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沈俊良

来源:《管理观察》2020年第35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推动媒体融合全面纵深发展,给以线下思政课程、纸质媒体为主体的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索提出了新要求。媒体融合视域下,需要高校通过打造思政育人线上平台、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和强化网络信息监督机制等途径,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路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融合;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1]。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日新月异发展给媒介媒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质媒体以可见的速度衰落,当代大学生接触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据调查显示,仅有34.15%的高校大学生每周花费1小时时间通过纸质媒介获取信息;而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新媒体日渐兴盛,据调查显示70%的高校学生每天至少进行3小时以上的手机、PC等网络浏览,部分学生每日网络使用时间长达6小时以上。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也不得不进行积极的转型升级,媒体融合大势所趋。

2019年1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發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总书记从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及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等方面,对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重要论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适应高校的全媒体,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维系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据调查显示,92.48%的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为社交通信(QQ、微博、微信、收发邮件等)。相较从前,大学生与外界环境沟通、交流渠道确实更为便捷,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作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的主流媒体,其主导思想、舆论导向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学生沟通量的急速增大同时会带来“噪音”的迅速增强,无形中加大各类谣言产生的可能性,据调查显示98.37%的学生会通过网络了解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但

38.01%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家人转发的朋友圈、空间文章等未经正规审核的网络信息片面了解社会热点事件;28.86%的学生甚至会通过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途径传播非官方、非主流媒体报道的社会热点事件,各种形形色色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恶意造谣”“舆论发酵”等行为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校园问题及社会问题。 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媒介融合背景并针对性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开展制度、方法的创新,是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但据调查显示,高校思政课教师大部分还在采用线下的纯理论授课模式(19.51%)和线下授课、布置线上搜集信息撰写小论文等模式(45.93%),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的普及率还较低。但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媒体融合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如广东财经大学尝试创建新型的“线上和线下互动”的教育模式。线上通过社交流媒体、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为学生传播最新的学术前沿知识和最新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方便学生在零散时间完成思政知识的积累;线下除了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内容的传授之外,开展时政热点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3]。部分高校则尝试开辟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全方位媒体环境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媒体融合发挥传统校园电视台、校报的新活力,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氛围[4]。

2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媒体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媒体融合背景丰富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渠道。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线下课堂、班级班会、校园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固定途径开展,单一渠道极易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局限与单调;但随着新媒体不断普及和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单一渠道的思政教育认可度逐年下滑,如今学生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获得多样化、前瞻性的教育资源;高校也有了更多资源与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途径多元化的思政教育。

其次,媒体融合大背景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模式。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可以根据其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运用网络、多媒体设备实现视觉、听觉的全面融合,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可以打造融合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媒体、立体化新闻宣传模式,为高校大学生营造更具现场感的情景式思政教育,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模式提供新资源。

最后,媒体融合背景大幅度提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对线下的思政教育课程、各类集中性的社会实践的依赖程度大,时间、空间局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但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各类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教学资源和方

法,利用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弥补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短板,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2媒体融合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权威媒体、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以往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权威媒体、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占据主导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要以单线聆听、学习等方式参与思政教育过程。因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原本使用严格语言和官方词汇的权威媒体和传统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不同“声音”与“观点”的冲击,过于枯燥和死板的语言形式及内容容易受到学生的反感和无视;加之部分教师一如既往采用官方媒体提供的信息,对新媒体技术掌握和使用不够熟练,不断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其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主要还是局限在理论层面,但因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将思政教育与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传统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行之有效的融合已经成为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如何快速掌握和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3.1丰富育人载体,搭建融媒体新平台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媒体传播途径与效率逐年下降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硬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依靠传统纸质媒体为主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弊端显而易见,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积极搭建高校思政宣传教育新平台。

一是要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媒体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日新月异发展和媒体融合大趋势不断深化,如何将校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借助融媒体新型传播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每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教学和工作的主导方向。积极尝试打造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公众号、官微配合原本的传统媒体完善思政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是要通过媒体融合不断拓宽师生的交流途径。传统的线下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从空间与时间上限制了高校师生的交流,但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突破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局限,通过线上教育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可以在线下教学后在线上开展课堂问题的研讨、领域前沿的交流、时政热点的解读等等,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突破时空的局限,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及时控制舆论的导向,实时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是要通过媒体融合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宣传覆盖面。原本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老套、呆板的缺点,也随着新媒体新鲜血液的融入而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如通过图片、短视频、简短文字、语音等融媒体打造的新型思政教育宣传方式得到了高校学生的关注与喜爱,这种思政教育宣传模式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短、及时性优、互动性强的特点[5],弥补了传统新闻宣传枯燥死板的缺点,多角度展示高校教师、优秀学子、焦点事件的多面性,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拓展了思政教育宣传的覆盖面与辐射面。

3.2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意见领袖”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媒体融合硬件设施建设外,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扎实、专业素养过硬的思政工作者队伍。

一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每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不断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强化队伍建设,当前媒体融合新形势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提出了崭新要求,特别对于一些老教师挑战会更大。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掌握通过微信、微博、各类网络课程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技能,同时需要提高及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解读,鼓励他们合理讨论,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提高自身网络文明素质。

二是不断开展专题培训,培养新型“意见领袖”。在教师做好自学的基础上,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兄弟院校、新媒体行业专家开展高校新媒体教育的专题培训,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各类平台,学习研究如何积极运用媒体融合技术創新和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同时由于学生除了线下课堂教学外,大部分时间都活跃在网络平台,更需要高校教师抓住时代热点,培养新型“意见领袖”,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开展线上交流讨论,时刻把握学生关注热点的舆论发展方向,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扎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3.3强化监督机制,守牢思政教育底线

当前媒体融合大势所趋,学生接收和传播信息的频率非常高,且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真伪甄别能力不足,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必须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媒体融合下的高校学生信息监管机制。一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积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通过正面人物塑造、榜样引领等一系列形式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媒体融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扎实开展。二是高校宣传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思政工作者要全员协同,对高校学生关注度高、反响大的新媒体信息加强重点监管,防止一些恶性的“舆论发酵”;同时鼓励高校所在领域的专家及时发表专业客观评价,不给恶性不良信息滋生和繁衍的温床,净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网信网,2019-08-30.

[2]; 谢琳琳.媒体融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1):31-32.

[3]; 张娟,王佳.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媒体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13):210-211.

[4]; 刘一雷.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现代化[J].2016,12(38):311-312.

[5]; 高政.新媒体融合视域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J].传媒论坛,2018,1(7):118-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