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公共环境等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社会公德现象的缺失,如乱扔垃圾、随意涂鸦、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现象的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乱扔垃圾
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受访者表示曾目睹他人乱扔垃圾的情况,并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自己生活中也会有乱扔垃圾的行为。其中,64%的人选择将垃圾随地扔,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找垃圾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环境教育和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2.随地吐痰
在本次调查中,有55%的受访者表示曾见到他人随地吐痰的现象,而有30%的受访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随地吐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卫生观念的欠缺。另外,个别市区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吐痰罚款标志,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3.排队插队
调查结果显示,有87%的受访者曾经遇到过排队插队的现象,并有60%的受访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插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
公民素质和对法律法规的不重视。此外,一些人认为插队能够节省时间,也是导致插队行为的原因之一
4.不礼让行人
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车辆不礼让行人的现象,而有45%的受访者自己在开车时也不礼让行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交通拥堵导致车辆心情不好,同时也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社会公德现象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公德现象普遍存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插队、不礼让行人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2.这些现象的产生与个人素质水平、环境教育、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对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
2.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便利条件。增设更多垃圾桶、吐痰痰盂等公共设施,方便人们随时随地处理垃圾。
3.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加大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插队等现象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4.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调查了社会公德现象,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通过社会公德的倡导和提高个人素质,能够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