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数学考情分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一、考情分析

填空题是高考数学的三种基本题型之一,高考题的命制对于填空题来说,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几乎可以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每个章节,填空题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完形填空题、多选填空题、条件与结论开放的填空题. 这说明了填空题是数学高考命题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将各类新定义题、开放题、探索题等来命制题目,出题灵活,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近年高考对填空题的题量及分值有增无减的趋势。预测2009年创新型的填空题将会出现情境创新题,因此,我们在备考时,既要把关注这一新动向,又要做好应试的技能准备。填空题是高考题中客观性题型之一,具有小巧灵活,结构简单,概念性强,运算不大,不需要写出求解过程而只需直接写出结论等特点。虽然量少(目前只有 题),但考生的得分率较低,不很理想。究其原因,考生还不能达到《考试说明》中对解答填空题提出的基本要求:“正确、合理、迅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合理、迅速”地解答填空题,为做后面的题赢得宝贵的时间呢?要做到:快——运算要快,力戒小题大作;稳——变形要稳,不可操之过急;全——答案要全,力避残缺不齐;活——解题要活,不

要生搬硬套;细——审题要细,不能粗心大意 二、高考数学填空题的特点w.w.w.k.s.5.u.c.o.m

1.与选择题相比填空题缺少选择项的信息,更像一道解答题,故解答题的求解思路可以原封不动地移

植到填空题上,如解答填空题的直接运算推理法.

2.与解答题相比,填空题又不用说明理由,又无需书写过程,在这一方面,填空题更接近于选择题,因

而解选择题的有关策略、方法有时也适合于填空题.

3.由于填空题常用来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大多是一些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背景的题目,故可以通过观察、分析、转化、变为已知的题目或非常熟悉的基本题型,这是填空题区别于某些高档综合题的重

要所在.

4. 填空题无需解答过程,因而解答过程的每一步必须百分之百地准确,一步失误,全题零分,从考

试的角度看,填空题相比选择题和解答题更容易失分.

三、解答策略

同选择题一样,填空题也属于“小灵通”题,其解题“不讲道理”,所以解答填空题的基本原则是“不择手段”、“小题不能大做”,小题需小做、繁题会简做、难题要巧做,解答大部分填空题的基本方法是“直接运算推理法”,部分填空题也可用等价转化法、特例求解法(特殊值法、特殊函数法、特殊角法、特殊数列法、特殊位置法、特殊模型法等)、数形互助法、合理构造法、以题攻题法、规律发现法、逐一判断法、验证法。解题应突出转化的思想(转化为图象、转化为特殊图形、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等),力争小题小做或小题

巧做。 1.直接运算推理法

对所给问题比较简单或比较熟悉时,可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定义,性质,定理,公式等,进行推理演算而得到

正确答案.

【例1】(2008年,辽宁卷)设 则函数 的最小值为 . 【分析及解】由二倍角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得:

= ,

∵ ∴ ,利用均值定理, ,当且仅当

时取“=”,∴ ,所以应填 .

【评述】运用直接法,必须根据题设条件联想相应的知识进行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简变形的方向,即将式子化为只含一个变量,利用齐次式化为正切进行统一变量,然后根据特点运用均值定理进行

求解。 2.等价转化法

对所给的问题较为复杂或较为陌生时,可通过等价转化为另一种容易理解的语言,或通过适当的变

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形式,再求解

【例2】(2006年,全国I卷)过点(1, )的直线l将圆 分成两段弧,当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时,

直线l的斜率k= 。

【分析及解】由已知点 在圆 的内部,圆心为 ,要使得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最小,等价于过点 的弦最短,

显然只能是直线 ,由斜率关系,得 ,所以应填 .

【评述】本题初看很难,运用等价转化,即过点 的弦最短,可迅速解决问题.

3.特例求解法

当填空题的结论唯一或其值为定值时,我们只须把题中的参变量用特殊值(或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图形特殊位置、特殊点、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代替之,即可得到结论。一般用于所给的问

题比较抽象,或具有一般性时,可通过具体化和特殊化而获得解决。

【例3】(2007年,江西卷)已知数列{an}对于任意p,q ∈N*,有ap+aq=ap+q,若a1= ,则a3

6= .

