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是常用的几种文章体裁,学生自小学起,就要接触作文,学习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包括自己的观点、见解、看法用文字写下来,其中记叙文用得最多。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呢?我通过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指导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是作文的基础。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缤纷,形象万千,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最灿烂的阶段,其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的。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产生畏惧心理,头脑一片空白,总觉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在于平时观察不留心,不细心,没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作文就没有素材,如同建筑没有水泥、钢筋等建筑必备材料,写作时就是挖空心思,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文章来,更写不出好文章,只得胡编乱造,应付了事。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怎样观察生活呢?观察就是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比如写一个人,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其次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第三要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鲁迅笔下的闺土和阿Q形象、性格、气质都是不同的,就是少年时闺土和中年时的闺土也有很大的区别,而这正是由于作者深功夫的观察所致,这样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者终身难忘。
2”写熟知的人与事
熟知的人p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
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
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可以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3多训练片断写作
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首先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其次要p怀着对腊梅的深深情谊,在淡淡的幽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品花中君子,我悟出了人生哲理:遇到挫折坚强面对,有些成绩不与炫耀,今后的我,必将这样去做,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
黄玉凤同学写“春”片断:
春色是迷人的!你看,春风一吹,便绿了田野,绿了山岗,绿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枯黄的草几在各处复活了,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望着这新奇的世界。一阵风过,它们便情不自禁地扭动起纤弱的身躯,仿佛在为春天歌唱舞蹈。整个大地都在欢笑,显露出无限生机。
4指导自批作文
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了事。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老师应授之以文章修改之“渔”。
一是要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可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二是要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五步修改法”。即“删”、“增”、“调”、“换”、“改”。首先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老舍说“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其次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很急。”急得怎么样呢?不明确。可去掉“很”在“急”后加上“像热锅上的蚂蚁”。
5要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
如:“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个文具盒”。”“很漂亮” 这个短语,是修饰“文具盒”的,而不是修饰“一个”的,应调到“文具盒”的前面,才合情理。第四要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会议里,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老师们争吵得很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最后要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在修改中,可要求学生掌握一套自己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整体把握,全面修改,就要根据学生作文水平高低,逐步实施,循序渐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