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 刘国建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90) [摘要J“网络社会”是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生成的.正在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本文认 为,网络社会具有无中心开放性、虚拟性、暴胀性、自主性、共有性等特征;而与现实社会有着部分与 整体、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虚拟实践与客观实践的关系 网络社会”文明建设应有自己的准则。 [关键词]网络社会特征关系准则 (中图分类号)C20 [文猷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2—0051—05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政 头彻尾的社会——“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摆 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深 脱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直接性, 刻。网络技术使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 以及活动范围受制于物理时间和空间的狭窄性。 形成开放、自由、共享的网际网络,成为人们藉以 “网络社会”有着现实社会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有 相互交流、共屙旅行的网络空问(钾 space)=由 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征。 计算机、网络、网络空间构成了我们第二生存空间 首先,“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即无中心、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 无边界性。现实社会总存在着洲界、国界、省界, 新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由互联网构成的 网络社会”则是一个没有物理 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说现实社会是 边疆的空间,你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个网点的计 实”的话,那么 网络社会 就是“虚”:“网 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上网 络社会”是虚拟社会。探讨“网络社会”的特征及 人可以任意浏览世界各地的电子图书馆,而不必担 有关哲学问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网络社会”, 心该图书馆什么时候开放、何时闭馆。你可 将你 更好地生活于“网络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的观点、思想融汇到 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你 一、“网络社会”的特征 的思想和情感将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跨越时空地域 我们把网际网络称为“网络社会”,因为它符 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你愿意.你可 在 嚣 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 “网络社会”中随便到几个国家去旅游,而不必办 |=搿,0*, 产物”0的定义。今天,人们在“网络社会 里进行 理旅游签证.因为这里设有边界。 网上购物、拍卖、竞价等经济活动;进行聊天、网 其次,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这是“网络 上直播、eⅡIail等交友活动;进行远程教学、电子论 社会”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表现 坛、电子会议等学习活动;进行远程医疗、医疗会 在,“网络社会 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以间接形式 诊、电子阅览等目匪务活动;进行电子游戏、虚拟旅 为主,以符号化、数字化为手段.以通信交往为主 游、交互式娱乐等娱乐活动;还可以在网上拍拖、 要内容。其二表现在.上网人彼此独立分离,甚至 同上结婚、同上成家等生活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 在束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台成网络 由千万台计算机和高速信息公路构成的网络,以及 群体。比如“网婚”者在网上登记结婚,成立网上 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网虫” (上网人),组成了彻 家庭。网上家庭的“夫妻”俩用文字和图片堆砌成 哲学 鬻_ __一  一 00 一、 .■I~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蠢 . .r illl臀, 一穗 , 一 一|l lJl  .的家庭.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还有 幺.怎样干。我们可以从网络群体的宽容和愫慨使 每天三顿饭的“菜谱”。 “夫妻”俩就家庭琐事可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可以在自己选定的 网络空 以在网上聊上几个小时。网上家庭还可以生孩子 间”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获得平等的尊严上去 等。其三表现在,上网人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年 理解“网络社会”的自主性。例如.只要机会允 龄、性别、行为目的。比如一个健实的中年男子, 许,居住在世界某个角落的网民在网上能自主地与 可以在网上把自己装扮成红颜少女,向 她”的求 现任俄罗斯总统交谈;又如中国的任何网民在网上 爱”者甜言蜜语;一个强盗可以装扮成百 百富翁 都可以直接给国家总理发邮件。 与他人谈生意而盗取商业秘密而又不留下任何作案 现实社会有许许多多法律条文、道德伦理框 痕迹。