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路连体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
【摘 要】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传统的公路已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已成为目前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身为公路施工人员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高效、快速的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公路连体隧道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需求增强隧道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谏言献策。
【关键词】交通运输;连体隧道;施工技术;城市化
1前言
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公路的施工技术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新的建筑理念也越来越受到施工人员的重视。比如在对公路双体设计穿越山体的施工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连体隧道的方案,此举能有效的减少施工费用,降低施工工期,但是由于施工过程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建成的隧道很容易产生裂缝和坍塌的现象,以至于影响整个交通运输路线的正常运行。所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连体隧道施工技术的要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连体隧道施工技术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连体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是采用“中导洞先行,两侧洞平行开挖”的施工方式开通隧道,其工程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连体隧道自身的特点
连体隧道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它将山体两侧的公路连接在一起,以提高路面的平整性,对于横穿越山体并隧道埋深较浅的工程均可以采用此项施工技术, 其自身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能充分的缩短公路的施工周期、有效的减少公路的占地面积以及节约投资成本等几个方面。但是,由于在对隧道进行施工时需要穿过整个山体,使得洞体偏压力增大,从而对整个隧道的安全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开挖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和危险系数高等原因,使得对隧道进行施工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对此,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并掌握其中施工原理,才能更有效的保障隧道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建设。
2.2 隧道围岩分类
地下水是影响围岩性能等主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隧道的使用期限,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对连体隧道进行施工时,都要对围岩实施详细的分类,并测定施工场地的地下水的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地下水对围岩产生的损害,所以,对围岩进行详细的分类,能有效的为隧道的质量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身为建筑施工人员的我们理应对此采取足够的重视。
2.3 力学模型
连体隧道施工主要理论是:软弱围岩条件下的支护紧随掘进面,还采用平面假定来对支护进行计算,然而,如果没有考虑石柱的支撑效果,则很有可能导致支护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对隧道进行施工时,掘进面自身存在一定的空间效应,所以,其附近的岩石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施工过程中所释放的应力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此项技术的研究依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3 公路连体隧道施工技术的要点
3.1 中导洞的施工要点
对中导洞进行施工时,开挖高度需要高于50m,并需要对其建立完善的支护系统,以保障后期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正洞进行掘进时还需要与中隔墙衬砌保持50m以上的距离,防止洞顶因受力不均等原因而产生的坍塌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对隧道进行施工时,我们还有很据施工环境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 正洞爆破施工的施工要点
在对正洞进行爆破施工时我们需要做到确保已浇筑的中隔墙的安全,即在对正洞进行爆破施工之前需要在中隔墙的下部放置浮渣,上部则采用草袋等将其覆盖。另外,在选择爆破点时,应充分考虑爆炸对中隔墙所产生的冲击程度,并适当的改变爆破点或减少炸药的装入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中隔墙的安全。
3.3 正洞施工安全措施
对隧道的正洞进行施工时,需要掌握隧道的拱脚以及洞顶的位移情况,并依据隧道工程的具体情况,保障正洞施工的绝对安全,从而增强整个隧道的后期运行情况。
3.4 中隔墙浇筑的施工要点
对隧道中隔墙进行浇筑施工时,无论是采用模筑混凝土还是注浆、喷射的方式,都需要我们做到将顶部的混凝土与岩壁紧密的粘连在一起。
4 中隔墙施工技术
中隔墙施工是连体隧道施工的主要施工环节,保证其施工质量的绝对安全是促进整个隧道工程顺利进行和后期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 中隔墙防排水施工
对中隔墙进行施工作业时, 我们应该在对中隔墙进行混凝土铺设正确的排水管道,并保障管道的畅通。 防排水管道的安置方法主要分为内埋和外置两种,其中内置方式是指将排水管埋入中隔墙的中间位置,并在墙体下部设置管道出口,从而达到将墙体内的积水引出墙体外的目的,但是此类方法施工步骤繁杂,且当管道出现堵塞时,很难对其进行维修,以至逐渐被施工人员所忽略;外置方式则是指将排水管管道安置在中隔墙墙壁上,根据正洞衬砌的结构布置排水管道的位置。此法不仅能有效的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同时还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管道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4.2 中隔墙混凝土浇筑技术
对中隔墙混凝土进行浇筑时,最好采用墙基础混凝土浇筑与墙体混凝土浇筑分别进行的施工方案, 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同时还能对中导洞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增强对整个隧道进行施工的效率。此外,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将墙基础混凝土浇筑时间适当提前,墙身混凝土浇筑稍微延迟,这样能将两者之间的接茬钢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增强施工环节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在施工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到对墙体的钢筋、尺寸进行精确的预计,并将标好的施工材料安放在预定的位置,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环节操作的正确性。
4.3 中隔墙施工应与中导洞预留空隙
在对中隔墙进行施工时,一般要在墙体和和洞顶之间预留一定的缝隙,通过对大量隧道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得出,两者间的空隙控制在30~60cm之间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通常留置空隙保持在40cm前后能有效的保障墙板的安装和方便我们后期对墙体和洞顶进行护理。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顶部的岩壁进行系统的清理,减少浮土和残留的混凝土对洞体质量所造成的影响。
4.4 中隔墙顶部注浆
在洞身衬砌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中隔墙顶部实施水泥浆压注施工,并保障混凝土与洞体顶部的岩壁能够紧密的粘连在一起。在采用压注水泥浆进行施工时,需要做到在中隔墙每2m处设置注浆孔,注浆孔深度一般设置在80~100cm以内,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以内。此外,在进行水泥浆压注之前还需要堵塞其对外通道,以保障珠江过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5 对施工裂缝的处理措施
为了减少施工缝损伤程度, 在对其进行施工时需要利用其他物体将其覆盖,并采用钢筋插盘、遇水膨胀止水条等施工材料防止网裂程度的进一步蔓延,对衬砌施工缝进行补救时需要先对其进行清洗,在将事先准备好的混凝土浇筑到裂缝中,保证补救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不断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完善自身的施工技能,才能为我国的交通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贺长俊,蒋中庸,刘昌用,邹彪.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J].市政技术,2009(03).
[2]温利强.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9(13).
[3]丁文其,王晓形,朱合华.连拱隧道设计荷载的确定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7(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