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瓦斯隧道斜井隧道反坡排水方案(jz)

来源:一二三四网
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

站前工程CGZQSG-12标段

坡斜井反坡排水专项方

中铁十九局成贵铁路项目经理部

二0一五年一月

案 高

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

站前工程CGZQSG-12标段

高坡斜井反坡排水专项方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成贵铁路项目经理部

二0一五年一月

目录

目录 ....................................................................................................................................................................... 3 一、编制说明 ....................................................................................................................................................... 1 1.1编制依据 .................................................................................................................................................... 1 1.2编制原则 .................................................................................................................................................... 1 二、工程概况 ....................................................................................................................................................... 2 三、反坡段排水方案 ........................................................................................................................................... 2 3.1涌水量的确定 ............................................................................................................................................ 3 3.2泵站组成形式选择 .................................................................................................................................... 3 3.3管路选择 .................................................................................................................................................... 4 3.4水泵选择 .................................................................................................................................................... 4 3.5水仓及中心泵站修建 ................................................................................................................................ 5 3.6排水方法 .................................................................................................................................................... 6 3.7电力配置 .................................................................................................................................................... 8 四、人员及设备配置 ........................................................................................................................................... 8 4.1人员配置情况 ............................................................................................................................................ 8 4.2设备配置情况 ............................................................................................................................................ 8 五、排水管理和实施 ........................................................................................................................................... 9 六、操作和检修 ................................................................................................................................................. 10 七、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 10 七、环水保护措施 ............................................................................................................................................. 11 八、应急预案 ..................................................................................................................................................... 11 8.1突(涌)水预防控制措施 ...................................................................................................................... 11 8.2紧急排水抢险措施 .................................................................................................................................. 13 8.3突(涌)水应急抢险措施 ...................................................................................................................... 14

一、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施工图《高坡隧道设计图》; 2、已批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331-2009);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5、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6、我公司现有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素质、抽水设备能力及涌水量等。 1.2编制原则

1、在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为了控制隧道涌水、突泥,可采用超前预注浆减小涌水量和水压,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环境条件许可时,对于地层中的孔隙水或节理、裂隙水,可采用地表或洞内降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层的稳定性;当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或无降排水条件,在隧道施工中遇到高压涌水危及施工安全时,宜先采用排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的压力,然后用注浆法进行封堵。封堵涌水注浆应先在周围注浆,特别是向水源方向注浆,切断水源,然后顶水注浆,将涌水堵住。

2、隧道涌水的处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应采取先堵后排的措施,预计有大量涌水或涌水量虽不大,但开挖后可能引起大规模塌方时,应在开挖前进行帷幕注浆。

3、反坡段施工排水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尊重现场实际情况,超前规划、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现场施工方案,与实际不符时及时给予优化,随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实现施工动态管理。

4、隧道施工防排水工作应按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水原则。

第 1 页

5、结合高坡隧道斜井的施工特点,本方案重点在反坡段排水上面。 二、工程概况

本隧位于镇雄~毕节区间,为时速250km的双向隧道。线路为25‰及7.3‰的单面上坡,全隧除洞身分布一处半径9000m的右偏曲线及出口段位于半径10000m的左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隧道进口里程D3K388+601、出口里程D3K346+540全长7939m,我标段负责施工里程为D3K343+169~D3K346+540计3371m,内轨顶面高程为1471.362~1647.914m。

为加快施工进度,解决施工期间通风、弃砟等问题,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于D3K345+306.64处左侧线路中线方向设置主斜井一座。斜井主井中线与左线线路中线平行,顺接中部平导,斜井主井平长344m,与平导交叉里程为PDK345+344,ZXJK0+000处坑底面高程为1634.598m,ZXJK0+030处坑底标高为1634.688m,线路纵坡为3‰,洞口里程为ZXJK0+344洞口坑底标高为1664.58m,线路纵坡为95.2‰;在D3K345+266.64处左线线路中线前进方向右侧65m设置斜井副井一座,副斜井中线与平导中线相交于PDK345+160处,长度408m,副斜井坑底高程为1633.598m,FXJK0+030处坑底高程为1633.668m,纵坡为3‰;洞口里程为FXJK0+408,洞口底标高为1668.718m,洞口地面里程为1678.54m,坡度为92,7‰。