【分析及解】取特殊数列 ,又a1= ,得 ,即 ,∴ ,故应填 【评述】运用常规方法费时费力,取特殊值数列即可轻松解决。

4.数形互助法

借助图形的直观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图像法。文氏图、三角函数线、函数的图像及方程的曲线等,都是常用的图形。数形互助法是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指导的一个解题方法.由于填空题不必写出论证过程,因而画出辅助图像、方程的曲线或借助表格等进行分析并解答。

【例4】(2008年,湖北卷)方程 的实数解的个数为 .

【分析及解】∵ ,∴ ,

O x y

3 1

令 和 ,其两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得方程 的实数解的个数为2.

【评述】求方程解的个数,可以画出方程两边的函数的图象,

通过观察图象的交点的个数来研究方程解的个数.

5.合理构造法

是指根据题意合理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复数及图形和有关命题,使问题转化,特别适合解决开

放性的填空题。

S A B C

【例5】(2008年,福建卷)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 ,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

是 .

【分析及解】如图所示,以侧棱为棱长补成正方体,

则正方体的对角线 恰为外接球的直径 ,

所以 ( 为正方体棱长).即 ,

所以

【评述】对于共点三条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可以此三条棱为边补成正方体,从而使线面关系纳入

正方体中解决。

6.以题攻题法

由于填空题不需要过程,故可挖掘课本例题、习题潜在的功能及常用结论,可以达到以题攻题,直

接得出结果。

【例6】(2006年,广东卷)若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

【分析及解】由正方体的对角线 恰为球的直径 , ,所以 ,

则球的表面积为

【评述】本题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直四棱柱的外接球直径 恰为其对角线 的长(即 )直接解答,

简洁明快。 7.规律发现法

对所给问题有的比较熟悉,但直接求解又比较费时,费力;而有的问题比较新颖,如情境创新题中定义新概念、定义新图形、定义新数表等问题可通过观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规律,发现关系进而再求解。

【例7】(2008年,江苏卷)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200808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n行( )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 .

【分析及解】该数阵的第1行有1个数,第二行有2个数,。。。第 行有 个数,故第 行的最后一

个数为 ,故第 行的第3个数为

【点评】数表是对数列的一种拆分,不同的分拆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数表,本题中的数阵是 对正整数的一种重排,只要找出其规律便不难求得答案。近年来“数表问题”频频出现在高 考试卷上,它与组合数知识、数列知识强强联手,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乐章”,而杨辉三角

的规律很多,内容丰富,设问较多且题型灵活,解法巧妙。希望读者试着总结。

【例8】(2002年,全国卷)已知函数

那么 .

【分析及解】因为 , ,于是所求 ,应填

【评述】容易发现 ,这就是我们找出的有用的规律。而不是把每个值都代入函数解析式算一算,然

后在加一加而得.

8.开放题的解法

填空题中的开放题有结论开放(含组合型多选题)、条件开放、综合开放,答案往往不唯一,解题

时注意数学思想的应用.

【例9】(2008年,全国II卷)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

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① ; 充要条件② . (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两个充要条件)

【分析及解】本题给出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类比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这类结论开放性题目,往往结论是不唯一的,如: 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平行;一组相对侧面平

行且全等;对角线交于一点;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等等均是其充要条件。

【点评】本题是归纳类比型问题 ,这种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个数学情景或一个数学命题,要求解题者用发散思维去联想、类比、推广、转化,在解题中发现属性、发现关系、发现相似性,从而找出类似的命

题,推广的命题、深入的命题或根据一些特殊的数据,特殊的情况去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四.教学建议

数学填空题的特点是只注重结果,不考虑过程,虽然省去过程给解题带来了速度,但是一旦结果有误就“全军覆没”,结果有误通常都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要仔细

这是解答好填空题的前提,要从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数据、符号到理解题意、分析隐含条

件,寻求简洁的解题方法,以及推理运算做到准确无误。

2.明确要求,看清题意

要作答的要求要看清楚,如:“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精确到”、“用数字作答”、

“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结果保留 ”等等,由于填

空题没有解答过程,没有步骤分,一笔失误,则徒劳无功,前功尽弃。

3.书写要规范

是指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计算填空题,结果往往要化为最简形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要写出函数值,近似计算要达到精确度要求,如: 不能写成 或 等;②所填结果要完整,如:条件型填空题,不能漏

