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 文化艺术研究 Jan.,2013 第6卷第1期 studies in Culture&Art V0J.6 No.1 文章编号:1674—3180(2013)01 0016.06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冯玉宝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311000) 摘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面临许多困境,杭州市余杭区积极探索、大胆 创新,较好地解决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有人”“有钱”“有房”“有章”“有活动”等关 键问题,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对其他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有一 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站;余杭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f Integrated Town Culture Station —T{ll【e the Yuhang District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FENG YU.bao Abstract:Integrated Town Culture St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 cialist ground culture,and also a key n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Hav— ing encountered several diifculties in building the Integrated Town Culture Station,the government of Yuhang District in Hangzhou has done active exploration nad innovation.It has offered it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human resource,funding,locale,i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on,Thus,Integrated Town Culture Station in Yuhang District has started a healthy development which may serve as reference and en. 1ightment for others. Key words:public culture;culture sattion;Yuhang district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多种功能 收稿El期:2013—01—07 作者简介:冯玉宝(1964一),男,浙江余杭人,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主要从事公共文化研究。 第1期 冯玉宝: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 ・ 17・ 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 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乡镇综合文化站本着公益性、基本性、综合性、枢纽 性、共享性的原则,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指导培训,为基层群众提供图书阅读服 务、数字文化服务,协助县级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在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非遗 保护和文物保护,并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40390个,平均站舍面积为516平方米,平均从业 人员为2_3人。2011年开始实施免费开放以来,中央及各地对文化站业务经费保障力度显著增强。按 照文化部、财政部免费开放资金的安排,每个文化站每年用于免费开放的经费为5万元,其中中央财 政按照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50%给予保障。总体来看,全国文化站业务经费2010年到2011年, 从74035万元快速增长到135406万元,增加了82.9%。具体到不同省份,中西部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 (见[表一])…。 表一201 1—_2012年部分省文化站业务经费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西 部 中 部 东 部 省份 2010正 2011正 陕西 305 4440 四川 396o 15149 安徽 7o3 4560 河南 692 3408 广东 20373 33542 浙江 1l453 15023 增长幅度 1355% 282% 548% 392% 65% 31% 随着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免费开放的深入,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数量、服务人群数量也显 著增长。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1.乡镇综合文化站现实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 5414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公众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目前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尤其是在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服 务水平、资源提供等方面还有较多提升的空间。 2.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 一体化建设。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 了适应这种变化,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等问题,我们应该开展更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发挥文化的慰藉作用,促进社 会的和谐稳定。但从实际来看,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核心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在服务内 容、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提升,还不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 l8・ 文化艺术研究 第6卷 3.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机 构,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发挥作为公共文化主要阵地的作用,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在这方面功能的发挥还非常欠缺。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面临的困难 1.机构建设。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各地推行。在改革 过程中,许多地方的文化站作为独立建制的机构已经不存在,对文化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不 利影响。 2.运行机制。文化站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枢纽,承担着输送上级公共文化部门资源到村、 社区的重要职责。从现实看,如何对接、如何输送还存在较大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 挥。 3.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文化站编制按照上世纪9o年代文化部的要求,在3人及以上。现实 中,不仅许多地方的文化站实际编制不能完全满足,而且“在编不在岗”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些乡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人口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化站编制人数仍没有变化。此 外,文化站进人制度缺乏科学性,目前全国普遍采取了“凡进必考”,但如何体现文化站工作特点和 要求,还缺乏科学性。 4.评估制度。评估一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运营,不仅仅是评估设施机构建设情况和考核文化 站工作人员,还需要把乡镇党委政府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关心频度纳入考核范围,就 全国来看,目前这一方面普遍做得还很不够。 