以上种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实体的拳 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告诫人们只能做什么,不 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人们利用虚拟的“人机交 能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社会的人缺少更 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突出了^的精神 多的自主性。而在“网络社会”里.没有最终管理 性、隐匿性。 者,所有的“网民”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都拥 再次, “网络社会”具有暴胀性。互联网发展 有网络的一部分。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 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以美国为倒,广播经 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傲任何事。与 过38年才拥有5ooo万听众,电话用了20年才拥有 在现实社会中相比较.他(她)要自由自在得多。 5ooo万用户,电视经过l3年才拥有5000万观众. 进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热衷于上网的重要原固之一、 而因特网仅用了4年就拥有5000万用户,计算机网 因为他(她)要在“网络社会”中找回自己的“个 络以无比迅捷的速度进人千家万户和商业市场。目 性”与自由,表现自己在现实社会不能表现的那一 前全世界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l亿多人使用因 面。 特网,并且还正以指数方式增长,其主机数和联人 第五,“周络社会 具有共有性。上网人无论 网络数大约每lO个月翻一番。这个增长速度是现实 是何种族操何种语言,当他(她)坐在荧屏前,遨 社会无法比拟,也不能比拟的。同时“网络社会” 游“网络社会”时使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计算 中的各种信息的发布也呈暴胀的趋势.原有的信息 轨语言;上网人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涉足“网络社 正在流动着,新的、无数条信息又在加人,这如同 会”,利用的都是唯一的资源——信息。 暴胀的宇宙一样,已有的星系正在离开我们而去, 由于在“网络社会”里,信息高速公路把人们 新的星系又在不断地诞生。我们可以从“网民”们 紧密相联,使地理距离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对信息的崇拜、追逐上去理解“网络社会”的信息 “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消失了,使人们真正感 暴胀之特性。信息是网络之水、网络之源。当今世 觉到大家共处于一个“4,t,t庄”,同在一个“地球 界的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但依然赶不上信息膨 村”。还由于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无边界性. 胀的速度,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从原则上来说“网络社会 所有资源都是面对 第四,“网络社会”具有自主性。即与现实社 所有 网民”的.或者说所有的“网民 都可共享 会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 “网络社会”的资源,拥有网络信息。这也是互联 多自主性的特征。现实社会的孩童要长时间依赖于 网发展的宗旨,更是其迅速发展的动力之所在。这 家长或他人的呵护,而“网络社会 的“网民”虽 突显出 网络社会 的共有性。 也要他人的指点,但此依赖性则是有限的、短暂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的。只要该“回民 略知一二,就可涉足“网络社 “网络社会”虽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上述特 会”。在“网络社会”里,每一个“网民”既是参 征,但它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总是现实社会 与者.又是组织者,都能 自己为自己作主”、 的一个部分,是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 “自己管理自己”,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在干什 展的结果。“网络社会 的出现,并没有也不能驳 ACADEMIC RESEARCH 2002年第2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倒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平面上进行;而真实空间则是三维的、立体的、具 现实社会决定“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为现实 体的。人们在真实空间里通过服、耳、鼻、舌、身 社会眼务。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至少有 全方位的感受到物体的真实存在,而在“虚拟空 以下方面: 间”里只能通过视觉感觉虚拟现实事物的某种属性 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网络社会”是部 的存在。其三,“虚拟空间”由“虚拟物质”构 分,现实社会是整体。 “网络社会”是从现实社会 成,即由数字、文字、图片、符号、实物形象等构 中生长出来的,虽然有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性,但 成,而且“虚拟空间”只有在这些“虚拟物质”处 它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它作为现实社会 于流动的状态,并按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才能呈 这个整体中的部分,其作用是现实社会中的任何部 现出来,在“虚拟物质”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下, 分都不可比拟的。作为部分的“网络社会”独立于 “虚拟空间”就不能得到表达;真实空间则是由各 现实社会其它各部分,但它叉渗透到、贯穿到其它 种实物场、信息、能量等构成,各种客观物质在既 各部分之中,把现实社会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 相互独立、叉相互联系中表达真实空间。 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会”这个部分,去 “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既有以上主要区别, 了解、认识其它部分; “网络社会”的“尺度”比 二者又有共同性=一方面二者都与运动密不可分, 现实社会的其它任何部分的“尺度”都要大,随着 “虚拟空间”只有在信息的流动中、传递中才能得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其“尺度”将等于整体 以生成、存在。