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论坛文化恩施上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名的语言文化含义探析口丁美华广西大学文学院摘:、广西南宁3。。04要恩施州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这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她的地域内每一个地名的产生均有其特定的含义通过概述恩施州地域内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状况对地域内地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描述分析和归。、。类并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关键词恩施州地名;语言学特点;文化内涵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部与宜昌交界南部毗邻湘西西部与重庆接壤北靠神农溪丘湾乡;宣恩县的李家河镇沙道沟镇;咸丰县的甲马池镇清坪镇;来凤县的漫水镇大河镇因土壤命名的地名有恩施市的沙地、、、。架。春秋为巴国地战国属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北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初废州郡大业初改名庸州置清江县寻改州为清江郡义宁初改为施州唐以州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宝初改为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宋属四川夔州路元为施州属夔州路明洪武仍置施州属夔州府后置施州卫二十三年省州人卫改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湖广都司。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改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现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92个民族。目前恩施州管辖2市、6县、94个镇、4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首府为恩施市。优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多元的文化使得州内地名有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因此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恩施州现辖乡镇以上(包括乡镇)的地名加以探析。一、恩施州地名命名方式(一)以自然环境命名1以自然地理风貌命名的地名鄂西南山地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由一系列山岭组成万岭重叠、岗丘起伏具有高原性山地特色有“山原”之称。在低山和河谷地带多山间盆地主要有恩施、建始、来凤、利川、鹤峰等盆地。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多溶洞天坑、洼地暗河。因此州内地名多有因坪、坝、山、堡、梁、岔、洞、关命名的具体如下:在恩施州内低山坪坝和河谷盆地交错纵横因而坪、坝等在地名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坪”命名的有恩施市的白杨坪镇;建始县的花坪镇、龙坪乡、高坪镇;咸丰县的清坪镇、活龙坪乡。以“坝”命名的有恩施市的龙凤镇它因龙凤坝得名;利川市的柏杨坝镇、毛坝镇。因“山”命名的有利川市因都亭山而得名都亭街道、因凉雾山而得名的凉雾乡;咸丰的高乐山镇;建始县的景阳镇和宣恩县的珠山镇。以“堡”命名的有利川市的元堡乡;咸丰县的忠堡镇以“梁”命名的有建始县的长梁乡。以“岔”命名的有恩施市的三岔乡。以“洞”命名的有咸丰县黄金洞乡。因“关”命名的有宣恩县的晓关洞族乡和鹤峰因乌邸日关得名的乌邸日乡。除此之前建始县的三里乡、鹤峰县的五里乡均是因为山间河谷盆地狭小而得名。还有描摹自然环境的地名如来鹤峰县和来凤县的翔凤镇、绿水镇。2因气候、水源、土壤、动植物而命名恩施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低山坪坝、河谷盆地加之高山屏障使之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州内地名中因气候、水源、土壤、植被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州内因气候命名的地名的有利川市的凉雾乡。因水源命名的地名有恩施市的新塘乡和红土乡红土乡因进村需横渡小溪名横渡溪后谐音红土;利川市的沙溪乡;巴东县的东壤口镇、沿渡河镇、口己匕读书文摘·己口1巨口日乡。以动植物命名的地名有恩施市的芭蕉侗族乡、白果乡、白杨坪;利川市的柏杨镇、毛坝镇;建始的花坪、茅田乡;咸丰县甲马池;巴东县绿葱坡镇;宣恩椒园镇;来凤县翔凤镇;鹤峰燕子镇。除上述因自然地理风貌命名的地名和因气候、水源、土壤、动植命名的地名之外还有以所处方位来命名的如利川市处剑山之的建南、土皇城南的练兵场的南坪;巴东县及其东壤口镇。(二)因社会历史得名的地名恩施州东联荆楚、西接巴蜀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商贾必争之古之设关御暴创立之处或依雄山或临巨壑或当峡谷而居住生之处或处盆地或临河谷。地名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它的时常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也蕴涵着政治等多方面的义。1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而得名历史上的统治者们拥有绝对权力因此他们的各种思想在地也时常体现在恩施州内能够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的嘉庆年间以“广出贤儒文星点斗”之意改今名的文斗乡;因四官员题写“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谋道贯古今”楹联而名的谋道镇。因建县伊始新政祥和之意命名的建始因晚清县训导周鹃化的词句“烟墩山下业州城唯有茨水河独清”得名的业镇。因“宣扬皇恩”之意得名的宣恩县。清世宗皇帝钦定的咸丰“咸庆丰年”之意。2因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及人物活动而得名作为历史活动的产物地名也常常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人物活动息息相关。在政治上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自秦建立郡县制到宋、元交替期间中央王朝为笼络少数民族而施行“羁摩政策”以处理中央与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关系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而在元、明、时期则实行“土司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当地首领世袭官后实行“改土归流”把民族地区纳人中央王朝以流官直接管。在恩施州州地名里体现上述政治制度的有利川市的忠路镇、、沙溪乡;巴东的野三关镇、信陵镇;来凤县的百福司镇和鹤县容美镇。与经济有关的有恩施市的太阳河乡相传明洪武年间于河畔建烧炭名炭窑河后谐音为今名;利川市汪营镇是明初汪姓于此搭卖盐称汪家盐明末清初于此立营防守改今名;建始县的官店因昔为古大道要口清官员宿此得名。巴东的茶店子镇是因有于此开设茶铺得名。与军事有关的有恩施市的屯堡乡相传清为屯兵垦田之处;利南坪乡;宣恩椿木营乡相传白莲教义军曾于此用椿树搭棚扎营。万寨乡相传白莲教义军曾于此扎寨多处号称万寨;鹤峰县中营镇因昔此为军队之主营且居各营中心;走马镇相传南宋时期金术在此设置兵营操军跑马故名走马坪。镇镇物南地活变更意名中有在川东道府得州衙取及方清职理建南镇峰窑棚镇是人川市兀文化论坛O因历史人物而得名的有巴东县官渡河镇据《湖北通志》记载官渡口原名石门山唐天宝六年改名蜀口山因渡口设石门下改为关渡口后讹为今名又有传说是该地原名纪唐关因唐六陵王在此渡江而故名官渡口(三)因社会文化得名的地名1因少数民族语言及姓氏命名的社会性活动息息相关州内地名中因此得名的如水布娅镇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生存意识价值择定和实践行为的、。