统内部还可再分为若干亚亚系统。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水平结构 是指在一定生态区域内,各种作物种群或类型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所占面积比例和分布规律),即通常所说的作物区划或布局。种植业生产最佳的水平空间结构,应当是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组合的特点相适应,并能满足经济的和社会的需求。 (3)垂直空间结构 又称立体结构,系指作物与作物或作物与其他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如生产中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等。利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不同的作物群体,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作物对环境资源利用充分,对不良环境条件抗逆性强。 12
(4)时间结构 各种作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动态称为时间结构。作物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大多是随着时间(季节)的推移而变化的。从时间上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作 物,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春播、夏播、秋播作物的面积就是种植业的时间结构。 种植业结构也是一复杂的系统,各种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地域的种植业结构特征。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尽管不同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可能差别很大,发展方向也可能不同,但调整种植结构或评价种植结构是否合理的总原则均是相同或相似的,必须兼顾种植业的3大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种植业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方面的效果,如食物的纤维、工业原料、就业机会、社会生活环境等。经济效益指种植业在促进社会经济方面的效果,如种植业的投入、产出、利润等等。生态效益指种植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3种效益是统一的整体,社会效益是种植业生产的根本目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和条件。 (三)调整种植业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面积、种植方式、单产、品质和总产量的关系 2.处理好结构的多样性和专化性的关系 关于种植结构中作物种类的多少和规模大小,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即结构的多样性和专化性。 . (1)结构多样性 即种植结构中作物种类较多或种植方式较多,一是有利于合理利用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二是可以增加生产和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三是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自给性需要;四是有利于均衡使用全年的劳力和其他资源。种植结构多样性的不足点表现为农作物生产商品率低,扩大再生产慢,难以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不利于生产迅速发展等。 (2)结构专化性 即种植结构中涉及的作物种类少、种植方式少,每一作物或种植方式的面积大,也称为专业化结构。专业化结构的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明显,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作物产量高、商品率大,有助于商品经济和加工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效率。, 3.处理好结构稳定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四)我国种植业结构发展趋势 1.战略性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时机已经成熟 2.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这次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市场,以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方面同时推进,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大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合理确定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农业区域分工格局。 就全国而言,种植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3个环节: (1)区域布局的战略调整;(2)在作物结构上,要适当调减棉花、糖料和烤烟面积,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区; (3)在品种结构和品质上,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尽快淘汰劣质品种。 另外,要把畜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抓。 13
§6可持续农一、作物栽培的目标 业与作物栽培(一)满足粮食需求 科技进步(1目前,世界上每年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4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学时) 60%~70%。因此,人均粮食300kg只能算温饱的低限水平,400kg可算是温饱有教学方法:讲余的水平,只有500kg以上才能算是充足富裕的水平,才有足够的粮食增加畜产授法 品食物的比例。 (二)保障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食物安全还有一个涵义,即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粮食的最低安全系数是储备量至少应占需要量的17%~18%。食物安全还要求提高食物生产环境质量,建立无公害的生产基地,研究作物的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保护环境,以保障健康食品的有效供给。 (三)增加供给的多样性 过去,迫于人口压力,我们长期强调“以粮为纲”,导致了我国农业结构的单一化。在我国粮食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应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既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由“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又为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作物栽培学拓宽研究领域,需要研究的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有两个涵义,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到延续利用。 (五)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求利用最合理的自然资源配置,以最低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研究发展精确适度简化高效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六)改善作物的品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作物产品的品质较低。改善作物的品质,对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讲授法、讨论(一)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 法 1.研究与参加编制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划,合理种植制度区划和品质
生态区划(与土壤肥料、耕作、气象学等专业协作进行);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和优化;提出重点地区的栽培技术改革途径,促进各农业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2.研究了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植株个体形态、群体长势与长相、群体结构的动态指标,营养诊断指标,水分生理指标等。有重点地研究了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操作机械化、农业技术指标化、栽培措施标准化,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研究了作物栽培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节能、省工、低消耗、高效率的栽培技术新途径;无土栽培、保护地栽培、覆盖栽培等新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等。 4.研究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14
5.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配套集成了各种作物在主要产区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1.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就作物群体而言,是指群体的叶片面积及其光合能力。从产量形成的角度看,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从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2.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作物生产模拟是在作物科学中引进系统分析方法和应用计算机后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确定因地制宜、因苗管理的应变决策,提出分类指导的最佳方案,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例如,江西农业大学(1990)、华南农业大学(199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992)分别提出了水稻模拟模型RICAM、RSM和RCSODS,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了小麦管理专家系统ESWCM,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制出了棉花高产栽培生育动态模型CGSM,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合作研制了指导大豆生产的专家系统SOYGRO。 3.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作物智能栽培使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工作从定性理解向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向模拟模型、专家经验向优化决策转化。作物智能栽培首先必须依赖于作物模拟模型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对作物生产系统的动态预测和管理决策,提高生物技术的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程度。第二,需要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服务系统来提高农业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第三,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则可对作物生产环境和状况、自然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以及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管理。这三方面的研究领域互相交叉和渗透,逐步发展形成综合性和智能化的作物栽培决策系统。 作物智能栽培的理论基础广泛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生态学、土壤学、作物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其主要学术思想是将系统动力学、知识工程和智能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作物生产系统,对不同环境下的作物生产状况做出实时预测,并提供优化管理决策,实现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作物智能栽培的应用系统既可用于生产单位和技术指导部门,又可作为主管农业领导的管理办公系统。 4.多学科相融合的现代栽培技术研究 从合理利用资源,获得高产、优质、高效、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考虑,现代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的对象从只注重单一作物的研究拓展到两作、多作的复合群体,乃至有关的连作、轮作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目标从单纯追求产量,发展到着眼于高产、优质、高效,要注重产品品质,讲求市场效益,掌握商品信息,关心经营管理;研究领域从单纯研究作物在农田的生产系统,延伸到产前(种子)和产后(农产品加工)相联系,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化相联系;研究途径从重视作物内在的栽培生理微观机理的研究,拓展到同时注重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栽培环境、高效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生15
产过程的宏观环境的研究,扩大视野与边界;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单纯研究某一生育阶段或生产技术的田间试验,发展到运用高新技术研究作物栽培的生物学机制,丰富作物栽培学科的理论基础。 5.生物高新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作物产量和品质潜力是由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生化过程等内在因素所决定的,而产量和品质潜力的实现,则取决于环境因子和栽培条件与作物的协调统一。作物栽培的任务,说到底是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使作物的遗传潜力得以充分表达。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产量和品质潜力不但涉及作物形态、解剖、生理,而且与作物的基因、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理学水平上,改变光合色素的组成和数量,改造叶片的吸光特性,改良二氧化碳固定酶,提高酶活性及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均有助于提高光合效率。稻、麦的品质与淀粉的结构、理化特性及直链/支链淀粉的比例有关,降低直链/支链淀粉比率可提高稻、麦的食用品质。业已发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生物合成由不同的酶系统所催化,研究提高支链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的技术、措施,会有利于改善稻、麦的淀粉品质,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与生物高新技术的结合将赋予作物栽培学新的研究内容。 1.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 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 3. 栽培植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 4. 我国现存的四篇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以及观点。 5. 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 6. 研究作物起源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7. 作物栽培有啥特点? 8. 作物、食物安全的概念。 9.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主要 参考资料 1. 李焕章,韩学信主编.《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4 1-24 2. 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10 1-40 本章思考题 备注
教案有电子版本。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