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年5月 第30卷第5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2011 Vo1.311 NO.5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论析 王 菲 安庆246133)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摘要:网络暴力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特点:传播角色假借正义之名、传播活动自发形成、传播内容的社会 敏感性、信息结构的开放性、恶劣影响虚拟促成和传播效果容易失控。网络暴力的这些传播学特点,与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情 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暴力;传播;网民情绪 中图分类号:(;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1)05一O094—04 一、网络暴力的由来及界定 发愤怒。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必要的 分析。 目前,对于网络暴力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界 定,百度百科是这么界定网络暴力的:网络暴力是 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下,网络也迅速普及起 来。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可以自由发表 言论的场所,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畅所欲言,自由讨 论公共事务、民主参与社会管理,自由表达的网络 俨然成了一个新闻、观点和民声的集散地。尤其在 近几年,网络的影响更见壮大,很多网络事件成为 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话题,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政 的延伸。本文参考各方面资料,重新界定网络暴力 的内涵: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 证实或已经证实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这些言 论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 界限,不仅在虚拟空间上对当事人给予道德的审判 和批判,而且也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 响。它往往是匿名的、群体性的攻击行为,虽然攻 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网络的影响无孔不入。 但实践证明,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一方 面,网络的广阔的言论空问和更多的言论自由推进 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满足了人们行使当家做主权 利的需要;另一方面,谣言、情绪型舆论的滋生和泛 滥、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等各种负面影响使得网络 击者的身份是虚拟的,但给当事人所带来的伤害却 是真实的。 成了一个喧嚣无序、杂乱无章的“菜市场式”的空 间¨ 。近来,网络暴力事件由于暴力倾向显著,总 是频频掀起巨浪狂潮,引得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广 举一例说明。2008年5月14日,也就是汶川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不知谁人在网上发布了一 个“铁公鸡”榜单,抨击一些跨国公司吝于向灾区 捐款。后来范围进一步拓展,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和 受关注,这成为网络传播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虽然网络暴力有种种弊病,可由于种种原因, 网络暴力的势头竟然从未消减。人们由刚开始在 论坛里互相谩骂,到名人博客上的群起而“骂”之, 明星也被列入了被抨击者的名单,给很多当事人的 现实生活造成伤害。其实,在捐款问题上涉及的问 题比较复杂。不论是受爱国感的驱使和还是受民 族凝聚力的号召,在获知信息并不充分的前提下, 贸然对事件做出判断是有失理性的。 再到著名的铜须门事件、虐猫女事件的万夫所指。 从谩骂,到人身攻击,再到揭露隐私,甚至直接在现 实世界中进行攻击,网络暴力似乎锅愈演愈烈的趋 势,似乎什么话题也能引来关注,什么事件都能引 网络暴力除了语言暴力以外,还表现出了行为 上的暴力。在网络中,人们往往无视法律责任的存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王菲,女,山西临汾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硕士。 第5期 王菲: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论析 ・95・ 在,事先并不征求当事人同意,就随意在网上公布 属于当事人隐私的信息,造成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 侵犯。有的网络事件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事 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 其人身权利受损。网络暴力中这种暴戾的心态和 行为方式是与文明社会直接相违背的。韩国女星 崔真实的自杀,还有一宗宗网络暴力造成的当事人 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事实无不证明了网络暴力的 恶劣性。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特点 传播角色假借正义之名 生活中,同样是你帮 助别人打架了,但如果你揍的是坏人,这就叫见义 勇为;如果你揍的是好人,那就叫聚众闹事。网络 中,人们的逻辑方式仍然一样。网络上讨伐一个罪 魁还需要什么证据?由于网络暴力事件的被讨伐 者的行为大多数是违法的或者悖逆公德的,就使得 讨伐者的形象无形之间显得理直气壮,而且正义感 十足。纵然你骂了人,由于被骂者是该骂的,也就 减轻了对骂人者的责任的追究和对其骂人行为的 批判。这也正是网络暴力中有那么多的人争相参 与其中的原因。人民网调查:“人们如何看待网络 暴力?”被调查者中94.9%的人回答出于义愤,只 有5.1%的人回答纯粹出于好玩。看来大多数人 们当初参与进来的初衷也确实是正义的,也就是说 人们当初是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参与进来的,后来的 网络暴力的发展趋势也是他们自己所始料不及的。 传播活动自发形成 网络暴力事件由于其内 在的无成本自我扩散机制,从一产生便成无条件发 展之势。纵观网络暴力事件的始终,不存在任何强 迫行为。无论是首次传播,还是二次传播或多次传 播都是网民的自发使然。无论是出于道德使命感 还是情绪宣泄需要,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都是在自 发状态下进行的,纵使存在一些背后别有用心的事 件操控者的主观行为,也是在不被发现的隐性状态 下进行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的被 操控性,所以说网络暴力传播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发 的,至少是在参与者自认为自发状态下进行的。 传播内容的社会敏感性现实生活中,有一些 话题是敏感的,一提起就能引起轩然大波。