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学》课程大纲1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1
一、课程的性质:1
《当代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全面阐述。1
二、课程的任务:1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1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
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1
四、课程学习建议:1
认真收看教师讲课影像资料,阅读指定教材,深入思考,领会理解,并适当阅读参考文献,完成单元练习和课程作业。1
五、课程的对象1
公修课,限非师范类学生。1
六、课时与学分:1
课堂教学:28学时 总学分:1.5 1
教育学课程大纲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
2、理解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等基本概念;1
3、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1
4、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
5、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契机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导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1
一、教育的发展1
1、教育的概念1
①广义的教育;1
②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1
2、教育的要素1
① 教育者1
② 受教育者1
③ 教育影响1
3、教育的形态1
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1
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1
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1
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
①古代教育及特征;1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1
③近代教育及特征;1
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1
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
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1
③近代教育思想。1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
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1
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1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
①凯洛夫与《教育学》;1
②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与流派;1
③我国教育学的发展。1
4、当代教育学存在的问题1
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目的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教育功能的涵义及教育有哪些方面的功能。1
2、理解、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
3、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论述教育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1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
5、了解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变革的内在动力,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 教育功能1
1、教育功能分析的理论1
①教育功能的涵义;1
②教育功能理论;1
③教育功能分类。1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1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1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1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1
④教育的生态功能。1
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
①个体身发展的涵义与规律;1
②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
③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
④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1
二、教育目的1
1、教育目的概述1
①教育目的的涵义;1
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
③教育目的的功能。1
2、我国的教育目的1
①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②我国的教育目的;1
③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1
第三章 教育制度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教育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
2、理解、掌握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我国学校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1
3、了解教育制度生成与变革的内在动力,表现的方面。1
4、了解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关注的方面。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教育制度概述1
1、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1
2、教育制度的内生性;1
3、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1
4、教育制度:极重要的教育资源。1
二、教育制度质的类型、价值与危机1
1、 自在性教育制度1
①自在性教育制度的涵义;1
②自在性教育制度的价值;1
③自在性教育制度的历史危机。1
2、 强制性教育制度1
①强制性教育制度的涵义;1
②强制性教育制度的价值;1
③强制性教育制度的现实危机。1
3、 自主性教育制度1
①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涵义;1
②自主性教育制度价值追求;1
③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教育变革逻辑。1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1
1、现行学校教育制度1
①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
②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分类;1
③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
3、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1
第四章 当代教育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了解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1
2、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1
3、理解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意义;1
4、熟悉当代中国教育现状;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1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1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1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1
1、规模迅速增长;1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1
3、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1
4、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1
5、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1
三、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1
1、全民教育;1
2、终身教育;1
3、教育民主化;1
4、教育现代化;1
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四、当代中国教育1
1、解放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1
2、当代中国教育现状1
①义务教育;1
②高中阶段教育;1
③民办教育;1
④高等教育;1
⑤教师;1
⑥教育经费。1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及教师角色;1
2、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的素质要求;1
3、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
4、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1
5、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
6、正确认识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
〔课时分配〕3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教师1
1、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1
2、教师职业的形象;1
3、教师的职业声望、影响因素;1
4、 教师的职业权利与义务;1
5、 教师的劳动特点;1
6、 教师的素质要求;1
7、 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1
8、 学生事故中教师职务行为责任划分。1
9、教师的专业发展1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1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
二、学生1
1、学生的本质属性;1
2、学生的权利;1
3、学生的发展1
①发展的涵义;1
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
③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1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
1、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1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
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1
第六章 当代课程理论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课程的涵义及三大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1
2、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标准等概念和涵义。
1
3、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理解其目标、理念及教学改革。1
〔课时分配〕4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1
1、课程与课程论1
①课程的涵义;1
②课程论的涵义。1
2、三大课程理论流派1
①学科中心课程论;1
②人文主义课程论;1
③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1
二、课程的结构1
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1
①重视完整性与课程整体功能;1
②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1
③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1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1
①学科课程;1
②活动课程;1
③潜在课程。1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
1、课程设置1
①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排;1
②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1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1
①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策略;1
②教科书的规范与策略。1
3、主体精神与课程设计1
①自主性和主动性;1
②创造力培养。1
四、新课程改革1
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
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
3、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1
4、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1
①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1
②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1
③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1
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馆1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1
第七章 当代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了解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
2、理解智力对学习的影响及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1
3、理解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1
4、能运用所学理论对学习困难、学习落后学生的重要原因进行剖析;1
5、掌握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术语的涵义;1
6、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1
1、学习的涵义;1
2、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1
3、西方现代学习理论。1
二、学习的心理条件1
1、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
2、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1
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
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
1、知识的学习过程1
①知识的学习的涵义;1
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1
2、技能的学习过程1
①技能的涵义;1
②技能形成的阶段。1
3、学习迁移1
①学习迁移的涵义;1
②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1
四、学生的学习差异1
1、学习风格的差异;1
2、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1
3、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1
①学习差异的表现;1
②因材施教的方式、途径。 1
第八章 当代教学理论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教学、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讲授法、发现法、意义学习等术语的涵义。1
2、了解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1
3、能对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述评。1
4、理解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并能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比较。1
[课时分配]4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1
1、教学的涵义;1
2、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1
二、哲向取向的教学理论1
1、教学目的;1
2、教学阶段;1
3、教学内容;1
4、教学方法。1
三、认知教学理论1
1、教学目标;1
2、教学原则;1
3、教学内容;1
4、教学方法;1
四、情感教学理论1
1、教学目标;1
2、教学阶段;1
3、教学方法;1
4、师生关系。1
第九章 当代学校德育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道德、品德、德育等概念的涵义。1
2、能说明分析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利弊。1
3、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作简要的述评。1
4、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与体谅模式作分析对比。1
5、了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1
6、理解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1
[课时分配]5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道德、品德与教育1
1、道德与德育1
①道德特点与德育;1
②道德类型与德育;1
③道德层次与德育。1
2、品德与德育1
3、教育与德育1
①教育的道德标准;1
②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1
二、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1
1、直接的道德教学1
①道德课及优点;1
②道德课在理论上的难题;1
③道德课的实效。1
2、间接的道德教育1
①间接的道德教育;1
②教材与德育;1
③教法与德育。1
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1
1、理论假设1
①道德发展论;1
②道德教育论。1
2、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1
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1
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1
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1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评1
①给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与借鉴;1
②该模式的不足之处。1
四、体谅模式1
1、理论假设。1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
3、体谅模式简评1
①理论上的缺陷;1
②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
③体谅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之比较;1
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1
第十章 创造与创造教育1
[教学目标与要求]1
1、理解创造的涵义、意义及与诸因素的关系。1
2、理解、掌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途径及措施。1
3、了解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1
[课时分配]2课时。1
[教学内容]1
一、创造概述1
1、创造与创造力。1
2、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1
①创造与知识、技能。1
②创造与智力、特殊能力、操作能力。1
③创造与情绪智力。1
④创造与非智力因素。1
⑤创造与年龄。1
⑥创造与社会环境。1
⑦创造力与教育。1
二、创造力的培养1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1
2、改进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1
3、创设良好心理氛围,鼓励创新。1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创造教育。1
三、创造教育与教师1
1、教师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决定因素。1
2、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1
注:此章不作考试要求。1
参考资料1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
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
5、吴也显主编:《教育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1
6、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
7、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
8、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
9、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
1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