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节 投资的基本概念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一节 投资的基本概念

➢ 投资的含义 投资的实质

➢ 投资的分类 投资的作用

第一节投资的含义

1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通常指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国内外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所以,在西方,投资一般是指间接投资,主要介绍如何计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怎样评估风险和如何进行风险定价,帮助投资者选择获利最高的投资机会。

2在我国,投资概念既包括直接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也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有时也用来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有价证券)的经济活动。

3非经济性质的投资(感情投资、生活消费投资等)与经济性质的投资

4简而言之,投资就是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

二投资要素 投资主体:即投资者,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投资客体:即投资对象、目标或标的物,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建设项目、有价证券或其它对象。

投资目的:即投资主体的意图及所要取得的效果。

投资方式:投入资金运用的形式与方法。

以上四者,在构成一项投资时,缺一不可。

一、投资(Investment)的含义

 投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是经济主体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经济活动。

(2)投资的本质在于其经济行为的获利性:资本增值。

(3)投资的过程存在着风险性。

 投资与投机(Speculation)的联系与区别:

(1)投资活动多表现为实际的交割;而投机活动多表现为买空卖空的信用交易。

(2)投资者的行为多具有长期性,往往以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益为目标;而投机者的行为则是短期的,往往急功近利,想抓住市场价格短期涨落的机会来博取溢价。

(3)投资者由于着眼于获取长期的稳定利益,因而所冒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投机者由于着眼于短期的厚利,因而所冒的风险相对较大。

二、投资运动过程

投资活动的本质是价值运动。就生产性投资运动而言,经历着三个阶段的循环周转运动:

投资形成与筹集; 投资分配与使用;

投资的回收与增值。

三、投资的分类

1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投资进行不同的分类。

2投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不同投资的性质和活动的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投资活动进行科学管理。

投资的分类

— 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 实物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

— 生产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资本投资

— 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对实物资产的分类)

— 竞争性投资、基础性投资和公益性投资

— 重置投资、净投资和总投资

— 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

四、投资的作用

➢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第二节 投资理论

➢ 中国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 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西方投资理论对比分析

一、中国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

➢ 1、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1)关于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马克思虽然没有过多的关于投资与资本的专门论述,但他仍然坚持把投资与资本形成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他认为投资实际上就是把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在他看来,这是资本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和环节,是资本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和标志。

(2)关于投资范畴问题的研究 。受前苏联投资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把投资理论研究的范畴定在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只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只重视固定资本投资,不重视流动资本投资;只重视新增净投资,不重视更新改造投资;只重视投资的数量,不重视投资的质量所带来的弊端很多,造成的影响也很深。但是,从最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之中。

一、中国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

2、我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前提下,投资主体显然是惟一能够代

表全体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国家和政府,投资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公共积累和财政的投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互利且共同一致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如何有计划、按比例地处理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就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后来,毛泽东在论述积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时,又提出了“二、三、四”比例关系理论 。

由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我国的投资理论研究长期缺乏对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利益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现代投资理论,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都对现代投资理论,尤其是证券投资理论进行了非常详细和深入的介绍。但在具体应用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完全适合本土市场发展的理论并没有出现。

二、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

在前古典经济学时期,“投资”这个词语并没有出现,而是用“资本”一词来替代。只是到了重商主义的晚期,像托马斯·孟等人才开始提出除货币之外的“存货”的概念。

后来,重农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起源的看法,把经济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魁奈用“预付”一词代替货币资本。

魁奈之后的杜尔哥则可以看成是把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这一专门理论的创始人。

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的古典看法是亚当·斯密的创见。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边际分析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对投资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古典关于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思想并加以体系化,运用边际思想又使之形式化,这一进程开始于杰文斯;二是对古典资本理论没有能够说明的某些投资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这一进程主要是由克拉克等人来推进的。

二、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现代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首次把投资作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纳入到其国民收入一般均衡模型中。标志着西方投资理论的研究已经步入了现代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2)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进一步扩展

(3)强化了对金融投资的研究,并通过企业投资行为将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金融与投资、风险与投资、宏观经济波动与投资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比较广泛的研究。

三、中西方投资理论对比分析

➢ 1、中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过去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问题,但目前正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问题的探索,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西方投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投资问题,有比较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 2、两者研究的范围有比较大的宽窄之分。相对于西方投资理论研究的广泛性而言,中国的投资理论过去长期存在着重视实物投资、轻视金融投资;重视政府投资主体,轻视其他投资主体;重视投资增长比例,轻视投资质量与效益;重视生产性投资,轻视非生产性投资;重视物质资本,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偏差与不同。

➢ 3、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当代西方投资研究十分注重量化分析,特别是在投资结构、投资效益、投资风险等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形成了数量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中国的投资研究,目前仍然大量使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有所前进,但步伐仍比较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