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训诂学填空题

来源:一二三四网


填空题

1、“训诂”是很早就有的说法。最初时可以单称为(“诂”),或单称为(训)。

2、“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说文》对“训”的解释是(说教)。

4、“诂”字《说文》解释为(训诂言)。

5、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的人是唐代的(孔颖达)。

6、最早对古书随文逐字地做出具体注释的人是汉代的(毛亨)。

7、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

8、把“训诂”解释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的人是(黄侃)。

9、按照《辞海》所说,“训诂”就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但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通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

10、训诂

4章

1、词义的特点共有两个,一个是概括性,另一个是(客观性)。

2、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意焉。守其本意,其失也固;习其余义,其失也蔽。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的清代训诂学家是(段玉裁)。

3、“梳”的本义是(梳理毛发)。

4、“缚”的本义是(束缚)。

5、“翼”的本义是(翅膀)。

6、“副”的本义是(分开)。

7、“桡”的本义是(曲木)。

8、“疾”的本义是(疾病)。

9、“匠”的本义是(木工)。

10、“宰”的本义是(罪人)。

11、“削”的本义是(破木)。

12、关于词义引申问题的阐述,其集大成者、首创者是(段玉裁)。

13、“副”用为量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14、认为引申就是“义自音衍”即词因分化而造出新字的学者是(章炳麟)。

15、认为“凡一字而兼两谊、三谊者,除本谊之外皆假借也”的学者是(江声)。

16、段玉裁所说的引申是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17、“节”的本义是(竹节)。

18、“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句中“节”的意思是(关节)。

19、文天祥“时穷节乃见”中“节”的意思是(节操)。

20、《论语》:“节用而爱人。”句子中“节”字的意思是(节制、节省)。

21、“薄”的本义是(林木相迫)。

22、“理”的本义是(治玉)。

23、“革”的本义是(去毛的皮)。

24、“胎”的本义是(初生之子)。

25、“臧”的本义是(善)。

26、“糜”的本义是(粥)。

27、“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

28、“硕”的本义是(头大)。 “县”的本义是(悬挂)。 “绝”的本义是(断丝)。 “尊”的本义是(酒器)。

29、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理性的引申、(形比的引申)和礼俗的引申。

30、“祭”的本义是残杀,后来引申为(祭祀)。

31、“虞”由化装跳舞引申为娱乐,这属于(礼俗)的引申。

32、《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句中“齐”意为“腹脐”,这个意义是它的(假借)义。

33、《史记·平准书》:“民不齐出于南亩。”句中“齐”意为“全”,这个意义是它的(引申)义。

34、“良”的本义是(头)。 “朝”的本义是(早晨)。

35、“朝”的“朝向”义师从(朝见)这个意义引申出来的。

36、一般把带有喜爱、尊敬、庄严色彩的词概括称为(褒义词)。

37、常把带有讽刺、憎恨、不满色彩的词概括称为(贬义词)。

38、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除了社会因素之外,还有(语言)因素。

39、“归”的“归宿”义是它的(引申)义。

40、“胎”的“开始”义是它的(引申)义。

41、“理”的“治理”义是它的(引申)义。

42、“薄”的“迫近”义是它的(引申)义。

43、《礼记·曲礼》:“礼不逾节。”句中的“节”意为“法度”。这是它的(引申)义。

44、“翼”的“辅助”义是它的(引申义)。

45、“削”的“削弱”义是它的(引申义)。

46、“匠”的“工匠”义是它的(引申义)。

5章

1、《中国语言学史》的作者是(王力)。

2、周秦时代每年八月都要派遣鞧轩之使到各地采集方言。“鞧轩”是指(一种轻车)。

3、西汉扬雄所写研究方俗词语的专著全名《鞧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是(《方言》)。

4、扬雄书中内容之一是“绝代语释”,其意为(远代词语的解释)。

5、在许多情况下,方言词汇的差异实际上只是(语音)的对应关系。

6、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参考了当时包括方俗词语在内的说法来解释古书中的字义。

7、到了唐代,(颜师古)在他的《匡谬正俗》里也曾讨论到若干俗词语。

8、明代论及方俗词语的《俗言》一书的作者是(杨慎)。

9、明代方以智所作的有关方俗词语的著作除了《谚俗篇》外,还有(《通雅》)。

10、清人(翟灏)所作的《通俗编》也是对方俗词语的考释。

11、清人李调元所作的(《方言藻》)一书也有关于方俗词语的解释。

12、清人(范寅)所作的《越谚》也有关于方俗词语的训释。

13、章炳麟所著的(《新方言》)一书,“求现代方言之起源于古语之中,是言语学有价值的研究。”