主副斜井工区施工最大涌水量为5775㎥/d。洞内D3K343+160~D3K345+235段最大涌水量为8902㎥/d。 三、反坡段排水方案

反坡排水:洞内反坡排水根据距离、坡度、水量和设备情况布置管理、水仓和泵站,分段接力排出洞外。主副斜井施工正洞里程范围为D3K343+169~D3K345+235段,施工平导里程范围为

PD3K343+113~PD3K345+000段,为反坡施工,洞内水经洞内水仓接力至主斜

第 2 页

井井底集水坑,最后抽排到主斜井洞外。并考虑施工和清淤方便,正洞内利用线路两侧的综合洞室作为水仓。工作水泵按满足计算的泵站排水能力(抽水能力大于最大涌水量的20%)和设计扬程配备,能应急处理突发的涌水,并应设有备用的水泵和排水管,且具用水泵的配备能力不应小于工作水泵的能力。排水管采用承压铸铁管。

突然涌水:洞内在施工断层破碎带或穿过隔水层时,有突然涌水的可能。施工中,施工中一方面通过地质超前预报探明前方水文地质情况,提前疏排或注浆止水:另一方面,要做好应急准备,编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涌水,要尽快安排抽水设施,迅速排出涌水,确保安全。 3.1涌水量的确定

涌水量根据施工图纸按照最不利情况考虑。

高坡隧道涌水量统计表

序号 1 2 3 4 施工里程 主副斜井工区 D3K343+169~D3K343+710 D3K343+710~D3K343+945 D3K343+945~D3K345+235 最大涌水量(㎥/d) 5775 4653 1700 2549 备注 3

如上表所示,施工过程中须处理的最大预测涌水量为5775 m/d即241m/h。按照原铁道部《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 [2010]241号)第14.2.4条中配备抽水机的能力应大于涌水量的1.2倍的原则,设备最大抽排能力须达到Q=1.2q=1.2*241=289.2 m/h,取290m/h。 3.2泵站组成形式选择

组合一:选用高扬程(100m)、大排量(500m/h左右)大型水泵。 组合二:选用低扬程(50m)、大排量(200m/h左右)群泵。

第 3 页

33

3

3

3

结合实际落差及管路长度,从经济指标上来看,两种组合相差无几;但是从安装到使用上来看,组合二较组合一有如下优点:

(1)体积、重量适中,安装、转换快捷灵活。

(2)安全储备系数高。局部水泵及管路出现故障后可立即启动备用设施,而不会影响整个排水设备的运转。

故各泵站均选择群泵组成形式。 3.3管路选择

根据管道流量计算式Q=[(π/4)d^2 √(1+λL/d+ζ)] √(2gH)并查阅《中铁二局隧道施工手册》及同济大学水力学教材《铸铁管水力计算表》,取如下流量:

φ150钢管:流量:122.4m/h,流速:1.8m/s,管道阻力损失:39.2水柱米/1000m。

φ200钢管:流量:252 m/h,流速:2.25m/s,管道阻力损失:44.2水柱米/1000m。

φ300钢管:流量:559.8 m/h,流速:2.2m/s,管道阻力损失:5.5水柱米/1000m。

按水泵450m/h最大涌水抽排能力,只需在隧道内安设2条φ200排水专用钢管,Qp=252m/h×2=504m/h>Q=290m/h即可满足要求。 3.4水泵选择

每500米设置泵站,坡度产生的高差H落差= 0.025×500m=12.5m;抽水过程中管道损失的压力计算公式参考《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为: H损失= (∑ζ+λL/d)*V^2/(2g)

