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

薛伟莲;刘权威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其中的学生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占有很大比重.网络对学生在许多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带来许多网络道德问题.通过自编问卷,对本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4)002 【总页数】3页(P58-60)

【关键词】网络道德;调查分析;对策 【作 者】薛伟莲;刘权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4.2亿,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7%。而在全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上网比例高达90%以上,有些高校甚至人手一台电脑,可见大学生是国内网民中比重最大、最活跃的一个群体。

丰富的网络信息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有积极作用,但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淫秽、色情和暴力等内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缺乏免疫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这些垃圾信息不仅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而且深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甚至诱发网络犯罪。网络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1]。

本文通过对本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本次调查以抽样问卷和谈话方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主要针对校内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 174份,有效率 87%,其中大一学生占40.2%,大二占36.8%,大三占23.0%。调查结果显示,对网络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仅占8.0%,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现实道德的占42.0%,87.4%的学生认为规范网络道德势在必行,可见我校大学生对网络还是保持了比较冷静的态度。除此之外,统计分析结果还显示出我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网络道德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上网率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热衷上网,43.7%的学生有过通宵上网的经历,其中6.9%的学生经常通宵上网,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 2.网络价值利用率低。在调查的全部学生当中,至少有一个 QQ号,有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占63.2%,有29.9%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由此可见,休闲娱乐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只有在需要时才查阅有关学习资料,浏览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 3.网络知识缺乏。调查发现,86.2%的学生受过木马或病毒攻击,1/3的学生账号或密码被盗,但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了解甚少。当向大学生问及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时,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不太清楚或不知道,网络知识极其缺乏。

4.抄袭现象普遍。有些网站专门收集各类实用论文,并且进行详细分类,大学生们只要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地在查询结果中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抄袭。调查显示,89.1%的同学有过通过网络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历,其中部分同学已经或计划在网上购买课程或毕业论文。

5.网络防范意识较强。调查显示,86.8%的学生会公开一些无关紧要的个人信息,8.0%选择不公布个人信息,只有5.2%的学生对个人信息毫无保留。由此可以反映出学生总体的网络防范意识比较强,警惕性比较高,不会轻易公开自己重要的个人信息。 6.“黑客文化”受宠。一些大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入到对方网络系统,恶意篡改数据信息,破译计算机密码,甚至制造和传播各种病毒,使网络的安全受到威胁。在调查对黑客的态度时,有17.2%的大学生崇拜黑客,甚至想尝试一下,有25.9%的大学生认为对黑客不需谴责。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是由网络环境本身的特点、教育缺陷和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网络环境本身的缺陷容易造成学生在网络社会的失范现象。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2],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隐匿身份、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和展现真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宣泄内心的抑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他人冒犯、侵害的可能,导致网上诽谤、展示他人隐私的事件时有发生。

2.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目前尚缺乏评价网络行为的统一标准[3]。各种文件规定的监管互联网的手段基本以行政许可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管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 3.缺乏规范的网络道德评价系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的评价是超柔性的。交往主体的身份很难明晰,传统意识上的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无法发挥,道德评价只能依据个人内心的信念来维系,道德的放纵就在所难免[4]。

对于价值判断力和思维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迷恋网络,却不

知如何利用才对自己有利;而教育者对网络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认识不足。

1.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对子女在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要求百依百顺,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离开父母独自开始大学生活,在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导致极端地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沉迷网络就是这个后果的一种。另外,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引导,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以至于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2.学校教育的漏洞。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希望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快乐。而学校对大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的引导不力,使上网成了学生娱乐、寻求刺激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欠缺。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他们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因而试图通过网络来寻找。

大学生自身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逆反心理较强和专业目标不明确等不足。 1.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很多学生难以约束自己,任由惰性和猎奇心理、逆反心理的滋长,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不正确的,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任由自己游离在道德、良知的边缘。

2.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喜欢与学校、家长唱反调,越是强调不要做的事情、不要看的东西越想试一试。这种心理也驱使学生想通过破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与众不同。黑客心理就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期逆反心理[5]。 3.专业目标不明确。刚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又缺乏老师的引导,普遍感到比较迷茫,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外,从高中的老师事事管到大学的自我管理,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上网便成了他们的选择。

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以及网络伦理环境的缺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严重,解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优化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6]。一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针对网络问题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性,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对制定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两个方面着手,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强化网络技术。通过技术手段防范网络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网络道德问题。通过防火墙的过滤技术和安全认证等技术,可以监测、过滤、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7];用技术规范网络行为,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堵截和删除。

3.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本。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网络伦理教育内容,也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普及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类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

4.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易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的困扰和影响,高校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开辟网络论坛、举办网上征文等网络心理教育活动,直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以减少网络性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5.加强校园网建设。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教育体系,寓教于乐,吸引学生关注和利用校园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59.2%的学生愿

意接受娱乐和学习融为一体的校园网。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主页由于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更多地注重新闻宣传而忽视学生的需要,因此浏览点击率较低。在校园网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校园BBS建设成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窗口,真正将校园网变成学生自己的网站,这样才会更好地发挥网络的育人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的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络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因此大学生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在大学生的教育方面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献】

[1]姚信,陆娟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8(4):66-69. [2]张素玲,张宝华,上官林武.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3(3):65-69. [3]于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112-113.

[4]谢亚男.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成因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87-191. [5]吴远,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2007(4):69-72.

[6]黄映玲,薛胜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32-33. [7]陈茜.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32-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