14、1948年出版的《金元戏曲方言考》一书的作者是(徐嘉瑞)。

15、1945年出版的《诗词曲语词汇释》一书的作者是(张相于)。

16、近年来出版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一书的作者是(王瑛)。

17、陆澹安所著(《小说语词汇释》)一书也是重在解释方言俗语的。

18、解释方言俗语的著作《元剧俗语方言例释》的作者是(朱居易)。

19、解释俗语的优秀之作还有(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书。

20、在“曲律竿头”中的“曲律”含有(屈曲不伸)和冤郁不舒的意思,而不是指“曲的格律”。

21、宋代以来的俗语文学中常见的“恁地”是从晋代常用的俗语(宁馨)演变来的。

22、《宋史·选举志》:“各踏逐稳便官屋安泊。”句中的“踏逐”意为(推荐、介绍)。

23、关汉卿《单刀会》:“你道是隔汉江,起战场,急难亲傍,我着那厮鞠躬,鞠躬送我到船上。”句中的“亲傍”的意思是(傍晚)。

24、《后庭花》:“我见他手掿着巨毒。”句中“巨毒”的意思是(巨阙)。

25、《勘金环》:“张千,将问事来。”句中的“问事”的意思是(刑具)。

26、《醒世恒言》:“老身便好张主。”句中的“张主”的意思是(主张)。

27、《水浒传》:“那妇人专得迎儿做脚,放他出入。”句中“做脚”的意思是(做手脚)。

28、《破天阵》:“若不是你这等的撒因答刺孙、米罕管待我,我怎肯替你擒拿杨六儿!”句子中“撒因”的意思是(好)。

29、上句中“答刺孙”是蒙古语,指的是(黄酒)。

30、上句中的蒙古语“米罕”指的是(肉)。

31、《开诏救忠》:“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句中的“牙不”也是蒙古语,意思是(走)。

32、《五侯宴》:“著俺老阿者设一宴,名五侯宴。”句中“阿者”是女真语,指的是(爸爸)。

33、按照张相的解释,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漏万”中“团”的意思是(估量、猜度)。

7章

1、给一般青年列出二十一种必读书的人是(章炳麟)。

2、给青年们列出二十五种必读书的人是(黄侃)。

3、二十五种必读书中包括经书(十五)种,史书(4)种,子书(2种),集部书(2)种,小学书(2)种。

3、训诂学家黄侃列出的训诂学根柢书(十种)。

4、黄侃认为“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的根柢书是(尔雅)。

5、黄侃认为是“解释文字之源,无此则不能得文字之由来”的根柢书是(《说文》)。

6、黄侃认为是“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的根柢书是(《方言》)。

7、黄侃认为是“解释文字得音之源,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的根柢书是(《释名》)。

8、被黄侃喻为“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的两部书是《尔雅》和(《说文》)。

9、认为《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的人是(郑玄)。

10、认为《尔雅》为周公所作的人是(张揖)。

11、认为《尔雅》为秦汉之际学者纂集传注而成的人是(欧阳修)。

12、《尔雅》这一书名的意义是(近正)。

13、《尔雅》的内容中解释普通词义的有“释诂”、“释言”、和“(释训”三类。

14、《尔雅》的内容中解释人事名称的有“释亲”、“释官”、“释器”和“(释乐”)四类。

15、《尔雅》的内容中解释地理名称的有“释地”、“释丘”、“释山”和(释水)四类。

16、《尔雅》的内容中解释植物名称的有(释草)和“释木“两类。

17、《尔雅》的内容中解释动物名称的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五类。

18、《尔雅》的不足之处:一是(归类不精);二是解释嫌笼统。

19、从东汉至晋,注释《尔雅》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有(郭璞)的《尔雅注》。

20、作《尔雅疏》的是宋代的(邢 )。

21、清代作《尔雅正义》的人是(邵晋涵)。

22、清代作《尔雅义疏》的人是(郝懿行)。

23、《方言》一书的全称是《鞧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它的作者是(扬雄)。

24、《方言》所录,包括古今的(方言词汇)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词汇成分。

25、《方言》的注流传至今,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为最早。

26、据《方言》所载,猪在关东西有人叫 ,还有人叫(彘)。

27、清代研究《方言》的人很多,其中作《方言疏证》的人是(戴震),作《方言笺疏》的人是(钱绎)。

28、《方言校笺》被认为是注释《方言》的集大成者,它的作者是(周祖谟)。

29、附于《方言校笺》之后的《方言校笺通检》是由(吴晓玲)编写的。

30、《释名》全书分八卷,共二十七篇,它的作者是(刘熙)。

31、《释名》的内容略同于(《尔雅》)。

32、从内容上看,《尔雅》中有而《释名》中没有的是释诂、释训、释言、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

