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汉城投公司偿债能力及风险分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分 类 号

学号 M200973667 密级

学校代码 10487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城投公司偿债能力及风险分析

学位申请人 :姚 江 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刘 华 教授 答辩日期 :2011年10月24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ly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ssessment of Wuhan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Debt Repayment Ability

and Associated Risk

Candidate : Yao Jiang Major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 Prof. Liu Hu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74,P.R.C.

October, 201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依托地方政府信用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2009年,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扩张,直接导致了以地方政府信用作为其偿债来源的政府性债务不断高筑。近年来,全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不断增长,这样庞大的债务一旦出现违约将直接导致我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因此,研究如何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就变得极具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以武汉市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其偿债能力及风险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经历的过程,在结合了国内外对政府融资平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通过武汉城投公司的概况、经营情况和偿债来源的分析,揭示其依托地方政府信用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实质。然后,从武汉市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出发,以武汉城投公司的存量债务为对象,测算其长期偿债能力,得出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的结论。再次,从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偿付风险和项目合规性四个风险因素着手,揭示导致其偿债能力不足的原因。最后,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以及武汉城投公司四个方面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化解其风险,为全国正在进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融资平台 政府性负债 偿债能力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Platform rely on local government credit financing platform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promote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2009, with the national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maintain growth\" and a series of economic policies to stimulate the introdu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platform for rapid expansion, led directly to local government credit as the source of government debt continue to run up debt. Resently, the country's local government debt amounted to a large number, the event of such a huge debt default will lead directly to China's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the study how to resolve the debt of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platform risk become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raws on previous research excellence, Wuhan City, the largest government financing platform - Wuhan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ity of Wuhan to vote), for example, its solvency and risk analysis. First, the analysis of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through the process, the combin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platform for the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studies, describ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n vote by the city of Wuhan overview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operations and debt sources, revealing their credit relying on local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substance. Secondly, from th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ituation of Wuhan City, Wuhan City to vote the stock of debt as an object, measure its long-term solvency, lack of long-term solvency draw conclusions. Again, from a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risk, solvency risk and compliance projects initiated four risk factors, revealing the cause of its solvency is insufficient. Finall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Wuhan City investment and commercial banks, four have worked out a series of targeted and feasibility of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recommendations to resolve the risk, the national platform for the ongoing financing of local government clean-up work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financing Platform Government Debt Debt Repayment Ability

I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4) 2 武汉城投公司简介

2.1 武汉城投公司概况 ............................................................................... (8) 2.2 经营情况分析 ..................................................................................... (11) 2.3 偿债来源分析 ..................................................................................... (13) 3 偿债能力分析

3.1 武汉市财政收支情况 ......................................................................... (15) 3.2 市财政城建类支出情况 ..................................................................... (18) 3.3 偿债能力测算 ..................................................................................... (19) 4 武汉城投公司风险分析

4.1 财务风险 ............................................................................................. (25) 4.2 管理风险 ............................................................................................. (27) 4.3 偿付风险 ............................................................................................. (29) 4.4 项目合规性风险 ................................................................................. (30) 5 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

5.1 中央政府支持 ..................................................................................... (32) 5.2 地方政府扶持 ..................................................................................... (34) 5.3 加强银行监管 ..................................................................................... (36) 5.4 公司创新 ............................................................................................. (37) 结束语 .......................................................................................................... (39) 致 谢 .......................................................................................................... (40) 参考文献...................................................................................................... (41)

IV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 论

本章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组织形式和融资模式经历的三个阶段出发,分析了2009年以来,国家一系列宏观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以及发展背后其偿债风险的不断累积,提出了以武汉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偿债风险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选题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和评价。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及风险的研究理论中,主要涉及到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平台违约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和偿债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或是某一区域这些宏观层面,事实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共性也有个性特点,从微观出发,研究具有典型特点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个体能够更好的揭示其潜在的风险,并提出风险化解的具体措施。 1.1.1 选题背景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的特点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设立,地方政府间接或直接控制,依托地方政府信用运作,需地方财政间接或直接承担偿债责任,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负债率较高,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起步,地方政府在自身财力相对不足的条件下,为了筹集市政建设所需大量的资金,先后开办了一些“市政公司”、“城投公司”或“交通公司”等经济实体。这个阶段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事的项目很少。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推广阶段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各地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以交通公司、城投公司、开发投资公司形式向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首次应对外部复杂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这个阶段地方融资平台开始在全国推广,鉴于地方财政实力的悬殊,起初只有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支持,2003年至2006年,地方政府不断与大中型银行签订“银政合作协议”,许多商业银行开始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于谨慎性的考虑,商业银行的更多考虑到政策因素,投放规模有限。

3)扩张阶段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为响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号召,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的扩张。据统计: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约建立了8000多家,仅2009年就新增2000多家。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张主要是在2009年以后。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直接导致政府性负债的高涨。因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从事的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本身没有经营收入,完全依靠地方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举债提供连带担保,以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偿债来源,这就形成了政府性负债。由于这种负债的特点是它相对隐蔽,不易察觉,而且疏于监管,这就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在极短的时间内不断高涨的根本原因,有的负债甚至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债务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所以,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采取了一系列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措施。

2011年6月,云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资金链断裂对外宣称融资到期只偿还利息暂不偿还本金,该事件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武汉城投公司这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发,探讨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化解提供有效途径,成为本论文的出发点。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2 研究意义

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0.7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旦违约就可能引发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贷款人主要是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上述债务的违约还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从而演变成金融危机。所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及风险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量化偿债风险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风险或是区域性的偿债风险的研究。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受到关注,国家加快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各大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以及国家审计署等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专班,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债务的统计过程中,四个部门对融资总额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一度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得清理工作陷入停滞。本论文通过以武汉城投公司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对其融资总量的统计及测算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还能了解武汉城投公司每一笔存量债务的明细,在具体量化其债务的基础上展开的分析使得本论文能够客观的反映情况,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本论文对武汉城投公司存量债务的分类和量化也可以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提供参考的依据。

2)有利于分析风险因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偿债风险已是事实,但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是否可控,存在不少的争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弄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那些风险因素。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有8000多家,仅从宏观上来分析很难弄清具体的风险因素。本文从武汉城投公司这家有典型特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发,通过对偿债能力测算的分析,找出这家公司存在的具体风险因素,鉴于全国的上千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共性,通过从个体到一般的演绎方法能够找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共有的风险因素,这也是本文选取武汉城投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有利于探索化解风险的措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风险的化解从表面上看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实际上,仅仅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成经营的企业来看,按照我国现有的公司法,这类企业都处在面临清算合破产的边缘,其经营性的现金流随时都会出现问题。所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有很大关系,尽管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处在资不抵债的边缘,但是有了地方政府强大的财政实力作为后盾,其风险依然在可控的范围,相反许多二线城市和区县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看上去负债规模很小,且日常经营业很正常,现金流也十分的充足,但由于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有限,这类平台公司很容易陷入到财务困境中去。归根结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大小还是与其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关。所以要从根本上来化解地方政府平台的偿债风险就必须从中央政府、平台企业、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等多个角度出发才能有效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本节从政府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意义、政府或有负债、财政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能力等国内外研究动态出发,通过借鉴其优秀理论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风险的研究主要理论方向有两个:政府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理论与财政风险理论。本节下文主要探讨这两个理论。

1)政府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理论

第一阶段主要以Paul A.Samuelson和Walt Whitman Rostow等人的理论为主,他们从政府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研究开始,认为政府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基础设施通常不能通过市场提供供给,采取政府投资是比较恰当的方式,这一阶段的主要的观点有:

Paul A.Samuelson (1954)指出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1]。Modigliani 和Miller (1958)认为负债比率的上升,债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权人要求更高的利率回报,导致筹资难度加大[2]。Ronald H.Coase (1960)的观点是中国改革应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使产权划分明确清晰[3]。Thomlinson,R,Urabn Strcture (1969)指出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融资金额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4]。Walt Whitman Rostow(1960)提出地区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资本先行建设,这个“社会先行资本”即基础设施投资[5]。Kirwan 与Antonio Estach(1989)等把市场、竞争、商业化原则以及私人参与等因素引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研究 [6]。James L.Farred,Jr.(2002)提出投资组合管理者的任务则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使投资回报率实现最大化[7]。Roy Bahl(2001)等人讨论了地方政府为公共服务融资的问题,认为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选择是由其服务特性决定的 [8]。

