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古城一初中的语文教师###。今天能有幸在这里,在诸位前辈、同仁面前,和大家就当前我县正在开展的“学、探、测”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心中倍感激动和荣幸。我县的新课改,在教研室老师的推动指引下,在各位老师的大胆实践摸索下,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课改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走出了一条条模式带动的成功之路,无论是教学成绩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广大教师充分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快乐和创造性工作的幸福。
我们古城一初中近年在县教研室的指导鼓励下,积极借鉴杜郎口经验、洋思模式,打破传统,尝试实施了“三台六步”教学模式,“三台”即“学生上前台、教师站后台、师生同登台”。“六步”即“自主预习、合作预习、提升预习、互动展示、检测反馈、总结提高”。它是在“三台”的原则下分六步来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绝对的主角,教师是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同台”讨论问题、追问点拨、探究规律、总结方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素质技能”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下面就以我去年在“同课异构”模式教学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说说我的一点课改教学心得,供大家批评讨论。
当时我和一位兄弟学校的教学能手都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教学内容,各自按照自己学校实践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
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设计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二、教法设计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我就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学习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
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我县正大力尝试推广的“学、探、测”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按我校推行的“三台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我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先独立完成学案内容(我们现在教师上课不再写教案,而是编写好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提纲——即学案);接着让学生就学案中的疑难问题提交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就共性疑难问题可在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深入探究;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由学科组长提交预习阶段发现的疑难问题,进一步设计展示课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主预习、合作预习和提升预习。以上环节要求学生在展示课之前完成。在展示课上师生之间身份平等的互相质疑,共同思考,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面对学案的诸多内容以及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创新问题,一节展示课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展示课上我们只讨论共性的有难度的问题和学习重点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再重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语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又很强,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他是谁”的导语形式,出示了郭沫若的两句评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不难说出答案。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上来就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对著名作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也会对新课学习有一个铺垫。因此导入新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说说杜甫,体会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在此基础上,我直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问:你们认为今天我们重点应该学什么?在学生们一阵七嘴八舌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成一首小诗:
诗歌赏析要知道,遣词造句妙不妙。 艺术构思有匠心,语言内涵揣摩到。
把握情感自领悟,何叹诗词多深奥。
这样用一首顺口溜让学生首先明白了诗歌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探究角度,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方法技巧,也避免了学生在展示阶段思维的信马由缰,抓不住重点,为展示课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会读(读准、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学生试读——了解学习基础;老师范读——引领示范纠错;学生齐读——巩固学习成果;指名朗读——检查示范带动。在朗读中,老师和学生不断评点朗读技巧,争取做到学生人人会读诗、人人能读好。 2、在会读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学习的第一要务,因此我接着就让学生浏览诗歌,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 (四)合作探究,深入赏析诗歌。
诗歌语言的赏析没有固定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各抒己见。但为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我还是根据知识重点设计了一些问题,避免了学生的发言不着边际。在问题的设计上,我兼顾了词语运用、行文铺垫、内容理解、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多侧面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同时在赏析时,我依然让学生先读后思,以读促思,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避免了抛开语境就题论题,抛开主旨片面思考的弊病。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女同学齐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一节是如何描写秋风破屋的惨景的?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较妙,为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二节中群童为何抱茅呢?这些内容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3、第一、二、三组齐读第三节,其他三组思考联系“归来倚仗自叹息”和“自经丧乱少睡眠”等句想一想,诗人会叹息写什么?“少睡眠”又会想些什么呢?
4、齐读第四节,思考:杜甫在如此凄苦处境下想到的是什么? 由此可看出杜甫是怎样一个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板书)
5、自由朗读全诗。说说诗歌都采用了那些表达方式,体会议论抒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6、你在研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请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总结迁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最后为了整合本节知识要点,同时锻炼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说话题。学生只要掌握了本课学习要点,这个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六)小结。最后我设计了如下结语:读完这首诗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节课。那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精神共青史长存!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在课后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这句结语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并在对杜甫伟大情怀的回味中结束了本课学习。
(七)反馈练习
我校正在试验推广的“三台六步教学法”强调了对知识的反馈。在完成新课学习后,我设计了几个反馈练习题。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体现了对学生迁移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1、搜集古诗词中忧国忧民名句并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2、第四节在情感抒发上和前三节有何不同?
3、下边对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割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赅,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以上是我按照新课改理念尝试的一节公开课,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今后我将在教研室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在各位老师同仁的帮助继续努力,大胆尝试,不断改进,力争栽培出最娇艳的课改之花。
最后,我还想就课改课堂要避免的几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学案设置欠合理,学生预习懒动脑 二、分组讨论图热闹,缺乏条理无实效 三、展示一味求“好看”,表演做秀偏目标 四、不分主次乱发问,一味肯定只说好 五、夸大其词滥赏识,虚伪做作又可笑 八、死守预案不变通,僵化课堂弊不少 九、放任自流欠掌控,重点难点不明了 十、不重实质图花哨,课件滥用当作宝
总之,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 一方面不容回避,一方面还必须在课改的前提下来改进和解决,避而不谈和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在实践中探索,在纠偏中前进,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素质教育过程也一定结出累累硕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