形象化体现恩施先民有其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在历史的演变中接纳汉族的佛教等信仰兼容并蓄就如红岩镇三结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在这儿除汉语地名外还有少数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例如宣恩县高罗乡位于高罗河东岸山间盆地土家语称盆地为锅落源此。“”名地名作为我们赋予地理实体指称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组成部分从地名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其中蕴含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各种文化所以去探索地名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当地社会文化、、来凤县革勒车镇是也少数民族聚居地说革勒话这里的革勒车河土家语译为凶猛的河通常这样的地名是对当地地形地貌和自然景物进行直接的描写“”。。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就是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内地名作了整理探究在探索恩施州内乡镇地名命名方式的同时探析恩施州内乡镇地名文化内涵不难发现地理风。语言学家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到:“在社会结构貌民族历史军事活动宗教信仰经济活动及政治变化等社会文、、、、中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性符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化在恩施州地名上均有体现但是由于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有实例。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形成了一种姓氏制度。”在恩施先民中人们为了标明宗族地位常以自己的姓氏或所处居住地的宗族大姓命名居住地这种按姓氏聚居、宗族聚居在可以巩固该宗族在地域内的地位也可提升宗族内的凝聚力。恩施州先民用姓氏命名的有恩施的崔家坝镇、盛家坝乡;宣恩的李家河镇和咸丰的丁寨乡。2因人文景观命名的人文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历史中形成并与人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州内地名中因此得名的有恩施的小渡船街道、板桥镇、六角亭街道巴东县水布娅镇、溪丘湾乡和宣恩的椒园镇。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生存意识、价值择定和实践行为的形象化体现恩施先民有其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在历史的演变中接纳汉族的佛教等信仰兼容并蓄就如利川的团堡镇原为团堡寺1921年改今名;建始的红岩镇原以自然实体得名“横岩子”民国期间仙嫦寺复修后更名红岩寺镇以寺名;咸丰的朝阳寺镇、因昔尖山寺得名尖山乡均是因为佛教寺庙的修建而得名的。二、恩施州地名的文化内涵分析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洛夫斯基则把文化看作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地名作为人类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等文化内涵。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民族性格等恩施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这里崇山环绕、河流纵横地形条件复杂因此州内地名多有因坪、坝、山、堡、梁、岔、洞、关命名的;深林密布、物产富饶因此在恩施州地名中多有因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而得名的。这其中不乏美好的神话故事如来凤县。恩施州属全国中心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名作为历史活动的产物常常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息息相关。政治上地名的演变体现了中央王朝为笼络少数民族而施行“羁摩政策”、“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政策如容美镇。经济上以店等为通名的地名是旧时或者现在的一些集场或者商铺反映了当地的商业活动如汪营镇。在军事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设有许多屯兵练兵的场所如中营镇椿木营等。当然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和历史人物也影响着地名如谋道镇、官渡口。在社会文化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在这儿除汉语地名外还有少数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例如宣恩县高罗乡。姓氏作为血缘关系的重要表现在州内地名中也有体现为了标明宗族地位人们常以自己的姓氏或所处居住地的宗族大姓命名居住地如丁寨。人文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历史中形成并与人的乏全面的考证有许多地方还有疏漏今后我会不断努力只希望的文章能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考文献:「「1]戴昭明又化语百学M]语又出版社2003「2]恩施县地万志编纂委员会恩施县志「M]19820(1)[3]故宫博物院鹤峰州志[M]海南出版社2001(06)「4]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0)「5]湖北省鹤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鹤峰县志「M]湖北人民出版1990(11)「6]黄权生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概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10(31)「7]黄世崇利川县志「M]成又出版社1967「8]建始县地万志编纂委员会建始县志「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01)「9]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万志集成「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08)「01]梁希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M]商务印书馆1990「11]罗常培语百与又化「M]语又出版社1989「21]萧洪恩鄂西民族地名又化简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1989(03)「13]萧佩声巴东县志「M]成又出版社1975「41]宣恩县志编纂委员会宣恩县志「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51]袁景晖建始县志「M]成又出版社1975「61]游俊土家又化的圣殿永顺劳老司城历史又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4(05)—「71]张光杰咸丰县志「M]成又出版社1975简介:丁美华(1991一)女湖北恩施人广西大学又学院语百学及应用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百与又化研究。己口1匕·口日·读书文摘口己7缺我参社科学版作者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