纵观网 络暴力事件的传播内容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些话题: 虐待、第三者、极度自私等等,不是违法的,就是悖 逆公德的,或者是人们的情感较难接受的。这些话 题都是社会极为敏感的话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 这些现象尚且嗤之以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就更 难怪要群起声讨了。人民网“公众如何看待网络暴 力?”的调查显示:对于“铜须门”或者“虐猫事件” 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网络事件,82%的网民表示 要严厉声讨,认为需要冷静思考的人不到20%,而 静观其变的人更少得可怜。可见,这些话题的极度 敏感性。 信息结构的开放性在网上,谁都有说话的权 利和自由。只要你注册了一个论坛,就有在这个论 坛里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在整个网络暴力的传播 过程中,只要你的言论于论坛无害,一般版主就不 会删除你的发言。你可以补充任何信息,只要它是 真实的,甚至只要是网民希望真实的,都可以造成 新一轮的传播活动。总之,网络暴力的传播处于一 个极度开放的传播结构中,这就为传播影响的不可 控制性埋下了伏笔。谁都可以发言的情况下,因为 不能保证发言的公正和客观,就不能保证传播影响 总是积极的,也才导致走向了网络暴力的歪路。 恶劣影响的虚拟促成在虚拟的网络自由世 界里,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并拥有同等的受 到尊重的机会,这种特征使网络成为人们灵魂最自 由的地方。网络还由于天然的虚拟性,而使得很多 在现实中不好做的事情,或者不好说的话在网络上 便可以旁若无人地做,肆无忌惮地说。在这种虚拟 环境下,因为多了虚拟性的保护,人们往往容易产 生“这里很安全”的意识,又因为少了很多现实世 界的惩罚机制,在网络的顾忌就显得纯属多虑。在 网络世界里,人们做出一定的行为根本就用不着深 思熟虑、谨慎再三,完全实现了“思想有多远,路就 能走多远”的愿望,以至于有学者称网络为“历史 上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在网络虚 拟世界里,不管现实生活中网民有多大的物质重压 与精神压抑,都可以自由而肆无忌惮地在这里宣 泄,还有可能由此引发大众对同一焦点事件的集体 泄愤。与此同时,网络虚拟性也使得有效的监督机 制变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在虚拟环境下,网民的诚 信意识及道德意识极容易走向缺失,这也就不难解 释为什么一些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谎言等 各种不健康信息在网络里却可以大行其道。 传播效果容易失控现在看来,网络暴力似乎 总有失控的趋势,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多数网络暴力看起来似乎总 发端于对不合情理现象的讨伐,这本身无可非议, 但由于总是在狂热、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网络 传播结构的开放性和流言传播的易失实性,使得网 ・96・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l1年 络暴力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被人利用,使无辜的当事 人蒙冤。网络暴力的背后是以讹传讹在作祟,这些 虚假或片面消息的扩散传播,影响受众在不理性的 情况下做出非理性举动。导致结果是,无论被讨伐 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缓解网络暴力的事态发展,连 体中的一员,其集体心理与他们的个人心理有着本 质的差别,成员的判断极易受到感情、名望、权威等 的左右。 网络论坛就是一个虚拟的群体,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这个群体因为某种志同道合而聚到了一 起。在登录论坛的过程中,网民相对处于一种较为 事件的发起者站出来要求人们取消打击行为,也都 不得要领,最终走向了暴力的极端而无法收拾。 封闭的传播环境中,而在封闭环境下,人们的判断 就极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互联 “铜须门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当事人即使 在道歉后也不能摆脱困境,事件的发起者声明事件 原委“纯属杜撰”,要求网民取消进一步的行动,也 不能缓解事态发展。 三、网络暴力中的网民情绪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 网络暴力之所以最终 走向了暴力,有一种关键的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 仇恨。仇恨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绪中,“群体极 化”恰恰可以加强人们的某种情绪,网络暴力始发 于某种不满的情绪,不满的情绪得以加强的后果就 是走向仇恨。看了网络暴力中暴力引发的情绪因 素——仇恨,我们再来看一看群体极化。所谓的 “群体极化”现象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某种倾 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原来的观点 和态度打破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 性地位的现象。这里的交流不再是不同意见的往 来,而成为了共振式的“回音”。该理论假设:群体 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 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而 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经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 强。在这种正确的更加坚信正确,错误的更加盲目 极端的极化过程中,就不自然会抹杀中间过渡阶段 的客观和公正,致使出现两个极端。群体极化具有 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它能使各不相同的群体意 见归于一致,这样可以增强群体内聚力;另一方面, 它能极化已有的观点和判断,使它呈压倒性气势优 势。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如果增强网络暴力正义群 体的群体内聚力,无疑会使得盲目团结的力量更加 壮大,如果是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便会 使错误更加错误,照此看来,无论哪一种都是有害 的。那么,在群体极化理论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网络暴力事件那么容易走向偏差。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提出 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深刻揭示了群体意见的自我 封闭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则分析了个体如 何在一个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好左右的群体里 逐渐走向极端的心理机制,理论认为人作为行动群 网论坛区对于同一焦点议题的发言和跟帖,总是容 易受到群体的情绪感染或同化,使得不同观点迅速 流于一致。人们高举着道德捍卫者发明的语言利 器,逐一追剿那些经他们群体判定的有罪的人或 事。情绪在群体极化的力量促使下,由刚开始对不 道德事件的正义批判迅疾转变为现实生活的情绪 泄喷,基本已经与原来的使命背道而驰。其实,当 网民自我封闭于特定的BBS,受众所能听到的就只 能是自己的“回音”而已,并不是不同意见的相互 交流的声音。