2)财政风险理论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政府从事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Merton and Bodie、William Easterly和Hanna Polackova Brixi等人对政府性负债导致的财政风险开始加深认识,这个阶段的主要观点有:

Merton and Bodie(1992)把信用风险部分或全部地转嫁给担保者,受保主体违约时,隐性债务会显性化,而或有债务也会变成直接、必然的债务[9]。William Easterly(1999)认为当政府进行财政调整以减少帐面债务余额时,只是一种虚幻现象,直接显性债务减少往往是等量的隐性债务的增加[10]。Hanna Polackova Brixi(1998)指出:政府的负债风险来源划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四个方面[11]。William Easterly(1999)从政府资产净价值的视角出发构建了“财政调整假象”模型 [12]。Allen Schick(2000)从政府预算的角度研究了财政风险的成因及对策[13]。Pieter Bottelier(2001)从三个层面对中国中央政府2000年的总负债规模进行了估算:国家总负债规模为125%-183%[14]。2002年,Hanna Polackova Bfixi和Allen Schick奠定了财政风险理论的分析体系[15]。Ma Jun(2002)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监测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监测的原则与方法[16]。IMF(2005)从政府担保的角度分析了财政风险问题,提出财政担保度量方法[17]。

因此,政府融资平台的认识国外学者已经从前期的主张政府从事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向对政府财政风险的研究,通过对财政风险的评估和量化来化解前期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偿债风险。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事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及风险分析相对较晚,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1)财政风险的评估与测算理论

主要是以樊纲、马拴友和傅志华等学者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积累的财政风险的进行了实证性分析,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樊纲(1990)指出,中国的渐进转型是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展开的

[18]

。张春霖(2000)认为,财政风险是国家财政出现资不抵债、无力支付的风险 [19]。

马拴友(2001)运用财政风险矩阵对我国公共部门的债务进行了估算,指出国内债务负担率1999年合计已达72.4%,财政的潜在风险已经很大[20]。刘尚希、赵全厚(2002)估计2000年中国政府总债务规模占到当年GDP的130.6%,其中或有债务占GDP的比重为65.6%[21]。傅志华(2002)认为政府大量积累或有债务或隐性债务是财政风险的大量积累[22]。

2)地方政府负债原因探究理论

另外,以贾康、白景明、张志超和张立承等学者对从地方政府负债的现象着手,对中国地方政府负债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他们致力于构建地方财政体系的研究,对前期研究做了很好的补充,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贾康、白景明(2002)从体制的角度分析了县乡经济负债的体制性诱因,提出了地方财政体制的创新思路[23]。何开发(2002)对中国财政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24]

。刘尚希(2003)构建了一个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财政风险大小与制度变

迁的速度有关[25] 。张志超(2003)对财政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并提出了基本的风险预警方法[26]。张立承等(2004)通过对中国县乡一级的财政运行机理进行研究,指出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制度原因[27]。王亚芬、梁云芳(2004) 对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指标体系[28]。

3)融资平台风险化解理论

近年来,以宋洪远、贾康、孟艳和余萍伟代表的学者在分析各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以及运作模式的同时,开始积极探讨政府融资平台的最优方案,他们的主要观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点有:

宋洪远(2004)对中国乡村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及效应进行了分析[29]。邹宇(2008) 以天津城投集团为例,认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是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的必然选择[30]。贾康、孟艳(2009) 通过分析重庆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建议运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规范和创新地方融资平台[31]。余萍(2009)认为适合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应当是对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的综合[32]。

由此可见,国内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经历了政府财政风险、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的原因分析和探索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化解的方案三个阶段。

本论文以武汉城投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偿债能力及风险的研究,最后得出武汉城投公司的风险化解管理措施及建议,正是以上述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参照对象。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武汉城投公司简介

本章主要从武汉城投公司概况和项目运作模式出发,分析武汉城投公司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武汉城投公司的经营情况,通过对武汉市政府对武汉城投公司的支持来揭示其依托政府信用从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实质。

2.1 武汉城投公司概况

武汉城投公司作为武汉市最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全国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样,在2009年国家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发展壮大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投融资项目的管理上摸索出一套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典型代表,本节从武汉城投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项目情况和与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基金办”)的关系几个方面来对武汉城投公司作概述。 2.1.1 基本情况

武汉城投公司是1997年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从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业务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7月,为深化武汉市城建投融资体质的改革,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融资渠道,武汉市政府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注入资产,促使其重组,重组以后武汉城投公司成为武汉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注册地武汉市江岸区,注册资本39亿元。主要经营城市建筑投资、建筑项目承包、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机械设备销售等。

武汉城投公司主要职责为管理、使用和运作市政府注入的或按政府要求归集的城建资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和相关债务清偿等。其负责实施的城市建设项目主要为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具体建设方式为武汉城投公司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项目代建单位,由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项目建成后交付设施管理单位。具体融资方式为武汉市财政出资帮助武汉城投公司解决项目资本金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到位,然后武汉城投公司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解决项目所缺资金,最终以财政拨款、经营性收入和其它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武汉城投公司经营领域涉及城市自来水、燃气、基建、置业和城市资源开发5

个板块,其控股的18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控股比例及投资额见表2-1所示:

表2-1 2010年武汉城投公司控股公司明细表 单位:万元

子公司名称 武汉城投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武汉宏大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市长江公路桥拆迁还建开发公司 武汉桥建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城投公司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机场路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市信息管网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 武汉市建兴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武汉新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武汉城投公司车站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飞虹道桥监理有限公司 武汉阳春湖客运换乘中心有限公司 武汉天河机场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城投公司停车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 燃气生产经营 水务生产经营 房地产开发 机场通道建设 信息管网投资 和维护 博览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新区建设 商铺、房屋出租 桥梁道路检测 火车站客运换乘 机场通道工程建设 公用行业工程设计 停车场管理 控股% 70% 100% 100% 100% 100% 100% 62.03% 51% 100% 70% 98.28% 60% 100% 63.49% 51% 51% 24% 100% 注册资本 投资额 5290 4000 4197 39550 56935 129042 3700 5000 2000 50000 2913 15000 5000 3150 6000 60000 1712.89 5000 3703 4000 4197 39550 56935 129042 2295 2550 2000 35000 2862 9000 5000 2000 3060 30600 411 5000 资料来源:众环会计师事务所.武汉城投公司审计报告,2011(224):58-59 2.1.2 投资项目情况

武汉城投公司作为武汉市政府最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项目的运作主要是依靠城建计划。城建计划每年由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等部门与武汉城投公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司协商拟定,经市政府办公会审定后,由上述三个部门联合发文加以明确。

1)项目种类

武汉城投公司的投资项目的分类为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封闭运行的项目4大类,其中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信息管网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武汉城投公司控股的相关子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项目本身具备经营性,投资收益有来源;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如长江大桥、长江隧道、三环线等准经营性项目主要以武汉城投公司作为投融资主体,项目主要依靠武汉市财政作为最终偿债来源;轨道交通、支铁项目、博览中心等封闭运行的项目,主要通过政府通过匹配土地与项目整体打包,以土地经营收益弥补项目投资缺口,实现项目投资的平衡,这类项目主要由武汉城投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作为主体进行融资,土地资源由基金办负责集中管理;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等政府非经营性性基础设施项目,由武汉城投公司代政府融资,以财政资金为最终的偿还渠道,拟建立“城投投资、政府回购”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投资平衡。在上述四类项目中,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主要由政府匹配资源,在中长期阶段内实现平衡,融资建设(投资)实行一体化运作。

2)项目建设及投资

2002年至2010年,武汉城投公司主要在5大板块10个方面从事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8年时间实施了14大类42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

武汉城投公司本部基建板块的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过江隧道、天兴洲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杨泗港过江通道、内环线、二环线、三环线、武汉站、汉口站和武汉站周边配套工程以及市政道路改造建设项目;武汉市轨道交通公司(现已划至武汉地铁集团)的轨道交通项目包括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武汉市水务集团自来水板块包括的项目为:新建和扩建5座自来厂级和10座污水处理厂。武汉天然气公司燃气板块的项目包括:建成天然气管道4000多公里;武汉市信息管网公司城市资源开发板块的的1300多公里的信息官网建设。仅2010年,武汉城投公司负责实施的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合计378项,其中全年完工163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项。年度城建投资目标为130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26.36亿元。