33、从内容上看,《尔雅》没有而《释名》中有的是释形体、释姿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典制、释疾病和(释丧制)。

34、从内容上看,《尔雅》与《释名》相同的有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和(释乐器)。

35、对《释名》的声训条例进行过分析的清代著名学者是(顾广圻)。

36、以“上”释“上”,这属于顾广圻声训条例中的(以本字释之)。

37、以“苍苍”释“苍”,这属于顾广圻声训条例中的(叠本字相释)。

38、以“止宿”之“宿”释“星宿”之“宿”,这属于顾广圻声训条例中的(本字而易字)。

39、在顾广圻之后,作《释名例补》的人是(张金吾)。

40、《释名新略例》的作者是近人(杨树达)。

41、《释名》所释的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人们可借以考见古昔遗制与古音,很有价值。

42、《释名》主要是以声训的方法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为《尔雅》所不及。

43、三国·吴·韦昭著有(《辨释名》)一卷。

44、清代(毕沅)著的《释名疏证》共有八卷,以阐述《释名》的内容。

45、清末(王先谦)著的《释名疏证补》八卷,最便于研读。

46、《广雅》十卷,为魏代的(张揖)所撰。本为增广《尔雅》补揖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训诂而作。

47、《广雅》是《尔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雅》),仍用十九篇旧目。

48、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赞《广雅》“其书之为功于训诂也大矣”。

49、隋代的(曹宪)曾给《广雅》做过音释,但他为避隋炀帝杨广讳,把书名改成了《博雅》。

50、清人王念孙在其所作(《广雅疏证》)里一方面旁考诸书校订曹本,一方面繁征博

引阐释其内容,为后人研读《广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1、有关《广雅》的著作还有清·俞樾的(《广雅释诂书证拾遗》);清·王先谦的(《广雅疏证拾遗》);清·(黄海长)的《广雅疏证补正》;清·(王树楠)《广雅补疏》;(黄侃)的《广雅疏证笺识》

52、清人钱大昕所作(《广雅疏义》)只着重疏解文字,成就不及《广雅疏证》大。

53、《广雅》之后,《尔雅》式的词书不断出现,其中有宋·陆佃的(《埤雅》)。

54、《尔雅》式的词书还有宋·罗愿的(《尔雅翼》)、明·朱谋讳的(《骈雅》)、明·方以智的(《通雅》)、清·吴玉搢的(《别雅》)、清·洪亮吉的(《比雅》)、清·史梦兰的(《叠雅》)。

55、《说文解字》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的(许慎)。

56、《说文解字》提出了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六书”)说。

57、《说文解字》全书收集字(9353),重文1163个。

58、《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文。

59、《说文解字》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

60、《说文解字》常引经书之文。其引用一是用来证释字形的,二是用来(证释字音)的,三是用来证释字义的。

61、《说文解字》引籀文的说法有三:一是直称籀文,二是称(大篆),三是称史籀。

62、《说文解字》“从某,从某”、“从某某”都是用来分析(会意)字的字形的。

63、《说文解字》“象形”、“象某某之形”都是用来分析(象形)字的字形的。

64、《说文解字》“从某,某声”都是用来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的。

65、《说文解字》中凡是取某字之义而不采其全形,一般用(从某省)释之。

66、《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取某字为声儿不采其全形时,一般以(某省声)释之。

67、《说文解字》凡一字既从某字形体得义,又取其读音以象声,则用(从某,某亦声)释之。

68、《说文解字》的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讲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

69、历来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相当多。唐代(李阳冰)根据已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从此许慎原本不见,改本盛行。

70、后来南唐徐锴(《说文系传》)仍主张许说而反对李阳冰。

71、徐锴的哥哥(徐铉)奉召和葛湍、王惟恭等校订《说文解字》,不仅对原书的内容作了一番整理、审定,还把书中有关的文字全用反切注音,并将经籍常见而许慎未收的字补入书内,加上解说,附于各部之后,称为“新附字”。

72、二徐本通行后,李阳冰本遂废。大家都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大徐本)(即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把徐锴所撰的《说文系传》叫做“小徐本”。

73、清代《说文》研究有新发展,纠正了把《说文》仅作“形书”的偏见。清人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74、清代研究《说文》成就最较大的四人被称为“说文四大家”。他们是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