∑ζ为管件阻力系数查表计算得6.34 λ为沿程阻力系数查表计算得0.02

第 4 页

3

3

3

3

333

L为管道长度500m d为管道直径0.2m

V为流速=240/3600/(3.14*0.2*0.2)=0.5308m/s g为重力加速度9.8

经计算H损失= (6.34+0.02*500/0.2)*0.5308^2/(2*9.8)=0.8m H正洞>H损失+H落差=0.8+12.5=13.3m

考虑故障维修及配件耦合,结合扬程、流量要求,水仓均布置“WQ150-230--30-37”型抽水机(功率37Kw,扬程30m,额定流量300m/h)。

每个水仓布置3台水泵,其中2台运转,1台备用,水泵效率按0.7计算,则每个水仓排水能力为:

Q抽=230×2×0.7=322m/h>Q=290m/h满足使用要求 3.5水仓及中心泵站修建

洞内水仓以主斜井集水坑为中心泵站,正洞内综合洞室为固定水仓,通过正洞内固定水仓,逐级抽排至中心泵站经中心泵站排出洞外沉淀池。(见高坡斜井排水图)

成都3

3

3

五级水仓D3K343+725 四级水仓D3K344+225 三级水仓D3K344+725 二级水仓D3K345+225贵阳排水管中心泵站斜井出口

第 5 页 洞内水仓利用线路两侧侧的综合洞室作为固定水仓(洞室内安装水箱),水仓根据存水要求用5mm钢板焊接制作,水仓大小按照水仓所在里程段的最大涌水量考虑,满足10分钟的汇水能力,每处水仓处设置自动浮力开关。 在主斜井井底PD3K345+265处设置中心及横向截水沟,集水坑作为中心泵站,中心泵站为正洞和斜井工区共用站,中心泵站尺寸大小按照该段最大汇水量考虑,主副斜井工区最大涌水量为290㎥/h。中心泵站尺寸按照10分钟汇水能力考虑即290/60×10=48.3㎥,及中心水仓尺寸为4m×4.5m×3m。

洞内水仓设置表

名称 中心泵站 二级水仓 三级水仓 四级水仓 五级水仓 平导内水仓二级水仓 平导内水仓三级水仓 平导内水仓四级水仓 平导内水仓五级水仓 里程 PD3K345+265 D3K345+225 D3K344+725 D3K344+225 D3K343+725 PD3K344+765 PD3K344+265 PD3K343+765 PD3K343+265 位置 线路左侧 线路右侧余长电缆腔 线路右侧余长电缆腔 线路右侧余长电缆腔 线路右侧余长电缆腔 线路左侧 线路左侧 线路左侧 线路左侧 水仓尺寸 48.3㎥ 48.3㎥ 48.3㎥ 48.3㎥ 48.3㎥ 48.3㎥ 48.3㎥ 48.3㎥ 48.3㎥ 3.6排水方法

开挖掌子面的积水用移动抽水泵抽到最近的水仓,再由水仓经主抽水机排到上级水仓分级抽至斜井井底中心泵站,最后由排水管排出到洞外,排至三级沉底池。

第 6 页

本隧道排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在没有形成下一个固定的水仓和泵站前的排水,第二阶段为形成固定的水仓和泵站后的排水。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移动抽水泵和Φ80mm消防软排水管作为临时排水。临时排水设备数量应根据设计最大涌水量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并配置移动抽水泵随掌子面移动。临时水管和水泵与掌子面应保持15~20m的距离,保证掌子面在突发涌水的时候积水线不超过掌子面后退15m的距离。如果本阶段洞口到掌子面之间的裂隙水或散水较大,且距离过长,则需要挖出临时水沟,设置一个小型的临时集水坑,把水引流汇集到临时集水坑,在临时集水坑安装水泵,把水由临时集水坑的水泵抽到洞外,尽量减少流到前方施工掌子面的水量;同时掌子面的水也可抽到临时积水坑,从临时集水坑统一抽出洞外。

第二阶段为形成固定水仓和集水坑的排水。此阶段的排水可以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施工掌子面到水仓的排水,第二个过程为水仓到上级水仓或洞外三级沉淀池的排水。