2011年武汉城投公司计划投资规模为427.9亿元,占全市的59%,其中项目建设投资280亿元,武汉城投公司2011年需筹融资429.9亿元,占全市的59.2%,重点项目如下:过江通道项目计划投资62亿元;二环线及配套项目计划投资75亿元;城市道路项目计划投资92.2亿元,供水项目计划投资1.9亿元;污水、雨水及污泥处置项目计划投资8.9亿元;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新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1亿元;国际博览中心项目计划投资7.7亿元。 2.1.3 与基金办的关系

2001年,武汉市决定重组城建资产、壮大武汉城投公司的同时,重新确定了基金办的职能和编制,并明确城建基金办与武汉城投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互相依托,整体运作。

基金办是1997年经武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的从事市政府城建资金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办资金10.6亿元。其职能是管理、使用和运作市政府注入的城建资金,配合政府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负责制定资金平衡方案,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和相关债务清偿,参与土地等城市资源的经营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世行、亚行等国外政府银行贷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代表政府筹措、管理项目配套资金,并负责还款,受市政府委托,征收城区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城市污水处理费等。

基金办是武汉市政府名下另一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质上,它和武汉城投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关联关系,两家平台公司为同一法人代表,同时合署办公,其经营的项目和筹资方式看没有太大的区别,武汉城投公司的快速扩展与基金办有很大关系。

2.2 经营情况分析

武汉市政府的非经营性项目主要由武汉城投公司本部从事建设,其控股的子公司为独立经营的企业,一般不参与政府公益性的项目,且武汉城投公司对其子公司的控制能力并不强,所以,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本部的财务报表的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其经营发展状况,财务指标见表2-2所示: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1 资产负债分析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9年以来,武汉城投公司的资产逐年增大。2010年总资产866亿元,比2008年增长82.67%;2010年负债总额为65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5%,说明武汉城投公司在2009年以后开始扩张,其负债增长速度增长更快。

1)资产情况分析

2010年货币资金144亿元,较同期持平,主要系存量的借款和表外融资;预付款项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0%,主要武汉城投公司新建项目预付工程款款增加所致;其它应收款49.06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主要系基金办往来资金;2010年在建工程537.25亿元,系基建项目投资;2010年武汉城投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66.86亿元,系增加股权投资所致。

2)负债情况分析

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2010年分别为26.2亿元和461.8亿元,系各商业银行借款。其它应付款2010年末为49.0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3%,系拆迁补偿费;应付债券为36.6亿元,主要系中央代发地方债。2010年长期应付款60.4亿元,主要是工银租赁融资。

2.2.2 主营业务收入及现金流分析

2008至2010年公司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亿元、8779万元、1.8亿元,主要从事非经营性项目收入较少。2008—2009年分别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和3.4亿元,2010年实现利润3.67亿元,主要系营业外资金增加所致。

2008年至2009年,经营活动的现金净额分别为8.4亿元和3.2亿元,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有所降低。2010年经营性现金净额为1.11亿元,流量同比减少,主要是在在建项目支出逐年增大所致。2008年至2009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3亿元和-126亿元,2010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7亿元,反映了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而产生的现金净流出。2008年至2009年,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8.7亿元和210亿元,2010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6亿元,主要是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使各商业银行减少了对新增项目的融资。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2-2 武汉城投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万元

项目 总资产 货币资金 其他应收款 预付账款 长期投资 总负债 短期借款 其他应付款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所有者权益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利润 利润总额 现金净流量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2008年 4740574 655772 381206 987 568459 3170872 336600 186561 2386019 161509 1569702 39171 13647 24932 341521 83888 -929670 1187302 2009年 6968619 1536502 492854 3594 652964 5144309 615700 319965 3329782 315639 1824309 8779 3696 35106 880730 32059 -1256212 2104882 2010年 8659876 1443479 836269 50303 668602 6499981 262000 490658 4618063 365639 2159895 18034 12308 36701 -93022 11111 -1266238 1221902 资料来源:众环会计师事务所.武汉城投公司审计报告,2011(224):2-10 2.3 偿债来源分析

武汉城投公司发展壮大的主要来自武汉市政府的支持,由于武汉城投公司从事的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武汉市政府为了能够保证武汉城投公司的正常运作,在政策上为武汉城投公司提供了支持,在偿债来源上提供了帮助,具体的支持如下:

2002年9月,武汉市政府印发了《武汉市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对市级政府债务的举借、偿还和监督管理进行了规定。办法中要求成立由武汉市长任主任,市发改委、市国资办和财政局等部门为单位的市政府债务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市级政府债务的举债项目并审核举债项目资本金和还款资金来源等事项。武汉城投公司根据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可研报告,测算借债金额、期限和利率等内容后,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举债计划,主管部门审核后将初审意见上报债务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一般于每年5-6月份向借款单位下达当年债务举借计划,未经委员会批准,任何部门不得擅自举债。这就是武汉城投公司依托政府信用从事基础设施经营的最早支持。

2009年4月,武汉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规范为市属投融资平台融资提供信用支持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市政府将按统一格式向融资银行出具资本金和还款的承诺函。承诺函主要内容包括:根据项目进度和融资需求,将贷款列入我市人民政府债务管理委员会年度计划,及时足额安排项目资本金,并将项目资本金列入年度城建资金计划;督促监督借款单位制订偿还贷款本息资金平衡方案,并按时足额偿还。若该公司出现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缺口,由财政性资金予以弥补,确保你行到期贷款本息的偿还。正是有了后来比较规范的文件,武汉城投公司才能在高负债下保持持续经营。

综上所述,武汉城投公司正是有了武汉市政府的支持,才能保持其正常的经营活动,自身的财务状况很难判断其偿债能力的大小,只有结合武汉市的财政实力情况才能对其作测算。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偿债能力分析

本章立足于武汉市财政的分析对武汉城投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测算,通过对武汉市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分析测算出武汉市财政每年的可支配收入,通过武汉市财政实际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的资金和每年武汉市财政可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总量两个口径,以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存量作参考,假定在最乐观的条件下来测算武汉城投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得出武汉城投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的结论。

3.1 武汉市财政收支情况

武汉市位于我国中部,长江、汉江交汇通过市区,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格局。武汉市现辖13个市辖区、21个镇、15个乡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市域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汉市已被国务院列为中部核心城市,其财政收支情况如下: 3.1.1 武汉市经济情况概况

2006年至2010年,武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从2590亿元升至5515亿(年均增长2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从232亿元升至814亿元(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增幅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使财政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9%升至14.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360元升至20806元,年均增长14%,略高于全国同期13%的增长水平。武汉市近5年的财政情况见表3-1。

表3-1 武汉市财政数据表 单位:亿元、元/人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2590 3141.5 3690 4500 5515 地区生产总值 232 296 377 536 814 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在生9% 9.40% 10.20% 12% 14.8% 产总值中占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12360 14358 16712 18385 20806 配收入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3):1-3 年均增长 20% 27% - 14% 从武汉市近5年发展来看,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均在全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国平均水平以上,全口径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为城市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给汉武汉城投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1.2 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武汉市本级财政收支数据主要依据2006年至2010年武汉市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进行分析(其中,2008年数据为当年决算数)。由于从2009年开始,武汉市财政将土地出让收支按全口径纳入财政预算,使得2009年财政数据与2009年以前年度存在较大的增幅,武汉市财政2006至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见表3-2.