75、“说文四大家”中桂馥的代表作是(《说文义证》)、王筠的代表作是(《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代表作是(《说文通训定声》)。

76、“说文四大家”的代表作中在校订《说文解字》的文字和阐释许慎的说解方面很有贡献的是(《说文解字注》)。

1、“说文四大家”的代表作中详细解说《说文解字》的体例的是(《说文释例》)。

2、“说文四大家”的代表作中根据段、桂两家的说法分析文字形义,对篆体和许慎的说解也有所改动的是(《说文句读》)。

3、“说文四大家”的代表作中着重通过音义的关系指出文字的通假正别的是(《说文通训定声》)。

4、“说文四大家”的巨臂是(段玉裁)。除段玉裁外,王筠的著作重于(形)。桂馥的著作偏于(义);朱骏声的著作重于(声)。形音义三者并重的是(段玉裁)。他能三者互推求,非另三家所能及。

5、段注尤其令人钦佩的是许多见解能与(甲骨文、金文)暗合。

6、段注在词汇学、词义学上也有不少独到见解,最显著的是关于(同义词)的辨析。

7、段注也并非十全十美之作。除反映封建观点外,病在(盲目尊许),对《说文》自身的谬误很少指明,甚至《说文》误解误释的,也往往旁征博引,详为之注,错上加错。

8、段注不但有失之武断之处,说解也有自乱其例的地方。虽然创立古韵十七部之功伟,但对(古声纽)的研究则甚缺乏。

9、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解字》的著述繁多,乃编《说文解字诂林》(1928年),在《说文解字》的每一单字下面罗列诸家说法,为读者集中了多种有关材料。

10、近人(徐文镜)辑《古籀汇编》,在《说文解字》的小篆后附列甲骨、钟鼎等文字,使读者能同时见到文字的几种形态,都给人以很大的方便。

11、继承《说文解字》的系统而编撰的字书中,晋·吕忱《字林》、北魏·(江式)《古今文字》已经亡佚。

12、继承《说文解字》的系统而编撰的字书中,除了已经亡佚的外,还有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的(《类篇》)。宋·戴侗的(《六书故》)、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明·梅膺祚的(《字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清·张玉书等的(《康熙字典》)。

1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14、《经典释文》除第一卷是说明、自序和全书的总目外,其次是《周易》(一)卷。

包括《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传》(六)卷,《春秋公羊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一)卷,《庄子》(一)卷,《尔雅》(二)卷。

15、《经典释文》撰述的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

16、《经典释文》具体注释的办法是对诸经中的文字广泛地采录各家的音切来(注音),兼收诸儒的训诂以释义,并考证各本的异同。

17、《经典释文》各卷都摘录单字、单词或(一个句子)来注释音义。但有的字只注音,不释义;有的字只释义,不注音;有的字音义全都不注,指使标明版本的同异;编者是根据每个字的具体情况而异其详略的。

18、《经典释文》古今并录,不守(门户之见)。它不仅注经,还要释注,所以“经注毕详”。不仅为经注注音,还要阐发经注旨意,所以“训义兼辨”。清代学者对此颇多赞赏。其中不免有不当之处,但小疵不掩大瑜。

19、《经典释文》的第一个优点是(正读音);第二个优点是(正衍文);第三个优点是(存异文);第四个优点是(存佚文);第五个优点是(兼采众本);第六个优点是(兼备众说);第七个优点是(兼载异音)。

20、陆德明所见到的书籍是由遗漏的。据不够完备的资料以定字的形音义,就使《经典释文》有了(偏颇)的缺点。第二个缺点是(是非莫辨);第三个缺点是(误解)。

21、训诂书有两类,一种是训诂专书,如《说文》、《尔雅》之类,另一种是(注释书)。

22、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结性的训解的训诂书是(训诂专书)。

23、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因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训诂书就是(注释书)。

24、“五经”是儒家的经典。他们分别是《周易》、《诗经》、(《尚书》)、以及《春秋》、《礼记》。

25、“五经”中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的是(《尚书》)。

26、“五经”中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的礼仪著选集的是(《礼记》)。

27、(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以五经教授学生,始有五经之称。

28、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29、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旧注可引申发明,但不能(另立新说)。

30、除了孔颖达所撰《五经正义》外,贾公彦作的有《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还有(徐彦)作的《春秋公羊传义疏》。(杨士勋)作的《春秋谷梁传义疏》、宋代(邢 )作的《论语义疏》、《孝经义疏》、《尔雅疏》。还有(孙奭)作的《孟子疏》。

