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作者:陈志东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28期

【摘 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的分析、具体措施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常见问题;防治措施与注意事项。 1 梁柱节点箍筋施工中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构造复杂,特别是处于结构中间部位的柱子,梁柱钢筋纵横交错,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放在柱纵向钢筋内部,呈井子形交叉,这样柱子的箍筋绑扎就不方便。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普遍采取先安装梁板模板,再绑扎安装梁钢筋,待梁钢筋安装结束,然后整体沉梁,那么节点区箍筋就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区出现不放、少放或者即使放也是杂乱的挤在一起,这样就会给节点区质量留下质量隐患。

由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就采取用两个开口箍筋对向拼合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还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把柱箍筋绑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与柱纵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得箍筋不能下落,施工人员强力往下打的现象,不但把箍筋打得变形,而且也不能使箍筋到位,其结果是箍筋没有得到封闭绑扎且杂乱变形,间距更不会满足规范要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节点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根据规范的规定,为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可采取以下措施:

1)在钢筋下料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增加若干根与箍筋同级别的短钢筋;具体长度根据节点区箍筋高度确定,箍筋开口处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用短钢筋焊接,可以在箍筋每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即可,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

2)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使节点区箍筋绑扎能够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根据设计原则,为保证“强柱弱梁”的要求,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会比梁板高,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会更大。这样,会给施工带来不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别进行浇筑,即节点区采取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浇筑。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果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时,应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强度。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梁板混凝土则采用泵送,同时进行浇筑。

要保证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具体做法是在节点处增加纵向钢筋,设置型钢或矩形芯柱及增加箍筋予以补强。这种方法施工方便,质量容易保证,易被施工单位接受,但节点区轴压比增大,延性减小。

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04-2002)第5.5.2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为±5mm。

施工时须严格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规范要求,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高层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密,肢数较多,加工难度较大。安装时内外箍筋很难做到完全重叠,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内凹,外突箍筋使模板无法安装,为此施工单位总是有意识地将箍筋做小一点以便安装模板。但会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偏大,解决该问题有利于提高现场加工精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3cm。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能力减小;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对此须在设计时予以明确,以防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2.15条规定:当梁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时,可配置表层钢筋网片,表层钢筋网片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的混凝土保护层中。其中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小于150mm;梁侧的网片钢筋还应延伸到梁下部受拉区之外,并按受拉钢筋要求进行锚固;②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面积的1%;③表层网片钢筋保护层应符合本规范第8.2.3条(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可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焊接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并应采取有效的绝缘、定位措施)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冬期施工的问题

冬期施工首先要编制冬期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案。编制冬施技术措施与方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具体、适用,确保冬施质量。

做好室外气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测量,以便及时掌握冬施的开始时间。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测温点,每昼夜测温不少于4次,求出平均温度并做好统计与记录。

量测混凝土出罐、入模温度。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次。混凝土养护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易于散热的部位设置测温孔,全部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测温孔布置图;测量混凝土温度时,温度计应采取措施与外界气温隔离,温度计留置在测温孔内的时间不应少于3min,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前每2h测量一次,以后每6h测量一次,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从施工实践来看,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一般宜优先选用综合蓄热法,其施工简单,经济合理且易于保证质量。综合蓄热法即根据室外及周围环境温度掺加早强防冻剂,同时对混凝土及时进行保温覆盖,充分利用预加热量和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放出的水化热,防止热量过快损失,减缓混凝土的冷却速度,使混凝土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达到预定的设计强度。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受现场场地条件限制以及文明施工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所以,在冬期施工混凝土的配制方面主要由商品混凝土厂家来具体控制。施工现场主要是控制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冬期施工混凝土的养护严禁浇水且混凝土外露表面必须及时覆盖,覆盖层的厚度应根据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的初期养护温度不得低于防冻剂的规定温度,达不到规定温度时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2011. [2]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