1)武汉市本级财政收入分析

2006年至2010年,武汉市本级可支配收入从194.6亿元升至664.6亿元,2010年较2009年增长51.56%,其中,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从147亿元升至546.7亿元,2010年较2009年增长50.19%,在本级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从略升;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净收入从47亿元升至117.9亿元,增速高于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在市本级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有所提高,武汉市本级财力的自给能力有所提高。

从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上看,2006年至2010年,武汉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从106.9亿元升至205.9亿元,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基金预算收入从40.4亿元升至340.8亿元,增速大幅高于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由于武汉市土地出让收益在基金预算收入中的占比达90%以上,因此,近年来武汉市基金预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带动了土地出让收益的快速增长所致。

从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结构上看,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2006年至2010年,税收收入从81亿元升至159.5亿元,非税收收入从26亿元升至46.1亿元,两者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占比基本维持不变。税收收入中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维护税是四大主要税种,2006年至2010年,四大税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21%、12%和11%,在税收收入中的占比为80%。

以上分析说明,武汉市经济的发展使财政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市本级可支配收入的自给能力有所加强。需要指出的是,以土地出让收益为主的基金预算收入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于土地出让收益易受房地产市场及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宏观政策的影响,波动性较大,若过多依赖土地出让收益的增长来实现财政收入,将不利于财政收支的稳定发展。

2)武汉市本级财政支出分析

2006年至2010年,武汉市本级财政支出从180亿元升至614.7亿元,高于同期本级财力的增长水平。财政支出中的一般预算支出占比在减少,其中,前三大类支出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及科教文体支出,三项支出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占比为43%。

表3-1 武汉市市本级收入支出表 单位:亿元

2006 2007 2008 序号 科目 1 194.6 234.2 289.6 一、市本级可支配收入(2+13) 2 147.3 189.7 240.3 (一)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 3 106.9 129.2 158.6 1.一般预算收入 4 80.7 97.4 120.6 (1)税收收入 5 18 21.4 22.8 其中:增值税 6 23 27.3 33 营业税 7 14 17.8 24.6 企业所得税 9 11 13.1 15.9 城建税 10 26.2 31.8 37.9 (2)非税收收入 11 40.4 60.5 81.7 2.基金收入 12 - - 67.6 其中:土地出让收益 13 47.3 44.5 49.3 (二)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净收入 14 144.7 150.4 193 1.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收入 15 65 61.9 63.5 (1)税收返还收入 16 40 49 93.6 (2)转移支付收入 17 22.2 23.6 22.4 (3)上年一般预算结转 18 97.4 105.9 143.7 2.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 19 29.3 29.6 29.4 (1)上解中央支出 20 14.4 14.7 15 (2)税收对区返还 21 29.2 43.6 62.5 (3)补助下级支出 22 179.7 220.7 272.3 二、市本级财政支出 23 141.9 159.7 194.8 1.一般预算支出 24 37.9 61 77 2.基金预算支出 25 - - 65.8 其中:土地出让支出 26 14.9 13.5 17.3 三、结 余 资料来源:武汉市财政局.市本级预算执行报告整理,2011(05):21-30 2009 438.5 364 172.8 131.8 25.3 40.3 19.5 15.1 41 191.3 175.5 74.45 237.3 65.9 116.3 37.65 162.8 29.3 15.3 81.6 413 240.5 172.9 158.5 25.45 2010 664.6 546.7 205.9 159.5 26.7 46.6 24.1 15.6 46.1 340.8 314.9 117.9 322.5 85.1 170.8 54.8 204.6 28.3 18.7 99.7 614.7 299 315.7 304.3 49.9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市财政城建类支出情况

武汉市财政市本级财政实力的逐年提高得益于以土地出让收益为主的基金预算收入的逐年提高,2010年,仅土地出让收入一项占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的41%,这表明武汉市财政收入过多依赖土地出让收益的增长来实现,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财政收入难以保持可持续性增长。与此同时,2010年,一般预算支出299亿元,这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障、一般公共服务、文教科卫等项目支出,且支出占一般支出的43%,基金预算支出中有95%为土地出让支出,上述分析表明,武汉政府每年能够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根据武汉市全市和市本级运算执行报告,2006年至2009年,武汉市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分别为30.6亿元、34亿元、53.9亿元、72.9亿元,年均增长为34.55%,其中城建投入资金与市本级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从15.7%提高到16.62%。2010年市本级拨付257.98亿元用于武汉市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96.31亿元用于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和两个开发区的土地收购、整理、储备;25.79亿元用于新区、武昌古城和东湖风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35.88亿元用于临江大道、武汉大道、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道路项目建设。从上述分析中,2010年较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武汉市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口径有所调整,2009年以前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市政建设、园林建设、污水处理和社会公益项目,2010年以后将土地收购、整理和储备支出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使得2010年的投入与2009年出现大幅增长。

从上述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出2010年武汉市财政能够用于城市建设的最大资金为257.98亿元,且257.98亿元资金中还包含了武汉地铁、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和以各区为建设主体的为循环路的建设,这些项目支出都不能纳入武汉城投公司建设的项目范围。

从武汉市财政实际每年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资金来分析,通过收集武汉财政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的资金汇划凭证,武汉市政府实际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及基金办两家的城建资金如下:2005年财政拨款15.4亿元,2006年21亿元,2007年为24.75亿元,2008年32.96亿元,2009年29.8亿元(不含支铁项目4亿元),2010

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年19亿元,2009年至2010年财政资金下拨有所下降主要是武汉市地铁项目开始启动,财政资金开始转移到地铁的支出。

从上述情况所述,武汉市财政2010年能够用于支持城投的最大资金为257.98亿元,实际支持城投的资金为19亿元。

3.3 偿债能力测算

从上述阐述我们了解到,本次对平台公司偿债能力的测算主要从从武汉市政府每年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的资金和武汉市能够用于城市建设的可支配的资金两个方面来测算武汉城投公司最小和最大的偿债能力。 3.3.1 偿债假设

本次偿债能力的测算假设有两个前提条件,分别为假定武汉市目前只有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两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且武汉市财政会全额支持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还款,同时暂不考虑银行贷款到期偿还本金,具体假设如下:

1)确定对象及项目

假定目前武汉市最大的两家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就是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实际上两家平台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90%左右,我们假定武汉市目前就只有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两家平台企业,且武汉市政府是完全支持两家平台企业的。考虑到经营性项目和封闭运行的项目有自身的偿债资金来源,而非经营性项目完全依靠财政还款,准经营性项目尽管存在收费,但是考虑到收费也是纳入到财政预算,所以本次测算假设以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作为存量债务的总额。

2)财政全额补足且不考虑还本

假定每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中的城建资金全部落实,同时假定以武汉市财政实际拨付给两家公司的资金和武汉市财政的预算中全部用于城建资金建设,用于项目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全部由武汉城投公司用于还款来源测算,对于拨款不能用于偿付债务的由财政从当年城建可支配性的所有收入进行全额偿还。

同时,为便于计算,不考虑银行借款到期还本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

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到期贷款均会采取以新换旧这种方式,所以在本次测算中假定不考虑银行借款到期偿还本金的问题。

本次测算涉及到对未来现金流的测算,贷款利率采取5年以上基准贷款利率,其收入和支出取以往年份的平均值并打一定的折扣。 3.3.2 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债务情况

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所经营的项目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封闭运行的项目和经营性的项目,考虑到经营性项目的偿债来源主要是依靠项目自身的经营收入,封闭运行的项目偿债来源主要是对应土地的出让收入,准经营性项目(如二七长江大桥)尽管有部分经营收入,且收费来源无法涵盖融资本息,事实上准经营性项目的部分收费资金也是直接进入武汉市财政收入,后由武汉市财政收入集中偿还,所以本次偿债对应的对象为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非经营性项目融资和准经营性项目的融资合计。

1)存量债务情况

2010年11月12日,由武汉城投公司、武汉市金融办、武汉市财政局、武汉城投公司的各家贷款行共同参加的集团约谈汇总的各家银行的贷款如表3-3下:武汉城投公司16家银行累计贷款5125174万元,其中非经营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累计贷款4663174万元(占比91%),这表明武汉城投公司主要以非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些项目的还款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资金偿还。

2010年末,武汉城投公司本部各行表外融资总额132.99亿元,明细如下:工银租赁60.43亿元,农行中票10亿元,城投企业债36.56亿元,汉口银行信托6亿元,交行保险20亿元。直接融资对应的项目都为非经营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所以2010年,武汉城投公司累计以政府财政还款的负债总额为599.31亿元。

基金办为事业法人,完全依靠财政拨款,所经营的项目全部为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基金办在各行的总融资为157.79亿元,其中工行93.21亿元,建行47.2亿元,中信4亿元,西藏信托13.38亿元。上述融资全部为公益性项目和职能公益性项目。照此口径测算,基金办2010年,累计政府负债为157.79亿元。

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3-3 武汉城投公司各家银行贷款余额表 单位:万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合计 贷款行 国开行 建行 农行 深发展 工行 交行 邮政 中行 民生 广发 兴业 汉口 中信 光大 浦发 农商 贷款金额 2694404 580000 331980 250000 240800 218000 190963 162000 120000 101000 85000 60027 40000 20000 20000 11000 5125174 其中公益性和准公益性贷款金额 2338404 580000 236980 250000 240800 218000 190963 162000 120000 101000 85000 60027 40000 20000 20000 0 4663174 资料来源:武汉城投公司、市金融办、市财政局、贷款银行四方会谈整理,2011(11):2-20 2)新增债务情况

