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25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mèi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②《相约上海》以欢快的歌舞,缓缓的深情,营造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③《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篷勃的活力;④《世界共襄》充满浓yù 的异国情调,传递了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福。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联 mèi 浓 yù
2、文段中有个句子成语表达错误,这个成语是 ,应改为 (2分) 3、文段中第 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应该为 (1分)
4、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是 和 应分别改为为 和 (2分) (二)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6分)
5、在古代诗歌中,“愁”是一个永恒吟唱的主题,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诗人、词人在不同的处境,用不同的诗行宣泄自己的愁情。 , , 。这是温庭筠《望江南》中一个少妇盼心爱的人儿未归的“愁”; , 。这是范仲淹《渔家傲》中抒发自己壮志未酬,辗转难睡的“愁”; , , 。这是词人李清照以花喻己,诠释思念的销魂之“愁”; , 。这是杜甫《登楼》,触花心伤,忧国难之“愁”。 , 。这是白居易在《望月有感》尾联表达的思亲之“愁”。 (三)读名著请按要求表述。(4分)
请任选两部课外名著,根据名著名称、作者、作者国度或年代、名著人物及内容,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6、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童年》中叙说阿廖沙童年的种种苦难坎坷;我来到 ,仿佛听到 ;我来到明代,仿佛听到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叙说孙悟空大闹天空的英勇无畏;我来到 ,仿佛听到 。 (四)综合性学习(8分)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火热美丽,激发他们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班上准备举行一次“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活动。
7、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1分) 8、你们班是这样开展活动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其它内容:(2分) 步骤一:组织“青春的生理及心理”知识讲座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举办“青春颂歌” 诗歌朗诵会。
1
9、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感受,请写出一句青春赠言,送给你的朋友。(1分)
。 10、如果让你收集有关名人是如何度过青春的,你将采用哪些方法收集资料?(列举两种)(2分)
第一种: 第二种: 11、收集的信息,你准备用哪些方式展示?(2分)
答: 一、 阅读·鉴赏(35分) (一)阅读诗歌《新月》(何其),完成习题。(5分)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2.诗中写到故乡说她是“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鱼我所欲也》)
(乙文)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①致邑焉,曰:“请以此②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③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节选《说苑·卷四·立节》)
注释:①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②修衣:做一些衣服,修,整治。③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即“不骄我”,不会傲视我。骄,傲视。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3分) (1)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 (2) 曾子衣弊衣以耕。衣:
2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17、甲文作者通过 (论证方法)阐述的观点是 ;乙文则 (表达方式)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这种 的高贵品质。(2分) 18、请你根据甲乙两文思想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2分)
(三)阅读《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完成一下问题。(8分)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利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实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爆炸中心近百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进行了测试,认为这种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话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19、下面说法与文本说明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一种压力和张力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C、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和地震应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D、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的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者减弱地震的强度。
20、文本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2分)
答:
3
21、从全文看,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4分)
答: (四)阅读《替嫂》(刘心武),完成下题。(11分)
⑴冯奶奶过春节有三怕:怕常年保姆回乡团聚找不到顶替;怕电话;怕花炮。
⑵常年保姆香香,十年前来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现在却已经是有三岁儿子的小媳妇了,以往香香或者春节就跟冯奶奶一起过,或者回乡也不过十来天,这回因为老家事多,告了一个月的假,冯奶奶虽然答应了她,心里却发慌,提前就给各个家政服务公司打电话,都告诉她没有现成的,让她留下电话等待消息。
⑶冯奶奶怕电话,是因为有烦有盼,而总是越烦越来、越盼越无。接近年关,就有来电话拜早年的,人家当然是好意,冯奶奶却最烦以“听出来我是谁了吗”起始的电话,那边一出此语,她应一声“听不出来”立刻挂断。盼的是远在海外的儿子来电,却总是满以为那个时间铃声响,是儿子算准时差打了过来,拿起话筒却还是些不咸不淡的多余来电。香香就要走了,她盼家政服务公司来电话,却总无音信。烦!
⑷到头来,还是香香给她找了个顶替,冯奶奶问姓什么,笑答是跟《沙家浜》里那“态度不阴又不阳”的参谋长同姓,冯奶奶就拐杖杵地板:“那我怎么叫?叫刁嫂吗?哼,我就叫她替嫂吧!”
