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心语]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
精选word版文档 下载可直接编辑
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
二、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三、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四、初步感知:
精选word版文档 下载可直接编辑
※※※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精选word版文档 下载可直接编辑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五、研习课文
问: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1节)
※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精选word版文档 下载可直接编辑
※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3节)
———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