根据武汉市2010年城建计划,2010年城建计划总规模659.76亿元(其中:项目投资519.76亿元,偿还政府债务140亿元),按建设项目属性和资金渠道分为5类,具体为:非经营性项目253.89亿元,准经营性项目39.51亿元,经营性项目6.74亿元,封闭运行项目219.62亿元,偿还城建历年工程欠款和各类贷款利息等政府性债务140亿元。按照城建计划非经营性和准公益性项目新增和续建总投资293.4亿元,其中新增和续建项目的293.4亿元在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名下的有268亿元(占比91%),表明武汉市新增和续建项目的主要是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作为融资主体。

同时根据武汉市近三年的城建计划,近三年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投资分别为表3-4

2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所示:

综上所述,武汉城投公司及基金办2010年末的累计政府负债为757.1亿元,其中2010年新增投资268亿元政府债务。

表3-4武汉市2007年至2009年城建投资表 单位:亿元

非经营性项目投资 准经营性项目投资 经营性项目投资 封闭运行项目投资 总计 2007 70.9 36.2 4.7 75.2 227 2008 107.9 17.2 5.7 124.5 309.3 2009 156.4 33.6 3.6 150.2 418.8 年均增长 48.5% -3.7% -12.5% 41.3% 35.8% 资料来源:市建委、发改委和财政局,武汉市城建计划2010(05):1-3 3.3.3 测算

仅依靠目前武汉市政府对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实际拨款,武汉城投公司及基金办偿债能力很弱。本文的测算是建立在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两家政府融资平台的基础上,不考虑其他3家融资平台,并不考虑融资到期对融资本金的偿还。

1)测算取值

假定上述存量负债按照银行借款同期的基准利率,期限考虑为5年以上取值为6.4%;近三年,城建计划中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累计投资为107.1亿元、125.1亿元和1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4.8%,出于谨慎的原则,按照7折计算增长比率为31.4%,我们取它为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未来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投资的增长比率;2010年武汉市能够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最大投资为258亿元,占武汉市是本级财政收入的38.8%,考虑该项支出的占比已很高,且该项占比在短期内提高有限,对武汉市未来投入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比例取武汉市市市本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平均值20%;当年新增项目投资中财政出资的资本金比例按照国家最低的总投资的20%计算;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2010年末政府性负债取值为757.1亿元。

2)以实际拨付的财政资金测算

考虑到2010年268亿元新增政府债务需政府提供的项目资本金(按照最低的总

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投资的20%计算)为54亿元,所以仅考虑当年的资本金支出54亿元和当年的偿债利息支出48亿元,2010年政府需财政支出102亿元财政保证当年的全部投资的实现。如果仅按照武汉市财政实际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财政资金,2010年为19亿元,结合近三年武汉市财政拨付给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财政资金,取未来平均增长为25.57%,相对于当年102.05亿元的财政支出,2010年就有83亿元的缺口,照此推算,2019年当年的财政资金缺口为1175亿元,10年财政资金缺口为4331亿元,所以按照最小偿债能力的测算未来10年的缺口合计为4331亿元。

3)以当年最大城建支出测算

考虑到2010年268亿元新增政府债务需政府提供的项目资本金(按照最低的总投资的20%计算)为54亿元,所以仅考虑当年的资本金支出54亿元和当年的偿债利息支出48亿元,2010年政府需财政支出102亿元财政保证当年的全部投资的实现。如果按照武汉市2010年当年投入到最大的城建资金257亿元作为测算对象,且考虑到财政拨付城建资金按照每年20%的增长,当年财政收入盈余155亿元,照此测算到2019年财政拨付的资金与当年的城建资金持平。

如果假设2010年武汉市财政将城建资金的50%投入给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那么照此测算到2013年财政资金就会出现12亿元的缺口。 上述测算的债务测算见表3-5:

上述测算建立在武汉市只有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两家政府融资平台的基础上,事实上,武汉市目前市级以上的平台公司就有5家以上,同时依靠武汉市财政收入的区级的平台公司多达十几家,考虑到未来武汉市开始规划地铁项目,且项目在初期的大量投入都是依靠武汉市财政资金支出,同时上述的测算还没有考虑到融资到期对融资本金的偿还。

综上所述,仅仅依靠目前武汉市政府对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支持,武汉城投公司及基金办偿债能力很弱,如果从武汉市财政全口径来看,偿债能力增强,但鉴于测算的前提条件十分苛刻,在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武汉城投公司及基金办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未来违约的风险较大。

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3-5 城投偿还利息测算表 单位:亿元

项目 政府债务 当年利息支出 新增投资 项目资本金 城投所需融资 利息及资本金支出 财政实拨城投资金 城投资金缺口 财政城建类资金支出 盈余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757 48 268 54 214 102 19 -83 257 155 972 62 359 72 287 134 24 -110 308 174 1259 1644 2160 2851 3777 5018 6682 81 481 96 385 177 30 -147 370 193 105 645 129 516 234 37 -197 444 210 138 864 173 691 311 46 -265 533 222 182 242 321 428 2019 8910 570 3733 747 2987 1317 142 1158 1552 2079 2786 232 926 414 58 -356 639 225 310 416 557 1241 1663 2229 552 72 -480 767 215 737 91 -646 921 184 985 113 -872 -1175 1105 120 1326 9 2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武汉城投公司风险分析

本章在武汉城投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偿付风险和项目合规性风险。武汉城投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正是由上述风险所引起的,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分析,为下一章风险的管理措施及建议提供思路。

4.1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本部2008年至2010年19个核心财务指标的测算,通过将指标与该行业2010年的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测算指标见表4-1所示。

表4-1 武汉城投公司核心财务指标值

指标值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营业务收入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比(%)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资产负债率(%) 全部资本化比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周转率 利息保障倍数 负债总额/EBITDA 总资产增长率(%) 2008 196.18 174.4 0.19 140.4 0.04 4.19 0.03 109.85 66.89 64.76 88.21 32.99 4.72 2.02 0.01 1.15 16.82 45.92 2009 177.66 161.18 0.03 41.71 0 5.5 0.01 -77.59 73.82 71.18 560.29 39.64 5.25 2.07 0 1.13 16.74 47 2010 294.9 266.71 0.02 184.97 0.01 3.63 0 105.43 75.06 70.91 417.29 62.79 3.88 1.84 0 1.14 21.42 24.27 行业标准值 151.76 122.64 2.67 6.07 0.7 1.04 0.05 9.86 56.02 41.42 9.42 24.78 4.41 5.02 0.35 5.07 14.41 7.57 5.02 73.65 16.22 18.4 净资产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企业评价标准值》,2011(04):224-235

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上述19个核心财务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等指标在行业平均值以上,仅仅从从这些指标的表面上来分析,武汉城投公司不存在财务风险。事实上,这正是武汉城投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掩饰而造成的假象,这种掩饰正好证实其财务风险的存在,对财务指标的掩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虚增货币资金

武汉城投公司与基金办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基金办为事业单位,一般情况只编制收支表而不编制财务报表,基金办作为武汉市武汉市另外一家政府融资平台在筹集项目建设资金上也主要是依靠银行借款。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共同下设了武汉资金中心作为两者日常资金的结算,为了使武汉城投公司的报表得到银行的认可,每到半年末和年末就通过资金中心将基金办的货币资金调配到武汉城投公司,通过虚增货币资金的方式来增加武汉城投公司的流动资产,才能够而达到提高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目的,随着武汉城投公司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张,仅仅通过调动基金办的货币资金仍难以掩饰其财务指标的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城投公司为了保证其持续的融资能力,开始从其控股的14家子公司着手共同掩饰其财务报表,通过从子公司借入货币资金从而达到银行对财务指标的基本要求。 4.1.2 调整应收及应付款项