填,有条件限制的求反函数,不能缺少定义域;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单调区间等,不能缺少 ,如集合

不能写为

③要符合现行数学习惯书写格式,如分数书写常用分数线,而不用斜线形式;求不等式的解集、求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结果写成集合或区间形式。

4.要重视对所求结果的检验

针对填空题错误的个有效的招术,就是检验,根据题型的不同,检验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特殊值检

验、逆代检验、图形检验等。

五、习题精选

1.(2006年,全国I卷)设函数 若 是奇函数,则 = .

2.(2006年,重庆卷)在数列 中, 若 (n≥1), 则该数列的通项 _______.

3.(2006年,全国I卷)已知函数 若 为奇函数,则a= .

4.(2005年,湖北卷)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Sn+1,Sn,Sn+2成等差数列,

则q的值为 .

5.(2007年,天津卷)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 是2,前 项的和为 ,则 . 6.(2008年,上海卷)设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若当 时 则满足 的 的取值范围是

7.(2008年,江西卷)不等式 的解集为 .

8. (2006年,四川卷)在三棱锥O—ABC中,三条棱OA、OB、OC两两互相垂直,且 OA=OB=OC,M是AB边的中点,则OM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是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9. (2006年,北京卷)已知函数 的反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那么a的值等于 . 10.(2007年,湖南卷,理15)将杨辉三角中的奇数换成1,偶数换成0,得到如图1所示的0—1三角数表,从上往下数,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3行,…,

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 行;第61行中1的个数是 .

11.(2007年,福建卷)中学数学中存在许多关系,比如“相等关系”、“平行关系”等等.如果集合

中元素之间的一个关系“~ ”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自反性:对于任意 ,都有 ; (2)对称性:对于 ,若 ,则有 ; (3)传递性:对于 ,若 , ,则有 .

则称“~ ”是集合 的一个等价关系.例如:“数的相等”是等价关系,而“直线的平行”不是等价关系(自

反性不成立).请你再列出三个等价关系:______.

参考答案及提示 1.由导数定义及法则, = ,又 是奇函数,则有 ,即 ,又 ,故 ,所以应填 .

2.由已知可等价转化为 ,即 是首项为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为

3.取 ,由于函数 在 上为奇函数,则 ,即 ,解之得

4.本题的隐含条件是运算过程与首项 的取值无关,即任意 都行,∴取特值 , ,则转化为 , ,

成等差数列。即 ,即有 ,整理为: ,解之得: (舍去)或 ,故应填

5.一般的解法是 ,

,

这样解,有一定的运算量,实际上,如果概念清楚,算理清楚,就可以简化运算,因为是填空题,题意表明极

限是存在且唯一的,由此可设特殊值,进行简算,

即设 则 , 故应填 6.根据题意画出函数 的草图, 由图可知 的 的取值范围是

7.原不等式即 ,从而 , 即 ,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由图可知不等式的解集为

M O A C B

8.如图所示,将此三棱锥补成正方体,连结 ,则OM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就是 ,在 中,有

, 即

9.依题意 ,由互为反函数的结论,则有

即 ,解之得

10.由0—1三角数表可知:从上向下数,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3、7, 行,由此猜测第 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 行,验证成立,由上可知第 行的数全为1,依据0—1三角数表和杨辉三角的性质,

可得第61、62、63行数表如下: 第61行:1 1 0 0 1 1 0 0 。。。。。1 1 第62行:1 0 1 0 1 0 1 0 。。。。。1 0 1 第63行:1 1 1 1 1 1 1 1 。。。。。1 1 1

可知61行有62个数,数字为1的有30+2=32个,故应填 ,32

11.题设定义了数学中“等价关系”的这一新概念,对于中学生比较陌生,有着高等数学背景,但是中学数学中又接触了相等、相似等“等价关系”的概念,要求考生联想平时以学过的各种数学关系,通过比较,验证是否满足题中的三个条件作出答案,本题是结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如“图形的全等”、“图形的

相似”、“非零向量的共线”、“命题的充要条件”等等均是“等价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