第一个过程的排水与未形成固定的水仓和集水坑的排水方法相同。第二个过把掌子面的积水抽到固定的水仓,通过固定的水仓抽到主斜井的集水坑内,当水仓或集水坑的容量达到安全警戒线时,再由水泵经正式排水管排到洞口沉淀池中。

正式排水管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安装,要满足排水的要求且不能影响正常的施工及运输,与掌子面有一定的距离后即可进行安装,等到综合洞室水仓形成后,立刻进行水泵的安装、与排水管连接,形成排水能力。所有的正常使用、备用、检修水泵要配备相应的独立管路。正式排水管必须连接牢固,避免漏水。考虑到排水管所受的自重及水的压力和重力,正式排水管应尽量使用铸铁管,每节钢管下设置基座,用焊接的方法连接牢固,排水管

第 7 页

坡度应和隧道的施工坡度相同。正式排水管的数量根据设计最大涌水量及实际的情况进行安装,各级泵站之间呈递减形式,即离洞口最近的泵站配置的排水管最多,最远的最少。当固定水仓和泵站形成工作能力后,临时排水管及临时水泵可以拆除,随着掌子面前移。

第二阶段的排水流程为:临时排水管或掌子面移动抽水泵将水排到综合洞室水仓,再由综合洞室水仓将水抽到上一个固定水仓,如此接力,将水汇集到主斜井集水坑,最终将水排到洞外三级沉淀池,达到排水目的。 3.7电力配置

九个水仓设计总负荷为37×2×9=666KW,掌子面处7.5×4=30KW,考虑变压器安全系数为0.2,则每个水仓需配置变压器容量为:(666+30)/0.8=557KW。排水系统安装专用电缆,每处水仓处设置相应的配电柜,并设置专用电表单独核算,因高坡隧道为瓦斯隧相关用电要求参照高坡隧道用电专项方案实施,并利用排风设备的电源作为独立电源使用。 四、人员及设备配置 4.1人员配置情况

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合理的进行人员组织和安排,设置专职抽排负责人负责掌子面或集水坑抽排。

抽排负责人:仇圣林

抽排作业人:宫虎林 孙成建 齐子斌 设备检修: 游天舟 4.2设备配置情况

反坡排水主要配置设备见表。施工中若遇到设计外的情况,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

第 8 页

高坡斜井水仓排水设备配置表

编号 1 设备名称 抽水泵 潜水泵 发电机 型号规格 WQ150-230-30-37 200/300/10 600KW 单位 数量 进场时间 台 台 台 27 6 3 2014.10 2014.11 2014.10 备注 防爆型 防爆型 2 3

五、排水管理和实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操作培训,针对一些技术特点和操作要领作重点讲解并现场示范。

(2)洞内所有用地设备必须按照高瓦斯隧道要求设置,确保电路安装的正确,检查转向是否正确;设置接地装置及标志。

(3)几个泵站处,扬程均大于30 m,管路上均配置止回阀,以防发生水锤现象,造成电泵损坏。

(4)电泵的冷却,采用下一个泵站抽上来的水直接浇至电泵上进行冷却。

(5)施工人员及时对坑内污泥杂物进行清理,防止仓内淤泥堆积。 (6)在进水口仓裹铁窗纱,同时把水泵(工作面移动式)或进水口施在竹筐内,可以防止污泥及杂物的进入而发生堵塞。

(7)当水位下降超过底座,间歇出水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检查;运行一定时间后,须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地进行保养和维修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措施。

(8)抽排作业人轮流8 h值班制,并制定抽水记录表进行统一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总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5.1洞外施工排水方案

隧道外设置三级沉淀池,隧道内抽出的污水排入沉淀池,通过去污沉淀,污水净化达标后排入当地部门允许排放的自然水渠。每月用挖掘机清除

第 9 页

污水沉淀池与净化排污池污泥,并安排专人打捞漂浮物,防止沉淀污泥及漂浮物堵塞管道和污染周边自然水渠。 六、操作和检修

每个水仓设置独立浮力开关。

派专人进行水泵的定期维修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处理故障,确保工作水泵的正常使用,备用设备状况良好。