武汉城投公司为了能够降低其负债,通过调节应收和减少应付款项来净化其财务报表,由于武汉城投公司本部的经营范围就是从事武汉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际上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公益性的项目,本身没有收入来源,相反建设该类项目会产生大量的支出,这样下来,武汉城投公司的资产负债不断提高就不能达到银行借款的准入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城投公司通过往来资金的调度将子公司的经营性项目的收入作为往来款在本部做调剂,同时将工程款的支付委托给子公司支付,这样的结果使得武汉城投公司在债务不断扩大的同时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资产负债率,而其经营情况较好的子公司,例如建兴、新区公司、桥建、大桥局等资产负债率都在行业平均值以上。

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3 调高营业利润

武汉城投公司本部并没有太多的营业收入来源,如果将营业收入直接进行营业利润的核算,武汉城投公司的利润率不到5%,从财务指标来看,公司的销售利润达到69.72%,主要是通过调高营业外收入来提高利润。武汉城投公司通过对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方式的调整,使其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较少的而前提下,将投资收益计入利润从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

综上所述,武汉城投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调整从而达到掩饰其财务风险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其它指标的分析就能看出问题,在19个财务指标中资产负债、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均在行业平均值以下,主要是上述财务指标涉及到与总资产的比值,掩饰起来比较困难。由此可见,武汉城投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4.2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武汉城投公司在经营管理上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它包含有政策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挪用资金风险。 4.2.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管理风险中最突出的风险,武汉城投公司表面上是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实际上其管理的最终决策者就是武汉市政府,武汉市政府成立武汉城投公司国内公司的目的就是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政府在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下,本身就有扩大投资的冲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城投公司盲目经营和盲目举债是必然的,为了能够让武汉城投公司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使武汉城投公司成为政策的最大收益者,从实际操作中来看,在初期的确对城投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债务的不断累积,其政策的风险越来越大,政府的领导人每隔几年就面临换届,作为新的领导人在上任初期肯定不愿意接手已经债务累累的武汉城投公司,于是通过对武汉城投经营的分家或是重新成立一家新的融资平台,例如,为了能够推动地铁项目的建设从原来武汉

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城投公司分家成立武汉地铁集团,然后重新开始融资,为了能够推动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武汉市城投了经发投、水投、环投等新的平台企业,这些企业享受和城投同样的待遇且没有负债成为银行追逐的对象。正市由于政策的不断变化,从而使武汉市政府对城投的支持大打折扣,这是城投长期偿债能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4.2.2 信息不对称风险

武汉城投公司利用各大商业信息不对称套取更多的银行资金,具体表现为:每年的城建计划是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获得融资的政策依据,每年的城建计划中必须明确具体的城建项目,城建主体、计划完成投资和需筹集的资金。同时对项目进行分类,包含有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封闭运行的项目和经营性项目。考虑到经营性项目和封闭运行项目有指定的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在计划的编制较少,一般占全部项目的20%左右,而对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则由武汉市财政收入作为偿还来源,各大商业银行考虑到有武汉市政府的信用在背后作为支持,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与政府的“裙带”关系,不必担心还款来源,就纷纷进入。武汉城投公司也掌握了银行的这种心理,在城建计划的设立上将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作为项目的同一主体,这样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都视同为这个项目的融资主体,各家银行就分辨,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能够利用银行对此信息的不对称,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银行分别以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同时融资,融资的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利用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分别就同一个项目向多家银行融资,并且成功签订贷款合同,各家银行都会在自己签订的合同金额内尽快实现提款,这很融资造成实际贷款金额远远超过该项目的总投资,这也是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以手上有限的项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持续获得大量贷款,债务不断堆积的原因。

由此可见,武汉城投公司决策者的管理风险直接导致从各大商业银行套取大量的资金,使其债务不断加重。 4.2.3 挪用资金风险

对同一项目的融资超过了项目的总投资,就必然会出现银行贷款的资金挪用现

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象,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资金使用全部依托于其下辖的资金管理中心,鉴于资金管理中心的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在资金使用的监管上,银行很难把握,对项目工程款的支付,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交易对手大多雷同,很难辨别,各大商业银行明知贷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挪用,也没有采取更多有效的监管办法,大量资金的挪用使得风险加剧。

4.3 偿付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还能力是最主要风险点,原因是资金都投向了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去了,政府的偿债能力和银行的持续融资大小构成了偿债风险的高低。武汉城投公司的偿债风险主要包含有滥用财政资金、以新还旧重复融资两个方面;

4.3.1 滥用财政资金

每年武汉市财政资金的拨付是用于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当做项目资本金和偿债资金的,事实上,武汉市市级就有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同时还存在多家区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为了加快地铁的建设,近年来,武汉市的财政资金大多用于地铁和其他融资平台,这样市级给武汉城投公司拨付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但武汉城投公司承担的基础设施项目在逐年增多,这种情况下,滥用和重读使用财政资金变成正常不过的事情,主要表现在:

按照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资金运作模式,对项目的资本金和偿债资金统一由武汉市财政现行拨付到基金办,然后由基金办对财政的资金进行分配或集中实用。根据武汉城投公司提供的从武汉市财政局每年拨款的凭证,武汉市财政近年来拨付给城投合基金办的资金如下:2005年武汉财政拨款15.4亿元,2006年为21亿元,2007年为24.75亿元,2008年为32.96亿元,2009年为29.8亿元(不含支铁项目4亿元),而仅武汉城投公司近两年的新增贷款分别为122.2亿元和93.6亿元,按照国家对城建项目最低为项目总投资20%作为项目资本金的要求,财政拨款显然不能满足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由于财政拨款既可以作为项目的资本金也同时可以作为项目的偿债资金,而且财政的拨款一般按照年度计划一次性下拨,不分具体的项目,由

2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于银行的项目融资必须配备足够的项目资本金,如果项目的资本金不足额到位的,项目贷款就不能发放,事实上,武汉城投公司利用项目资本金到位不必到贷款银行这个问题,将所有财政的资本金凭证同时提供给所有的银行,那么财政拨款资金如果对应单独一家银行的贷款项目,肯定资本金是全额到位的。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将现有的融资规模不断放大,并且满足了各银行对项目资本金的管理要求。 4.3.2 以新还旧重复融资

随着武汉城投公司不断向银行借款,前期投入的项目逐渐建成,武汉城投公司面临贷款到期,这给本身偿债能力很弱的城投很大的压力,解决的办法要么是以新换旧要么是筹集更多的资金,着使得以新还旧现象在武汉城投公司变得非常普遍。一旦银行贷款到期,武汉城投公司就向银行专递信号,现在处在项目建设的高峰期,资金十分紧张,暂时内有能力归还贷款本金,拟让银行通过贷款以新还旧,由于银行在武汉城投公司先前的贷款金额较大,银行会充分考虑到一旦出现贷款违约对银行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开始想方设法帮助城投融资以新还旧,这也造成了银行的操作风险,武汉城投公司考虑到和银行的长期合作,为配合银行的工作,会让银行从众多项目中挑选一个能够实现贷款的项目,在先前的贷款到期前城投筹集资金归还贷款,然后重新贷款将资金归还,正式这种不断以新还旧的模式保持了城投的高负债正常经营。

与此同时,为保持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持续的融资能力,在依赖银行贷款的同时,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开始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把银行融资的资产对不同的主体,通过利用外资、银行中票、信托资金、保险资金及企业债等方式重复融资,用来扩大融资的来源,在国家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清理的背景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争取了更多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4.4 项目合规性风险

项目合规性风险就是武汉城投公司为能够从外界获得更多的资金,开始从项目的合规性出发,利用项目套取资金的行为,其主要变现为打包贷款和虚增项目。

3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按照商业银行贷款通则,各家银行的项目审批原则上必须落实单个项目全部的审批手续,包括项目的立项、环评、可研、用地和规划等有权部门的审批手续必须齐全,事实上,城建项目的每一个单项都必须落实上述的审批手续在现实中是很难操作的,不可能因为武汉市要架一座人行天桥或是翻修地下通道都必须落实上述所有的手续,于是部分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武汉城投公司的配合下,审批项目打包贷款,将众多手续不全的项目一期打包统一放款,这种做法在一家银行审批通过后,武汉城投公司诱使其他银行采取相同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打包贷款能够成功放款,其实质上就弱化了银行对项目审批的合规性的审查,这样一来,许多项目不需要足够的审批手续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融资,大批审批不完善的项目纷纷盲目上马,形成银行盲目融资的乱象。

打包贷款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虚增项目行为的出现,既然项目的审批手续可以淡化甚至可以简化,那么虚增项目的操作性就很强了,通过对不常在的项目和同一项目的不同名称,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通过打包贷款的方式套取了银行的大量资金。