5.经费保障。目前,根据免费开放政策,文化站初步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但如何实现文化建 设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三、杭州市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区域面积1228.23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6 个镇,户籍人口87.67万人。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38.17亿元,财政总收入150.0亿元。作为 全国第一批文化工作先进地区,余杭区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在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 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规划引领。资金保障。综合文化站运行规范有序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余杭区先后召开了加强“文化名区”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等会议,要 求全区各镇乡(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将“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文化工作、提升 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来抓。在区级有关部门牵头开展的文明村、星级村、星级社区等创建工 作中,将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为重要指标。党委、政府重视,区级部门配合,群众广泛支持,全 区上下形成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2.规划弓l领,明确目标。余杭区在制定《余杭区文化名区建设规划》《余杭区“十一五”文化体 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把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各中心镇必须建成一个符 合省级“东海明珠”标准的文化中心,其余镇乡要建成符合市级“东海明珠”标准的文化设施的目标 要求。在出台《关于推进镇乡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构、编制、人员等问题 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工作格局。《余杭区“十二五”文化体 第1期 冯玉宝: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 ・ 19・ 育事业发展规划》则要求全区所有镇乡(街道)都拥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机制灵活、保障有力、 服务优良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模达到省定标准,争取有若干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全省乡镇综合 文化站建设的典范。 3.财政支持,保障有力。2 ̄D7年,余杭区委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 见》,每年安排2000万元文化建设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对乡镇 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支持。区财政每年还对各类文体创建工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 书“一证通”建设工程,以及镇乡特色文化活动、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市场管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 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2010年,余杭区每年再增加安排2000万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主要 用于支持乡镇组织实施优秀乡土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与保护。财政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 乡镇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二)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综合文化站设施全面建设而且充分利用 1.加强政策引导。余杭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 “文化名区”战略的决定》《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的若干意见》《余杭区“文化名区” 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安排、资金保障等作出明 确的部署和要求。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明确必须配备相应的文体设施,以保证 村、社区有一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并对镇乡新建大型文体设施给予土地、规费等方面的支持和优 惠。 2.创新建设模式。一直以来,许多地区由于土地和资金等因素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全部新 建很难实现。余杭区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建设途径,通过新建、改建、回购、租赁等多种形式推进综 合文化站站舍建设。比如:仁和街道投入11(30多万元,新建仁和镇综合文化站;星桥街道则投资 1950余万元,向房地产开发商回购4O00多平方米的房产作为综合文化站站舍;崇贤街道投资3000万 元,回购5600多平方米的大楼作为综合文化站站舍;南苑街道、径山镇与出租方签订长期房屋租赁 协议,租房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闲林街道、五常街道将原有的大楼改建成为综合文化站用房。新的 工作思路和灵活的建设模式,切实推进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建设。 3.强化公益职能。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设置上,余杭区着力强化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将综合 文化站建设成为包括排练厅、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影剧院、书画室、创作室、非物质文化遗 产陈列室、老年活动室、乒乓室、公共电视放映室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满足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公 共文化活动中心。同时积极探索图书馆分馆制模式,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和区图书馆联网,利 用“一证通”工程,图书统一采编上架、通借通还,较好地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 人气大幅提升。 4.有效整合资源。余杭区通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综合文化站整合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组织部的农村党员 远程教育工程、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农民技能培训、教育部门的少儿假期教育等公共资源,有些镇乡综 合文化站还设置社会化运作的文化产业项目,如舞厅、游泳池、乒乓球室、台球房、网吧等文体活动 阵地,每天都吸引很多的群众前来参与文化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气很足,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种种实践探索,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设施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明确机构,落实编制,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充实壮大 ・20・ 文化艺术研究 第6卷 1.确保机构,夯实乡镇文体工作的“基础”。