对于潜水泵应经常清理周围的杂物。防止卡住叶轮,影响排水。 七、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和操作培训,针对一些技术特点和操作要领作重点讲解和现场示范。

对用电的排水设备要确保电路安装的正确,检查转向是否正确,设置接地装置及标志,要严格按照安全用电方案办理,做到一机一闸一漏。

水泵的冷却采用下一个泵站抽上来的水直接浇至排水泵上进行冷却。 由于洞内均为渗水,虽然使用水泵为污水泵,一旦在进水口处产生淤积将导致堵泵。为此,需要对坑内污水进行搅合,施工中采用在水泵与管路的接口处安一处出水口并安装阀门,利用抽水的高压水不断对进水口处进行冲搅,同时利用高压风进行冲吹,防止淤泥的淤积。

针对隧道施工的特点,施工人员对隧道内排水沟及集水坑内污泥杂物要及时进行清理,对管路要定期检查维修,定期用清水进行冲洗。

在集水泵进水口包裹铁窗纱,同时把水泵或进水口放在竹筐内,可以防止污泥及杂物进入而发生堵塞。

当水位下降超过底座,间隙出水时,应立即停机检查,运行一段时间后,须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地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措施。

对隧道内的抽水设备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做到24小时轮流值班,建立严格的值班管理制度。

第 10 页

对易损的排水设备及管理配件要有必要的储备和供应上的保障。 七、环水保护措施

(1)加强地表水体监测、水环境监测工作,并对地表水与洞内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进行观测分析。

(2)加大洞口三级沉淀池容积,洞内涌水不直接排往河道,做到沉淀排放。

(3)不定期对沉淀水样进行取样检测。 八、应急预案

由于高坡隧道正洞D3K345+510~D3K345+660段地表发育一条河沟,常年地表水流过,隧道埋深较浅,隧道施工时可能出现突水、涌水等突发事故。为此,在现有排水系统上增设了1套设备和管路作为应急措施。管路利用高压进水管路,即在每个泵站处在高压水管上开口,与安装在泵站处的水泵接通,正常情况下把闸阀关闭。一旦遇到突水、涌水现象,即把进水闸阀关闭,截断高压供水,打开排水阀进行应急抽排,在特殊情况下,洞内高压风管也可以改造利用上作为排水管道。

针对隧道反坡施工排水的困难的特点,对隧道内突发涌水事故,抽水设备损害,水位突然升高,在掌子面及隧道内设置应急灯,在隧道内作业区放置救生衣,并保持隧道内通信畅通,发生突发事故后及时上报项目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8.1突(涌)水预防控制措施

(1)根据设计文件认真分析研究地质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初步判断突(涌)水段落;

(2)事先采用综合预报手段,进一步预报推测洞段的地质情况,对每个细节都作深入的研究;当逼近异常地质体时,施作超前钻孔并作孔内雷达,

第 11 页

对前方地质体作空间预报。怀疑有水时将加密超前探孔,尤其是边角部位,一则可以在一旦遇到水的情况下可在原位灌浆处理;二则是可作出进一步的直观判断。当进一步确认无误后可短进尺爆破。目标是控制这类可疑洞段被爆破后产生突发性涌水的机率。一旦确定有突发性大涌水,对掌子面前方实施超前预注浆处理。

(3)隧道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爆破后出水推带黑色泥砂,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作好预案启动。当发生此类情况,会出现瞬间流量大、持继较长的时间段的大涌水,以致淹没工作面、设备,因此要作好如下准备工作:

①在突涌水发生的部位之后约120m安装足够的爬梯并挂救生圈、充足的氧气袋,以防事件发生后人员应急使用;

②除台车作业司机外,其余人员远离工作面至少100m处,如一旦有险情将立即组织撤离,并迅速电话报告和启动预警系统通知相邻工作面与标段的人员撤离!