而真实空间的各种物质都是以运动 的“尺度”。现实社会正是有了 网络社会”这个 的方式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以及爱因 部分,其整体的结构越来越紧密,整体中的结台能 斯坦的相对论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也越来越大,其整体功能和行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 三是“虚拟实践”与客观实践的关系。我们把 的变化。如果说在“网络社会 这个部分还没有出 在 网络社会”中从事的探索性的活动称之为 虚 现之前,现实社会这个整体中的各部分对整体的贡 拟实践”。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从事的探索和改造 献只是线性的,即整体的功能只是各部分功能的简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则是客观实践活动。“虚拟实 单叠加,那么,“网络社会”出现以后,整体中各 践 以客观实践为前提。没有客观实践就不能产生 i 部分对整体贡献就呈现出非线性,即整体经常有新 “虚拟实践”所需要的物质、手段,客观实践是 1质的突现。正是“网络社会 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 “虚拟实践”的基础;“虚拟实践”又是客观实践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无论“网络社会”怎样高 的升华,它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客观实践的过程,探 速发展,其作用无论怎样越来越大,都只能包容在 索客观实践不能完成或不能实现的过程, “虚拟实 现实社会这个整体之中,不会出现“网络社会”统 践”是客观实践的继续。“虚拟实践”与客观实践 治现实社会,更不能取代现实社会。 比较有两大特点: 二是“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关系。 “网络 第一, “虚拟实践 即现实社会中事物属性的 , 社会”拥有的是“虚拟空间”,即利用计算机技术 模仿,和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实践活动的模拟。也就 以及多种传感技术生成的一种模拟环境。而现实社 是说,“虚拟实践”是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依托,.. 会则是真实空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 生成一种在“网络社会”里模拟 现实社会”的环 一“虚拟空间”是人塑造出来的环境,是人的主观能 境,以满足上网人的精神上的需要。比如, 网上 一 0◆0动性的产物,是自为的,具有“应然”性:真实空 扫墓”、 网上纪念堂”,人们在这里可以为逝去 间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 的亲友建立灵堂,将其生平和自己写的悼文存放在 存在,是自在的,具有 本然”性。其二, 虚拟 网页上,点上蜡烛,献上花圈,在优伤缠绵的歌声 空间”的特征是二维的、平面的、形象化的,人们 中尽情地释放心中的哀思。叉如“网虫”在网上建 无论运用何等精湛的技术,模拟现实都只能在二维 立“家庭”,模拟家庭生活等。 虚拟实践”突出 哲学  、薯、 ≯蔓  0  : 系≯ 一—尊:五、 :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0~“ jllllll0 ,叠 。。 。 毒毫 攀≮ 蔓 I|。≮ ≮ 蓦 ; 强 人的精神性、意识性。 络环境构成巨大威胁。(3)骇客行为,即破坏性最 第二,“虚拟实践”的空间具有无限性,即上 强、最黑的黑客,他们在网络空间乱砍滥伐地 网人在“网络社会”中拥有无限的空间,而客观实 “劈”,在著名网站乱涂乱画地 黑”,有时故意 践的人们只能拥有有限的空间。上网人可以在“网 进行数字破坏。(4)网络犯罪,主要包括网络盗 络社会”中追溯过去(如模拟太阳系的生成、从猿 窃、网络诈骗、网络教唆等,严重破坏网络环境。 到人的演化),展望将来(如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 (5)“网络私人空间”危机,即网络并不是“无人 模拟等),而这些都是客观实践无法做到的。譬 之境 ,人们在网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网上留下 如, 网上纪念堂”,人们就是让逝者的虚空精神 一串串数字脚印,很容易被跟踪,网络使人们获得 融合在时空无限的虚拟世界中,让每一位平凡人在 个人隐私变得更为容易,因此互联网成了隐私泄 数字中延续他的精神。“虚拟实践”可以实现个人 露、隐私侵犯最合适的温床,安全感正在丧失,等 在较短时间内的角色实践,也可以实现不同角度实 等。 践的转换,或者把自己虚拟成不同的角色,通过 以上负面作用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网 虚拟实践 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照 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网络技术不完善有关; 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进而把握自己 也与网络文明建设的滞后有关;还与人们在网络化 在现实社会客观实践中应该具有的角色定位,以便 进程中,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 胜任该角色。但是在“虚拟实践”中生成的角色定 式的兼容、调适和转换等哲学伦理有关。其实质是 位,能否符合客观实际则要通过客观实践的检验, 客观实践与“虚拟实践”矛盾的激化。该矛盾的冲 也只有通过客观实践才能不断纠正、完善该角色定 突涉及到方方面面.解决该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 位。如果热衷于或投身于 虚拟实践”,完全置身 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且 于“网络社会”中,就会发生反常现象。据国内一 关键是要以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哲学 家权威调查机构调查发现.长期沉迷于“网络社 思想为依据,一手抓网络技术进步,提高网络运行 会 的“网虫”,大部分都存在且光呆滞,视力下 安全水平,一手抓网络文明建设。 降,皮肤暗黄,不修边幅;实际语言表达能力退 在抓网络技术进步,提高网络安全性上,要在 化;有的长期使用信用卡进行网上购物,造成新发 不断提高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的识别和消除水平上 行的钞票都不认识;长期使用电脑,造成不会写字 下功夫,从技术上保证毒不从“13”人,规范安全 等现象。