但在群体极化下,人们又何尝想要听 到不同的声音?在这种内因排斥异己意见,外因又 存在强大感染力的内外夹攻下,也就不难理解网络 暴力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越来 越暴力 。 那么,网络传播中的极化现象又是如何实现的 呢?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呢?我们从网络的检 索方式不难看出,网络检索都是通过关键字输入, 这样检索出来的就总是相关的信息,不相关的信息 我们是根本看不到的。凯斯・桑斯坦提出了网络 中的“协同过滤现象”,即网站通过信息的同类搜 集和网址链接,在无形间就过滤掉了异己意见和信 息,并阻隔了得知异己意见和信息的到达渠道,提 供方便的同时导致了信息“窄化”。实质上,这还 会让人产生自己的想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错觉, 使得本来就有的想法因为得到认同而强化,最后走 向群体极化。这种情况下,如果先前的想法或判断 是客观公正的,就能形成一股积极而又强大的舆论 力量,但如果先前所持有的想法或判断是一己的偏 见,在群体极化下就会走向更加极端的末路,这也 就产生了仇恨。网络媒体,由于天然的协同过滤搜 索引擎,而无法迅速摆脱走向群体极化的厄运,这 也正是众多媒体中为什么单单网络媒体容易走向 暴力的原因。 流言传播中的情绪流言是在人们之间相互 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传播 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由此 第5期 王菲: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论析 ・97・ 定义,我们便可以将搦络暴力的传 税翻归属于流 使得传播的信息极易可能走样和失真,这也就为网 言传播,我们就可以按照流言传播的特点分析网络一 络暴力的 假错案的发生埋下了可怕的种子。 暴力中 睛绪促成。流言传播过程有三个特点:1. 一又根据流言产生和传播的动机,有人把它分为 四种:1.反映社会公众对于某人某事的一种强烈的 共同愿望的流言;2.由于对某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 流言;3.因不安、恐惧而产生的流言;4.为发泄对某 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敌视情绪而产生的流 般化。传播时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 息,使内容变得越来越简略而扼要;2.强调化。某 些内容引起听者的注意,留下较深刻印象,因而变 得更加突出;3.同化。流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 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 言 J。网络暴力的传播显然属于第四种,相比前三 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 种,显然第四种因为情绪化较重,在传播过程中就 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 更容易走向偏差。 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 网络是一种工具,它的好或坏完全由使用这种 甚至添加枝节,然后再传播,所以最初产生的流言 工具的人决定,网络暴力之所以形成跟网民的情绪 到最后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根据流言的传播 有很大的关系,只要网民初于发泄情绪的需要参与 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暴力之所以能从刚 进来,网络暴力就不能停止。这样,要解决网络暴 开始的正常的义愤表达走向仇恨的暴力,流言的传 力的问题也就不仅要从网络的规范管理入手,而且 播机制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流言传播中由于一 还应该解决网民的情绪问题。为防控网络暴力的 般化的特征,人们遗漏或省去了具体的细节,这种 不利影响,政府和媒体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 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就只是结果,自然也就没有了 力: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幸福指 具体J隋况具体分析的逻辑判断,人们简单的判断就 数;提高媒体管理者的思想境界,担负起舆论引导 极有可能是武断的;流言传播中又因为有了强调化 的重任;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公众对言论负 的特征,传播过程中,总是会忽略那些可有可无的 责的自觉意识等等。 情节不太严重的部分,往往留下的都是一些较能刺 激人的感官的一些信息,很可能还要添油加醋地变 参考文献: 得更加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刺 [1]鄢烈山.网络暴戾的一个特征[EB/OL].www.sina.corn. 激,越来越严重,经这样强调化处理后的信息也就 en,新浪网,2008—06—02. 不难想象必是为众人所切齿的;最后,流言传播中 [2]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EB/ OL].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6—07—16. 的同化特征,使得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已得经验接 [3]流言[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rn. 受并认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再传播。每个人的已 责任编校:徐希军 有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都不一样,由于这种认知和 传播的主观性太强,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 An Analysis of Network Viol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WANG F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133,Anhui,China) Abstract:Various features of network violence are revealed in communication.Disseminator roles are in the Dame of justic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re formed by themselves,the contents of ne“ ork communication ale socially sensitive,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is open,deleterious effects virtually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is easily out of contro1.The communicative features of network violenc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od of the messager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Key words:network violence;con ̄nunication;mood of netiz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