③在作业面后方停放交通车辆,一旦有险情发生,将立即组织撤离; ④准备好装载机,必要时使用装载机强行通过突涌水区营救。但营救人员必须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氧气,以便穿过空气稀薄洞段;

⑤当异外情况下发生涌突水,此时人员撤离向就近的通道和逃生通道转移;

⑥在安全区域加强监控,掌握涌水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相邻工作面生产;

(4)迅速切断电源,并启动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灯每30m设置一处,保证光线充足,便于组织人员快速撤离;洞内排水泵的动力电源及应急照明电源必须可靠,均采用双电源。应急照明灯具设在洞顶最高处。

(5)启动大功率抽水方案,减少洞内积水深度;

第 12 页

(6)建立上下班岗前登记制度,发生突发事件后,认真清理上下班作业人员;

(7)以会议的形式向小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做到正确认识和提高防范意识;并对应急小组成员做预案演悉,掌握事件发生后正确快速地自救方法;

(8)爆破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危险区,不低于15min,并只能由查炮人员先进入危险区;

(9)过程中掌握地下水变化规律,并设置专人随时跟踪测量洞内地下水的温度、水量变化特性,为地质分析和宏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10)保证电视监控系统和有线通讯系统畅通,有利洞外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为应急处理赢得时间;

(11)在开挖面附近设置人工和水位感应均可报警的报警系统,并与施工指挥中心等相关单位相连。一旦突水自动通知全洞与相邻标段迅速撤离和抢救工作。

8.2紧急排水抢险措施

涌水后人员要尽快撤离,假若较大突涌水掌子面施工人员不能及时撤离,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为营救争取时间:

(1)事先在预测的突涌水点后方设置避难台(可利用衬砌台车)和集水井,并在一旁安装预防突涌水的抽排水泵,抽水能力必须保证单洞总流量的需要。

(2)一旦发生大涌水立即启动报警系统通知或以最快的速度让抽水站的值班人员接收到信息,以迅速启动抽水系统。一旦抽水系统启动后,能够降低洞内积水深度,如此可为营救被困掌子面的人员争取一定时间。

(3)在可能存在突发性突水的地带,人员自救的氧气带放在掌子面附

第 13 页

近或随身携带,以防生产突涌水后能强行通过或为营救争取时间。 8.3突(涌)水应急抢险措施

(1)当开挖至涌水断层或预报有大涌水出现时,在离掌子面距离50m位置安装一台摄像监视器,并在洞内人员与洞外值班人员间使用有线电话进行联系,以确保在发生涌(突)水的情况下洞外人员能够立即知情并组织力量进行营救;各洞在开挖面附近设置人工和水位感应均可报警的报警系统,并与施工指挥中心等有关单位相连。一旦突水自动通知全洞撤离,同时直接通知有关单位迅速进行接应和抢救工作。

(2)在预报有可能发生突涌水的开挖掌子面,准备必要的紧急救生器材,如救生圈、衣、氧气袋等(10套/掌子面)进行自救,在避开涌(突)水前期高峰后,洞内作业人员可以借助橡皮救生圈顺水位上涨漂流出洞进行逃生或等待救援人员施救;

(3)洞内掌子面100m范围采用安全电压照明(60V),并在隧道内洞顶按30m间距布置安装防爆型强光指示灯,保证在发生涌(突)水后立即停止洞内的施工用电及施工照明用电,并启用救急照明系统,确保洞内逃生和营救照明的情况下不会连带发生触电事故;

(4)在作业队成立医疗急救队及抢险营救队,并配备齐各种相应的急救设施,诸如矿灯、救生衣、供氧设施、单架等,以便在发生涌空水时洞外人员能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营救;

(5)按要求作好洞内排水系统,当发生设计涌(突)水量时能及时启动排水,以减小对后续作业人员的伤害。

(6)在职工安全教育中,对职工进行涌(突)水征兆常识讲座和发生涌(突)水情况下逃生的应急措施,做到在发生涌(突)水情况下沉着冷静,职工人人能自救,相互能互救;

第 14 页

(7)在避开涌(突)水高峰情况下,立即组织抢险营救,尽最大能力将人员、工程物资和设备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第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