⑸替嫂来了,四十多了,胖胖的,眯缝眼。冯奶奶上下打量她一番,问:“你怎么不回老家过年呢?”其实香香走前跟冯奶奶说过了,替嫂丈夫在建筑工地干活,是个钢筋工,替嫂是建筑队厨房的帮厨,原来也是要回乡的,偏他丈夫前些时伤了脚,他们两口子就跟一个留守的工友做伴,丈夫养伤,她正好来顶替香香挣份外快。①替嫂汇报完,拿出身份证,冯奶奶摆手:“你那个姓,不看也罢。”替嫂就爽朗大笑。
⑹因为替嫂丈夫脚伤,还需要她照顾,冯奶奶就让她每天午后来,打扫完屋子,或洗完衣服,做晚饭,陪冯奶奶吃完,归置完,再把第二天早、午饭给冯奶奶事先准备好,就回去。几天过去,冯奶奶表扬一句:“替嫂还行。”替嫂笑说:“你家就您一口,事情好做啊。”冯奶奶恼怒:“什么?一口?还有杠杠呀!”杠杠是冯奶奶的宠物,黑白相间的花狸猫,白天陪冯奶奶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在被窝里给冯奶奶暖脚,香香跟替嫂交代过,给杠杠加猫粮添水、换猫砂,要跟照顾冯奶奶一样周到,替嫂其实做得都到位,只是还不习惯把
⑺三十那天,替嫂送来冯奶奶头天让买的东西,打扫完卫生,冯奶奶就让她回工棚去跟丈夫团聚,说自己能煮饺子吃。替嫂说您那速冻饺子有什么好味道!我来给你包鲜的!我陪你吃完,再回去跟我那背时的家伙聚去!冯奶奶说大过年的,你怎么能那样说你丈夫,替嫂就仰脖大笑,笑完说我每天呲儿他,他那腿伤好得才快呢!
⑻替嫂捏的饺子确实可口。窗外花炮声渐多。冯奶奶让替嫂关紧窗户拉满窗帘。替嫂嘴里说好听好看着哩,手脚却麻利地执行冯奶奶命令。电话铃响,杠杠先跳过去,冯奶奶就坐过去接,这回果然是儿子,“背时的”,冯奶奶不由得在心里一声爱骂,她挥手让替嫂回避,替嫂去厨房了,她就跟儿子在电话里抬上了杠。
4
⑼香香熟悉冯奶奶的性格,她对一个人的爱,往往会体现在找个话茬抬杠上,宠物猫取名杠杠,真正的原因也是出于爱。她有时候觉得香香尽责可爱,就会忽然跟香香抬杠,香香呢,也就故意跟她杠上一阵。
⑽②替嫂看冯奶奶握住电话说个没完,腿上没盖毯子,就过去把毯子给她盖上。冯奶奶瞪了替嫂几眼,替嫂就摆摆头,指指自己两边耳朵,原来她懂得主人电话不能偷听,事先在两边耳朵眼里塞了两瓣大蒜。
⑾③十五那天晚上,吃完汤圆,替嫂说爆竹声是讨厌,可是烟花实在好看啊,就扶冯奶奶到阳台,先往冯奶奶两边耳朵塞蒜瓣,再拉开窗帘,给冯奶奶指点各处升起绽放的烟花。冯奶奶其实听不见替嫂的形容,却偏高声抬杠:“哪里像菊花!真是少见识,那样的花形叫龙爪兰!„„”
⑿香香回来了,春节成为记忆,问起替嫂,冯奶奶说:“快别提,笑着跟我杠,哼,就她,能杠得过我吗?”香香就知道,她必须更加尽心,否则,将来谁顶替谁,可就说不准了。
22、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开头提到了冯奶奶的“三怕”,这在全文中起何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好的文章,往往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从文章最后一段冯奶奶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潜在信息?(2分)你得出信息的文本依据是什么?(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冯奶奶将宠物花狸猫视为亲人,反映出老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 26、文章划线部分是三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2分)
你选的是第________处。赏析: 二、 构思·写作(60分)
27、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他写的《幸福了吗》这本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年过去,又一个新的年来了, 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别忘了慢下来问自己一句:‘我,幸福了吗?’ 然后赶路, 然后笑着回答:‘是的’”。其实幸福很简单,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都叫幸福。在我们过去的岁月里,我们都幸福过。
请你以“我幸福过”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