2006年,余杭区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明确乡镇文 体服务中心(即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必设机构之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正科级,职 能是:承担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等体育活动;搜集和整理本辖区内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培养和 发展民间文化队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辖区内文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管理工作等。明确 了机构性质和职能,余杭区较好地解决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其他非同类部门混合设置的问题,保证了 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独立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 2.落实编制,配强基层文体工作“骨干”。余杭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作了明确规定, 要求人口在3万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2至4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他乡镇配备1至2名专 (兼)职工作人员。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必须由熟悉文化工作的同志担任,文化员在乡镇现有素 质好的人员中选调,不足人员在征得区人事(编制)部门同意后,会同区文化主管部门公开向社会招 考。余杭区19个乡镇(街道)全部按标准完成了机构配备,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做 到了“机构不撤、职级不减、人员不少”。 3.加强培训,增强乡镇文体干部的“本领”。良好的业务能力是乡镇文体干部组织开展好文体工 作的关键。余杭区长年定期举办乡镇文体干部培训班,提升文体干部整体素养。一是声乐、器乐、舞 蹈、美术、书法等艺术类培训,提高文艺骨干艺术水平;二是舞台化妆造型、舞台灯光、舞台音响、 舞台美术、活动主持人等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三是戏剧、曲艺、小品、故事等创作、编导培训,提 升群文创作水平;四是省文化强镇、体育强镇、文化村(社区)等创建工作培训,推进各类文体创建 工作。此外还有非遗普查员、文物守望者队伍、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 4.规范管理,促进业余文体团队“成长”。综合文化站机构和人员的稳定,促进了业余文体团队 的成长。余杭区现有登记在册的文体团队500余支,各类文体骨干2OOO余人,成员1万余人,成为繁 荣活跃农村文化的生力军。余杭区组织实施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工作,共评选出101支上等级的业 余文体团队,发放扶持经费13.6万元,乡镇再予以相应的配套奖励。每年开展对业余文体团队的各 类辅导培训500期,学员2万人次。 (四)强化考核,创新机制,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1.强化考核。为健全长效机制,余杭区将“文化建设”落实到对镇乡(街道)的年度工作实绩 和任期目标考核中。从2OO6年开始,把“文化建设”作为单独一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分数由原来 总分100分中的2分提高到5分。每年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体育局)结合当年文化工作要求 制订相应的标准,分6个方面进行细化,联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考评,考评情况报区镇乡(街 道)综合考评领导小组纳入总分统计,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等是其中重 1要考核内容。 2.创新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是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重要内容。余杭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乡镇 综合文化站管理新举措。一是创新综合文化站管理机制,确保场所的开放率。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排 练厅、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等公益性场所每周开放时间都在 48小时以上。不少镇乡积极探索延时开放、错时开放等举措,设施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创新全民健身设施管理机制,保证健身群众权益。先后出台《余杭区体育健身设施公众责任保险 办法》《余杭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维修更新管理办法》,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所有健身苑点进行投保, 并明确在设施维修更新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维修更新的程序、资金补助办法等,确保群 第1期 冯玉宝: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 ・21・ 众能够更好更放心地参加体育锻炼。三是创新文化市场执法机制,强化乡镇监管力量。组建了文化市 场行政执法中队,成为杭州地区首批正式进驻乡镇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乡镇属地监管能力显著提 升。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增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3.丰富内容。余杭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一节一会”(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余杭区各镇乡(街道)都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和人民 运动会,成为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节日,如闲林镇的人民运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ll届;中 国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仓前羊锅节等节庆文化活动都成了品牌文化活动;“相约周末”文化夜 市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民间艺术展演等广场文化活动更是红 红火火。二是群文创作日趋活跃。近年来,余杭区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扎根农村,创作出大量的文艺 精品。小品《汇报咏叹调》亮相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首个亮相央视春晚的南方小 品。小品《人生旅途》、民间舞蹈《余杭滚灯》、小戏《燕归来》、曲艺杭滩《西湖春秋》《青凤收徒》 等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小品《猫鼠新传》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作品奖;大型戏剧剧本 《荀灌娘》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民间文学集《古歌悠扬》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 奖”;民间舞蹈《高头竹马》获全国传统舞蹈展演活动金奖,舞蹈《运河渔歌》获全国“四进社区” 文艺汇演金奖等。三是乡镇文艺刊物成为宣传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余杭区各镇乡综合文化 站都有一本自己的刊物,如《临平山》《唐栖》《良渚》《苕溪》等,不少办出了影响,《临平山》《唐 栖》在浙江省群文刊物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余杭区通过积极探索优化管理,提升设施利用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 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杭州市余杭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功能定位、规划指导、财政保障、资源配置、服 务提供、队伍建设、绩效评估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有人” “有钱”“有房”“有章”“有活动”等关键问题,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乡镇 综合文化站在保障老百姓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对其他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启 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2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