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来源:一二三四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脚步去德国看看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新词,初步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注意“脊”“莞”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景色奇丽。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季羡林老先生对德国有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会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用划划、圈圈、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习惯。

预设一: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你还从哪里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师: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导朗读。重读“家家户户”、“任何”。生再读。

4、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齐读。

5、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

预设二: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交流:1、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抓住“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

2、学生练读。

3、欣赏图片: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边欣赏图片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课件师配乐读)

如,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4、(出示课件),指导朗读。师:此时,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怎样?

过渡: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的花儿,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让老师再次领略这美丽的异国风光。

指名读,齐读。(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5、学生练习背诵。 指名背,齐背。

四、感受民族奇特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德国街头如此奇丽的景色已经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正因为有这样的景色,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1、再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比较交流: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3、自由练习朗读,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值得人深思。

2、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5、齐读句子。

6、小结: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因为德国人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再读课题。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敬佩之情。

7、小结: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齐读: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

8、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我想不仅是季羡林老先生,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配乐朗读)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师: 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留德十年》《重返哥廷根》。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