综上所述,武汉城投公司偿债能力的不足不仅仅是武汉市财政实力有限造成的,这与武汉城投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偿付风险和项目合规性风险有深层次的联系,所以,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必须从这些风险因素着手才能彻底化解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

3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

本章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和武汉城投公司四方的出发,根据武汉城投公司自身的特点,提出提高其偿债能力,化解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5.1 中央政府支持

尽管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从事的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其背后也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组为依托,实际上,随着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盲目扩张,部分地区的融资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偿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化解风险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这才是化解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的前提条件,中央政府的支持如下: 5.1.1 严控项目的审批

目前,大部分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核准都在国家的职能部门,这类项目一次性投资规模大,回收的周期长,一旦审批通过将最直接的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总是想方设法的上报项目,容易忽视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和项目的偿债来源,作为中央政府应该严控项目的审批,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审批项目,鉴于武汉城投公司的项目合规性风险问题,建议中央政府严控度武汉市新增项目的审批,与此同时,考虑到武汉市审批项目不合规,将部分项目审批的权限上收到中央,为防止武汉市将项目或整为零,建议中央政府在年初对武汉市政府核定新增投资的总规模,国家的其它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审批项目的跟踪审计,对项目建设中的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每年年末要对地方政府的在建项目进行披露,保持地方在建项目的透明度。这样,才能有效杜绝武汉市项目审批的合规风险,随着武汉市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适当对项目审批作微调,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武汉市的盲目扩张,使其偿债能力不断增强。

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1.2 多方参与鼓励地方债的发行

鉴于武汉市从事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要改变武汉市政府独家经营管理的模式,确定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模式,对于武汉市经营性好的项目中央政府应鼓励中央企业、民营资本等多方参与建设,对于经营情况一般的项目,中央政府可以和地方政府协商确定一定的出资比例来建设项目,待项目建成运营后地方政府逐步归还中央的投入。对武汉市的在建公益性项目,在武汉市现阶段财政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武汉市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其存量项目的建设,防止其出现项目烂尾的情况。

经济探索地方债的发行,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债券,对武汉市这种财政实力一般的城市,通过可以由中央政府直接发行债券,然后支持武汉市的建设,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武汉市政府统一归还,保证其账务透明性。

5.1.3 加强监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考核,促进其市场化的经营,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的考核,实现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有条件的促成公司早日上市,实现其市场化的经营。鉴于武汉城投公司的最大股东是武汉市政府,作为地方国有企业,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平台公司的监管,从经营项目的合规性、自有资金的投入、项目建设与管理、投筹资情况以及项目运营的综合收益上等多个方面加强对武汉城投公司的考核,对平台公司负债过高的要给与警告,对负债累累的平台公司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促进其整改和债务重整,同时通过地方平台公司的整合来集中资源的配置,对新增平台公司要从严审批,从严管理。借鉴央企改革的成功经验,促进武汉城投公司健康快速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与我们目前的财税体制的现状是相适应的,由于我们国家过去底子薄,国家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税收的大部分收入都是上划到中央财政,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转移支付从而促进地区的和谐发展,这个体制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为国家创造GDP

3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但又处于国家宏观政策洼地的地区,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像武汉,2010年创造GDP在5500亿元以上,市本级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占GDP收入的12.1%,这就是武汉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大量的举债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央政府要深化财税体制分配的改革,在税收的征收税种上要向地方倾斜,保障地方可支配收入的一定增长,同时在财政转移支付的环节上要兼顾不同地区的负债水平,对部分地方政府负债过重的要加强投入,确保债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同时中央在制定经济政策的同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防止地方盲目跟进不计后果。

5.2 地方政府扶持

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是武汉市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其职能也是代替地方政府从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所有化解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债务危机在于武汉市政府的扶持,具体措施包含有: 5.2.1 注入股权落实土地

武汉市政府下辖的市级国有企业众多,今年以来,为了改善武汉城投公司财务状况,增强融资能力,武汉市政府已将市国资经营公司持有的武汉机场路发展有限公司51%的股权、市建委持有的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4%的股权、市财政局持有的汉口银行1%股权(3500万股)划转我公司。同时机场路公司股权和市政院股权变更手续已分别于2010年10月15日和12月22日办理完成;为帮助武汉城投公司壮大实力,武汉市政府可以考虑将其优质资产注入每年分批注入到武汉城投公司,帮助武汉城投公司提高优质资产的占比,壮大公司的实力。

在直接注入股权的基础上,为武汉城投公司落实更多地土地资源。按照每年城建计划安排,武汉城投公司承担的城建项目中,多数是完全没有资源覆盖,需以新增土地资源作为资金平衡来源。市政府2011年5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争取落实经营性土地资源2.4万亩,为2011年城建计划中非经营性项目筹融资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武汉城投公司正积极推进争取2.4万亩土地,将备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加快武汉大道、鹦鹉洲长江大桥扩大用地、杨泗港快速通道等8个打包项目的土地收储工作,2011年要争取收储土地1020.78亩(不含新区部分),出让土地408.62亩。

通过武汉市政府对武汉城投公司落实更多的土地资源,作为武汉城投公司非经营性项目的平衡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政府负债率,提高其综合实力。 5.2.2 采取BT融资加强资产清理

武汉市城建计划中每年还有许多新增的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建议武汉市政府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模式,更多市政大型项目采取BT方式,即由施工单位建设,然后总体转让的方式,要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江汉六桥等BT项目谈判工作;抓住有利时机,与大型央企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中建一局、中交二航局、铁四院和武钢等进行充分对接,寻求资金、技术支持;对城建计划内项目进行分析,拿出了具备BT实施条件的项目清单。BT方式(建设-转让)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武汉城投公司的融资压力,为平台公司的清理争取更多地时间。

城投集团公司名下还有大量直管公房,且直管公房土地办证工作量大(共约583宗),历史遗留问题多。武汉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武汉城投公司对其资产进行清理,目前武汉城投公司已完成送件83宗,占全部总量14%,已办理46宗,占全部总量7.89%,共出证268个。对直管公房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能够帮助武汉城投公司做实资产。 5.2.3 定期回购资产

经过这些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武汉城投公司形成了大量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目前占到总资产的80%以上。资产的日益固化,导致武汉城投公司资产大而不优,现金流不足,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武汉市政府应对这些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回购,彻底解决制约武汉城投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考虑到市财政的现况,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回购:

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回购武汉城投公司的非经营性资产,从而形成“融资-建设-回购-再融资-再建设”的良性循环模式。或是通过优质资产

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置换武汉城投公司非经营性资产。我市大型国企拥有大量优良资产,建议市政府在国有资产的分配和流动上,通过划拨部分大型国企股权的方式,置换武汉城投公司非经营资产。

5.2.4 调整价格探索收费

武汉市的供水、污水、直管公房租金价格低于市场水平,为使企业经营实现良性循环。武汉市现行基本水价1.1元/吨(未含0.8元的污水处理费)已执行了五年,受物价上涨、投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导致水价与成本长期倒挂, 2010年,供水经营累计亏损达7.9亿元。如果不及时调整水价,2011年亏损将继续扩大。近三年来,武汉市一直致力于推动自来水、污水处理价格调整工作,但在国家和地方“保增长、抑通胀”的政策方向下,价格调整工作被数度搁置。

同时,武汉市公房租金也有十多年来未作调整,公房租金水平极低(党群机关用房月租每平方米0.32元,企事业单位用房月租每平方米3.41元,民用住宅用房月租每平方米1.42元),企业经营十分困难。2010年4月,武汉城投公司向市政府递交公房租金调价申请后,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房产局已着手组织研究和推进直管公房租金价格调整工作。通过与市物价局协调配合,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和公房租金调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前期“六桥一隧”实行年票制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城市道路的ETC收费,即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对城市通行车辆的收费,扩大城市经营道路的偿债来源,为新增城市道路项目提供融资的依据。

通过调整公共物品、公租房价格,探索ETC的收费,能够使武汉城投公司的经营收入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实力。

5.3 加强银行监管

尽管武汉城投公司具有多渠道的融资来源,但其最主要的融资来源还是银行贷款,对武汉城投公司风险的化解很大部分还是来自银行的支持,对银行的支持建议如下:

3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3.1 组建银团监管资金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对平台企业进行清理,其实质还是在于有效的化解风险,建议对于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在建和续建项目,银行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继续支持在建和续建项目,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防止出现半拉子和烂尾工程。

对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新增项目,各行为了防止信息的不对称,各家银行应该自觉组建银团贷款,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能够及时掌握信息,防止多头融资和重复融资的现象,同时,新增项目各银行要严把审批关,严格落实项目自身的偿债现金流,按照全覆盖的原则发放贷款。在贷款资金的使用上,各家银行应该严格执行银监会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应,严格把控贷款资金的使用用途,通过对其资金使用的二手和三手的监管,让资金全部用于项目中去,防止资金被挪用。 5.3.2 多元化融资渠道

近年来,为加快城市建设,武汉城投公司充分运用各项融资工具,积极开展融资创新,累计筹集各项创新资金151.43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3期共31亿元,发行中期票据20亿元,信托融资20亿元,保险资金20亿元。各家银行在传统信贷融资的基础上,对武汉城投公司展开金融创新,通过投行业务帮助武汉城投公司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从而为其最终实现上市打造基础。

5.4 公司创新

在依靠政府不断扶持的基础上,武汉城投公司也要不断创新,探索一条自主经营的发展之路,具体包括有: 5.4.1 实现商业化集团化的管理

在现有资本规模基础上,武汉城投公司可以通过引入市属大型国有企业如经发投、国资公司、武商联、武汉建工等持股,将武汉城投公司改造为市国资委控股、市国资委所属出资企业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引入央企投资入股。通过对武汉城投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造,引入增量资金,改善公司的资金状况,增强抗风险能力。

3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武汉城投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下属有十几家控股的子公司,长期以来,其控股的子公司只是在名义上接受武汉城投公司的监管,实际上,武汉城投公司对其控管的子公司没有实质的控制力,其子公司的决策权、融资及经营权不受武汉城投公司的干预,为了提高武汉城投公司整体的实力,建立武汉城投公司在完善集团公司的治理上要下更多的功夫,通过扩大集团公司的影响来增加对其子公司的决策权,将子公司的经营和融资权全部上收,资金归集到集团公司统一调度和管理,这样一来,武汉城投公司能够通过对其内部资源的整合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5.4.2 盘活资产延伸产业链

在加强对其子公司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子公司优质资产的筛选,促成其子公司的成功上市,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然后通过对其整体资产的清理,从而实现城投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通过资产的证券化的过程,从其彻底解决其债务问题。

作为城建基础设施的行业,并不是没有经营收入,而是武汉城投公司一直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武汉城投公司要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需延长产业链,通过多年的摸索,武汉城投公司应逐步走向该行业产业链的下游,更多的从事工程的开发、施工和监理方面,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获得更多经营收入。

综上所述,化解武汉城投公司和基金办的偿债风险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银行和平台企业的共同合作,这样,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才能能够最终化解。

3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结束语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GDP的增长是靠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来拉动的,这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国从事城市基础设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已达到8000多家,这些公司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依托,运用银行信贷资金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性负债不断高筑,其偿债的风险也在不断的累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巨大潜在风险如

果不能妥善地处理,让其不断扩大,最终将引起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金融风暴。

武汉城投公司作为武汉市政府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更是全国8000多家平台公司的代表,我们从其公司治理、运作、偿债能力和风险管理措施方面着手,目的就是为国家队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清理提供最终的解决思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最终化解,并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思路就能解决,必须依靠平台公司自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银行四家共同的努力,经过一系列的“组合拳”才能降低其整体风险。

3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刘华教授,本论文是在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定稿都得到了刘教授细心的指导。刘教授严谨的治学作风,谦逊随和的为人,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在本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我都将铭记在心,在此,谨向导师表达我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首漫长的求学道路,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了无限的支持,使我有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和教授在百忙之中评阅此论文,敬请批评指正。

4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Paul A. 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12): 387-389

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r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gt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6):76-98 Ronald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 1960(10):1-44

Thomlinson R. Urabn. Strcture-The Social and Spatial Charater of Cities. NewYork: Random House, 1969

Walt Whitman Rosto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British press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60

Antonio Estach. Decentralizing Infrastructure. World Bank Discussing Papers, 1989 James L. Farred. Jr. Portfolio Manage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02

Roy Bahl. Chinese city changes the strategy pattern and the prospect. Dangjian Publishing House, 2001

Merton, Robert C. and Zvi Bodie.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Guarantees. Financial Management 21, 1992(4): 87-109

[10] Easterly William. When Is Fiscal Adjustment an Illusion?. Economic Policy,

1999(4): 57-86

[11] Hanna Polakova Brixi. 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8

[12] Easterly. William. When Is Fiscal Adjustment anIllusion?, Eeonomic Policy,

1999(4):57-86

[13] Allen Schick. Budgeting for Fiscal Risk. The World Bank, 2000

[14] Pieter, Bottelier, Implications of WTO Membership for China''s State-Owned Banks

and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Finances:Issues and Strategies. Working paper, 200l [15] Hanna Polakova Brixi and Allen Schick, Government at Risk: Contingent

4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Liabilities and Fiscal Risk.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 Ma, Jun. Monitoring Fiscal Risk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selected Country

Experiences, Government at Risk: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Fiscal Risk, edited by Hana Polakova Brixi and Allen Schick,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 The Fiscal Affairs Department. Government Guarantees and Fiscal Risk. IMF, 2005 [18] 樊纲. 论改革过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9] 张春霖. 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经济研究, 2000(2): 66-71 [20] 马拴友. 中国公共部门债务和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 经济研究, 2001(8): 25-38 [21] 刘尚希、赵全厚. 政府债务: 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 管理世界, 2002(5): 4-14 [22] 傅志华. 国家财政安全论.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3] 贾康, 白景明. 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 经济研究, 2002(2): 3-9 [24] 何开发. 中国财政风险.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5] 刘尚希. 财政风险: 一个分析框架. 经济研究, 2003(5): 23-31 [26] 张志超. 财政风险及其定性、定量分析. 经济学动态, 2003(4): 20-24 [27] 张立承等. 中国县乡财政运行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 2004(2): 45-51 [28] 王亚芬, 梁云芳. 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财政研究,

2004(11): 25-27

[29] 宋洪远. 乡村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及效应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4(4): 4-16 [30] 邹宇. 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政府主导

向市场驱动转变. 城市, 2008(11) : 27-34

[31] 贾康, 孟艳. 运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规范和创新地方融资平台的可行思路探讨.

理论前沿, 2009(8): 38-41

[32] 余萍.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5): 35-42 [33] Mark Grinblatt. Financial Market and Corporate Strategy, 2004 [34] Christopher R. Thomas, Managerial Economics, 2009 [35] StephenA. Ross, Corporate Finance, 2009

[36] Hebb D O.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1949

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7] Karen P, schoenebeck, Financial Statements interprieting ang analyzing, 2003 [38] Eisner, Robert ang Paul J. Pieper A view of the federal and budg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4

[39] CaiWen, HeBin, et al. Key strategy and Coordinationproblem.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Education Press, 1998 [40] 赵璧, 朱小丰.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综述. 经济研究参考, 2011(1): 3-10 [41] 陈炳才, 田青, 李峰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金融, 2010(1):

8-16

[42] 林文顺.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风险及规范建议. 金融与经济, 2010(2):12-22 [43] 白周葳.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引导其健康发展的思考. 时代金融,

2011(18): 15-18

[44] 韩晨曦. 浅析当前形势下地方融资平台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中国市场,

2010(3):12-32

[45] 高坚. 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问题. 中国金融, 2010(12): 15-33 [46] 李娟娟.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与化解措施. 新金融, 2011(2):32-41 [47] 敬志红, 杨胜刚.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求索, 2011(5):15-27

[48] 巴曙松.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及其风险评估. 西南金融, 2009(9): 26-33 [49] 李勇.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与思考. 人民网, 2010-11-24

[50] 张芳芳.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湖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研究. [硕士学位论

文]. 湖南: 中南大学图书馆, 2010

[51] 赵蕊. 关注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新趋势. 银行家, 2009(11): 5-12 [52] 肖钢. 地方融资平台应有保有压. 人民日报, 2009-11-2: 18

[53] 魏国雄. 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约束机制. 中国金融, 2009(20): 18-22 [54] 姜彬. 从制度演进的角度考察地方财政融资与担保. 生产力研究, 2008(12):

24-32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