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冬 杨奎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出版即引起学界关注,它改变了当代文学史集体写作常态,代之以“个人撰史”的方式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华中师大版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亦以其特有的叙史风格、丰富翔实的文学史内容、百科全书式结构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与历史叙述的不同维度、文本的不同选择与处理、价值评析的不同取向三方面论述这两部文学史写作的异同,探讨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不同维度。
关键词:文学史观 历史叙述 文本选择 价值评析
一.文学史观和历史叙述的不同维度
对文学史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受制于编写者个人对文学史的理解及他本人对文学史材料的掌握程度,“从体制的设置、史料的选择到描述的方式﹑评价的尺度无一不体现着作者的文学史观念”[1]不同的文学史观所叙述的文学历史也各有差异,史学家无不企图建立自己独特的叙史模式,以期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众口同声的尴尬局面。洪版以文学的体制化研究贯穿全书,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提出当代文学是从一体化走向多元化的历史进程的文学史观,据此他以“一体化”的叙史模式构建起自己特有的文学史研究与叙述体系展开对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文学体制与格局如何建构的论述。在具体评述中他将当代文学分为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和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这里讲述的是当代文学规范与体制“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下编则解释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消弱、涣散,文学格局出现的分化、重组的过程”[2]在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上,洪版以“一体化”文学规范的形成与解体整合当代文学史,视野开阔,立意深邃。华师版作为一本通用教科书,较多的因袭传统文学史观,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并对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予以极大关注,不仅罗列作品更努力理清线索,注重对文学的历时性、共时性和规律性的研究。体系严密、条理清晰、兼容并蓄。如对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分析解读,从作家简介、创作经历、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优缺点等方面层层深入,条分缕析显示了一种客观而包容的文学史观。
在历史叙述上,两部文学史研究都坚持历史唯物史观,都主张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他们均认为研究文学史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客观地、冷静地叙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由于二者文学史观各有差异在具体历史现象的阐释中又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观。洪版“一体化”的文学史编写体制,高屋建瓴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一直以来当代文学研究者一般以新中国成立或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作为起始时间开始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这种叙述强调了以1949年为界限当代两个文学阶段的断裂,而洪版则不然,在开篇“文学的转折”这一章中即突破对当代文学研究仅以新中国成立作为文学划分的依据并指出:30年代“人的‘现代化’和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一新文学中心主题,仍然得到继续”从现代推及到当代,洪著从全局着眼,视野宏阔,站在新旧历史交叉点上审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从而使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整体脉络得以打通。在文学史分期上,华师版仍沿用传统的“三分法”:新中国文学(1949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时期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和新世纪文学(2000年至今)。洪版则从根本上挑战三分法,采用“两分法”,将当代文学分为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和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打破传统分期中对50至70年代文学“断裂”的论述,将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还原为一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线性序列,便于对当代文学历史进行宏观把握,极具开创性。不同于洪版“个人撰史”在历史叙述上的开阔创
新,作为高校通行教材的华师版文学史更多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史史实,故在历史叙述中追求稳中出新,既沿袭传统文学史的重视对“经典”的把握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是以‘经典’作品为主体的,对‘经典’的选择﹑阐释﹑评价,体现了文学史作者的史实和史观”[3]同时又对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地描叙,对重大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创作活动、文艺争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既显示了文学创作的成果,又努力提出问题,在平稳的叙述中注入鲜明的创新意识。
二.文本的不同选择与处理
阅读两部文学史,综合来看,二部文学史均把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作为其评述对象,考据详细,论证有力。但在具体文本的选择和处理上却各有侧重。洪版在前言中提到“本书的评论对象,主要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某些重要的文学现象,‘生成’于当代的艺术形态﹑理论模式,由于曾经产生的广泛影响,或在文学的沿革过程中留下重要痕迹也会得到相应关注”[4]洪版文学史侧重考查文本生成的各种机制,将文学的外部环境如“文学体制﹑组织结构”等纳入研究视野,把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思潮等“回放”到具体“历史情境”中去综合考查而不着重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可以说洪版代表的是以思潮为主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不再是史家关注的重点,他要研究的是隐藏在作品背后当代文学文本、艺术方法产生的背景、历史依据、渊源和变异。华师版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通用教材考虑的更多的是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反馈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淡化对文学思潮、文学生产体制等宏观范畴的介入,展示的是以作品分析为主的文学史观。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描述清晰,内容翔实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华师版文学史突出作家作品研究走的虽然是传统文学史写作路线,但所涉作品众多,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将很多文学史家所忽略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也纳入其中,同时重视对“经典”的把握,强化了对当代有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彰显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实绩。
三.价值评析的不同取向
任何一部文学史的书写都离不开史学家对作家作品的价值判断,基于两部文学史在文学史观﹑历史叙述﹑文本选择与处理方面的不同,其价值评析取向亦有差异,洪版大量引用他人评论,注重还原历史真实,评述冷静客观﹑严谨含蓄,鲜有主体介入,文字描述朴实含蓄,追求点到为止,少有著者个体情感的宣泄。洪版著作中不仅考查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品的文学史价值也得到极大关注,甚至有时作品的审美价值被一笔带过,而文学史价值则被放到突出位置,如对十七年红色经典《红岩》的评介,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学史对小说主题、艺术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阐释,著者有意回避对作品的审美判断而另辟蹊径考查《红岩》的写作方式,通过对《红岩》十年写作成书过程的梳理,探索当代文学“组织生产”的具体实践,彰显其创作的文学史价值。而华师版《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本通用教材侧重的是文学史知识的梳理和评介,重视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把握,注重对作品的阐释和评价并认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文学,需要以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作成果为对象,以作家创作的文本为依据,认真细读文本,研究文本……提高文学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5]鉴于此华师版更加注重对文学“经典”的阐释,更多地关注文学的审美价值,而对其文学史价值关注度不及洪版。同时又由于这部文学史是作为高校教材进行编写的,其目的既有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成分亦有普及文学史知识的成分,故对文学史事实、作家作品的评价亦给予客观中立的评价,既突出功绩亦提出批评不做太多情感的渲染,一切成败留给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如对曲波的长篇革命战争小说《林海雪原》的评价就是个极好的范例,著作中对于孤胆英雄杨子荣形象的塑造,
给予高度评价,但对其艺术表现方面亦提出批评认为仍存在笔法不圆熟、情节拖沓等诸多缺陷。
结语: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文学史著作,洪版《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严谨深邃的“史家笔法”、“个人化”写作的撰史模式、锐意创新的写作姿势,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种种束缚,在文学史观念、历史叙述、价值评析等方面对当代文学史写作作出了独创性的探索,兼具教科书和学术著作的双重性质,拓展了当代文学写作的新视野。相比而言华师版作为国家级规范教材较多地因袭了传统文学史写作模式其创新性不及洪版,但在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史实的丰富性、体系的严密性、条理的清晰性方面华师版《中国当代文学》亦有突破,可以说这两部当代文学史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
注释:
[1]王庆生等.史观.史识.史鉴——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四人谈[J].1992,(6).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3]王庆生等.“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5]王庆生等.中国当代文学.上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
徐冬,女,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杨奎,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