这说明不能正确处理“虚拟实践”与客观 关网、信息加密等手段,设定对存取信息或进入系 实践的关系,就会造成客观实践能力的退化,以及 统的控制和权限,加密确认使用者的身份;在推出 严重的个人社会化实际能力的削弱。 新的软件之前进行全面的程序测试,杜绝软件漏 三、“网络社会”文明建设的准贝 洞,不给黑客留下空子;在信息传送和处理过程 当今“网络社会 正处在完善和飞速发展的过 中,设置对整个信息交换、输送和处理的逻辑保护 程中,它为人的行为、思维乃至现实社会结构注入 措施等。 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对现实社会的推动作用将 在抓网络文明建设上,首先,要从教育人手, 是不可估量的。但“网络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 要把网络文明教育写进各层次教育的德育教科书 了影响其健康发展的负面作用,如: (1)网络信息 中,提倡网络文明教育从小学抓起,毫不松懈。其 污染,即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虚 次,培养以研究网络文明为业的队伍,直到他们成 假信息等,对人们的生活、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 为网络文化学家、网络心理学家、网络伦理学家。 胁.大量的虚假信息占用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太大 第三,网络文明建设要 法规建设为基础。要把保 降低了网络运行效率。(2)网络病毒,即计算机病 护知识产权的范匿扩大副网络和数字领域,将网络 毒与网络联姻, 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对网 运行中的网址、网页、软件、数据库等纳入著作权 ACADEMIC RESEARcH 2002年第2期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范围,明确企业、公司的著作权的人格权和财产权 他人的相互包容中得来。“网络社会”是价值观的 的所有范围,任何人未经授权擅自进人公司网络系 多元化与网络一体化的统一,在包容准则下,各种 统,非挂修改程序或系统的时候,可以以其违反著 价值观才能得以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吸取有 作权法之人格为由,提出起诉;完善营业秘密法, 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包容准则以充分体现“网络 给予企业、机构和个人的资料数据方面的法律保 社会”的多样化为己任 其五,可持续发展准则, 护;完善刑事诉讼,将网络上的侵权行为列入刑事 即网络在吸纳大量信息的同时,又不造成信息污 犯罪范畴。 染,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又保证健康持续发 网络文明建设不仅要完善有关法规而且要有自 展。网络不仅是我们的网络,也是我们后代的网 己的目标体系,即建立起适合“网络社会”的行为 络,不能在享受网络便利时,损坏网络环境,我们 准则。这就是:其一,无害准则 即要求任何网络 必须为后代留下洁净美丽的网络空间。面对目前 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做到无公害。人们在利用 “网络社会 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种“网络是泡 计算机或网络技术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要考虑 沫”的情绪开始在人们心中滋长,人们担心自己对 蓟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别人,是否污染了同络 网络倾注的热情和给予的理想在一夜之间化为泡 环境。这是网络文明的“底线”标准。其二,家园 沫,这并非空穴来风,反映了人们对网络发展的现 准则,即当你在网上痛快淋漓地冲浪时,应关乎他 状和未来的态度,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网络能否持续 人的存在,他人的感受,关乎“网络社会 的利 发展、如何才能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 益。网络是人类的、世界的网络,但又只是“地球 村”,你的一言~行都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要像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看待自己的家园~样,看待“网络社会”。其三, 1972年.第320页。 尊重准则,即要隶网络主体之间应彼此尊重,不能 把对方看成是纯粹的“数字化”的符号,是可以被 参考文献: 随意操纵的计算机的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 孙伟平等:《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哲 学研究'1998年第8期。 意复制和粘贴的。这里的网络主体是人(个人、组 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社台化的影响'.《自 织、群体),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 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8期。 络社会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许多场合不得不提供自 杜楚根等:《虚拟现宴:新的实聩领域),(自然辩 己的私人信息,如家庭情况、个人喜好、医疗状 证摇研究'姗年第l1期 况、履历等。这就意味着尊重信息就是尊重他人, 剂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 ‘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网络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 章铸等: (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宴践的追问) ‘科 其四,包容准则,即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网络社 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期。 会”,要解决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的共存,只能从 责任编辑:何蔚荣 哲学 一 ≮ 00 。0 : 囊 √ 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