31、清人(阮元)把上述义疏合编在一起,这就是《十三经注疏》。

32、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其中心思想,这样的注释叫(章句)。

33、《孟子章句》的作者是汉代的(赵歧)。《楚辞章句》的作者是汉代的(王逸)。《仪礼章句》的作者是清代的(吴廷华);《礼记章句》的作者是清代的(任启运)。

34、“章句”的体例就是(串讲),其作用是使文章的章节意义更加显明,句读分析更加清楚。

35、《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36、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7、到(北宋)时,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38、到(明朝)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二十一史”。

39、到(清朝)增入《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经当时的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40、有关《史记》的注释,现存最早的旧注是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42、唐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既注音,又释义,比《集解》前进了一步。

43、唐朝(张守节)话费了毕生的精力,写下了《史记正义》,比《集解》、《索隐》又有所提高。

44、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对《史记》所作的注释的共同点是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上。

45、最早的《史记》三家注都是各自单行,到(宋朝)时才把三家注排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

46、《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末年已经有(服虔)和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朝(王先谦)作《汉书补注》。

47、近人杨树达又有《汉书补注补正》和(《汉书窥管》)等书,颇为精审,不失为重要的参考书。

48、《三国志》最早由南朝宋·(裴松)为之作注。他的注与重在训释文义的《史记》三家注和《汉书》颜师古注不同,它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

49、裴松之的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余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文字总数超出正文的(三)倍。、

50、据裴松之自己归纳,他的《三国志注》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第一是(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第二是(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第三是(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第四是(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

51、今本《后汉书》的注,纪、传部分出于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手笔。他的注音义并释事,征引广博,训释简当。

52、《后汉书》的八志仍是司马彪《续汉书》的梁·(刘昭)旧注。

53、清代(惠栋)的《后汉书补注》援引尤多,并校正脱字、误字。

54、清末(王先谦)更以惠书为基础撰成《后汉书集解》,颇便参考。

55、《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

56、《文选》成书不久,出现了(萧该)的《文选音义》。

57、唐代的(李善)继承曹宪的学问,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引用材料达一千六七百种之多,以博洽见称。

58、一千多年来,补充纠正李善注的又有几十家。近人(高步瀛)的《文选李善注义疏》引用旧注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给《文选》的研究作了一个总结,可惜书未出齐。

59、清代学者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经典都作了新的注解。他们钻研汉唐人的注解,根据具体材料判断前人的是非,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其中《诗毛氏传疏》的作者是(陈奂)。

12章

1、《吕氏春秋·原乱》:“虑福未及,虑祸过之,所以兒之也。”清代学者(王念孙)认

为句中“兒”为“完”之误,意为“全”。

2、《墨子·经说上》:“义志以天下为劳。”清代的学者(俞樾)认为句中的“志”当作“者”,盖由草书形似而误。

3、《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无谋,将还玩吴于股掌之上以待其志。”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句中“股”为“般”之误。“般掌”即“巴掌”。

名词解释

2章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正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正义。

4、析词审义: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5、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

6、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的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7、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的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

鼎文。

8、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9、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了。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10、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1、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2、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3、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因为音素有限而音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4、连绵词:指汉语里双音节的单纯词。这种词虽有两个音节,但只有一个词素,所

以两个音节不能分拆开来,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这两个音节往往有语音上的联系,或双声,或叠韵。

15、偏义合成词:合成词的一种。指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的合成词。

3章

1、互训:是三种主要训诂方式之一,它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又叫“异言相代”、“代言”、“代语”等。

2、义界:也是三种主要训诂方式之一。它是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做出阐述或定义的训诂方式。

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他认为形声字右边的声符也可以表义。即同声符的字其义皆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从“农”得声的字都有“厚”义等。

5、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个相反的意义,人们便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去解释另一个意义,这就是反训。

5章

1、《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利用许多孝廉和各地士兵聚集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的。全书九千字,全称《鞧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内容包括“绝代语释”(远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两部分。这是前人研究方言的第一步重要著作。

2、《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著,张相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专门研究诗、词、曲中不曾有人解释的语辞,写成此书。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试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7章

1、《尔雅》:

2、《方言》:

3、《释名》:

4、《说文》:

5、《广雅》:

6、《经典释文》:

7、《五经正义》:

8、说文四大家:

9、《史记》三家注:

10、《十三经注疏》: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代又加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是为十三经。从汉代始,陆续有学者为经书作注。至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贾公彦作《周礼义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