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作文之五年级解网瘾作文

来源:一二三四网
五年级解网瘾作文

【篇一:一篇关于劝说笔友戒掉网瘾的高一140词作文】

一篇关于劝说笔友戒掉网瘾的高一140词作文

i have overheard that you are addicted to yourself to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t will be a great waste of time to play computer games. besid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oo much will do great

harm to your health, especially your eyes. worse still, some games are full of

violence. therefore, i hope you can break away from this bad habi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following is some of my advice. firstly, you can do more reading, which will do you a lot of good. secondly, try to

take more exercise to build yourself up. last but not least, you can also take part inmore activities to eich your life.

all in all, i hope that you can get rid of this bad habit and have a healthy life.

【篇二:中学生网瘾的案例分析及心理辅导】

中学生网瘾的案例分析及心理辅导 作者:于鹏飞 摘自:心理教育网 一、案例陈述

小明,男,初中学生。他在上初一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学习好,还担任了班长。但他学会上网后逐渐成瘾,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文化不高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小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一次和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后,他用榔头杀死了生养他的爸爸。当刑警抓捕小明时,他依旧安然地坐在网吧里上网。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小明的杀人行为和杀人后的表现是由网络成瘾导致的人格改变而引起的。

(一)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

1.强烈的依恋性: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

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2.情感淡漠: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漆,相比之下对有血有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绪隐藏起来,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本案例中的小明上网成瘾后将阻止自己上网的父亲用榔头锤死,而且杀人后还安然的坐在网吧上网,这些表现都说明小明的人格已经发生了改变。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意志力薄弱: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网络成瘾和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但切不可操之过急,搞一刀切。最好的办法是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

从本案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明的父亲因为文化不高,所以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打骂为主。而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更加严重。现在很多家长仍然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谬论,对待孩子的错误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要么异常懦弱退缩,要么冲动粗暴。长期的打骂可能会使他们习惯被欺负和容忍,遇到问题采取回避退缩的行为。也可能使他们形成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因此面对冲突矛盾时就会以简单粗暴的武力来解决问题。

(二)上网成瘾的原因

1.精神空虚: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于是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2.性格不良: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成瘾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独、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理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便去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就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随心所欲,很快,他就会迷上网络。

3.环境影响: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各处的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没有完全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

们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己。

4.学习的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考高中和考大学还是以分数为主,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中国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

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明没有沉迷于网络之前是一个阳光健康的学生,而且既然他能当上班长说明他在品质,性格方面都是很好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沉迷和依赖网络,使得他的人格结构发生了改变,从懂事变得叛逆,从健康阳光变得冷漠残忍。人格的改变使他能对生养自己的父亲下毒手,使他在杀死父亲后没有基本的罪责感和同情心。这也是网络成瘾最大的危害所在。 (三)治疗方案

(一)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的上网,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学习,而主要为了娱乐,则更需要计划上网。漫无目的地“冲浪”、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尤其把它当成一种缓解精神压力时更应该节制。

(二)青少年要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业余时间多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或交际活动,不仅充实了生活,而且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机会。

(三)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这是预防网络成瘾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以下建议,希望家长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1)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2)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3)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5)对孩子上网少制止多引导学校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四)这一阶段是孩子最易上网成瘾的阶段,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心理极其不稳定,很容易被丰富多彩的网络所吸引。因此,家长应该对这一成长阶段的孩子给予特殊的关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其必要的胜利和心理上的指导与教育,用家庭的温暖将孩子从网络中吸引出来。

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网瘾”的心理分析和教育建议 南丰二中 黄亮福(252405400008)

摘要: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中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和危害日益严重。怎样帮助学生戒除“网瘾”是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抵御诱惑的自制力差;又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些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也没能被及时疏导,而虚拟网络恰恰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要,所以中学生容易迷恋网络。另外,网络网吧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教学过于应试化,也使戒瘾行动更加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可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在积极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网瘾学生的沟通、理解和帮助,强化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创建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络心理;戒除网瘾;和谐心理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由于沉溺网络而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破坏家庭,伤害亲情,引发猝死,自残自杀,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解决。如何尽快帮助这些中学生戒除网瘾,回归正常的学校生活,并且积极有效地预防学生迷恋网络,是学校教育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一、“网瘾”及其我班学生的网瘾状况

什么是网络成瘾?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认为: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许燕教授提出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评估标准:一是将网络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二是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学习被排除到中心以外。三是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不良的反应;四是无法阻断或者说反复.(以上引文出自中国戒除网瘾工作网)依据这些标准,可以把网络成瘾按程度不同分成四个时期:初恋期,迷恋期,依恋期和沉溺期。不同学生个体所处各个时期的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是跳跃式地成瘾。如果学生在网上只是为了玩乐、刺激、发泄,而且已经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那么就应当引起注意。

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认为有三类中学生容易得网瘾。一是学习适应困难者。他们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二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者。他们希望上网逃避现实。通过qq聊天交结网友,倾诉心菲,发泄情感。三是家长教育子女存在误区的学生。许多家长只知道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以上引文出自中国戒除网瘾工作网)几个月来,我多次去网吧看他们玩游戏聊天,自己也学会了网上聊天,并且两次包夜到天亮。通过观察得知:男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少数人包厢或包夜浏览色情网站看黄色影片。女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听歌,少数人会看看电影。几乎没有学生为了学习查资料。他们上网的时间主要在中午、晚自习后和周末假期,也有少数学生下午晚上逃课上网。星期六晚上学生特别多。平时女生少,到了假期女生明显增多。我同几个有网瘾的学生交流,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也认

识到网瘾带来的危害,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在他们中间,单亲家庭,父母忙于生计,父母外出打工,远离父母的在校寄宿生特别是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占大多数。这说明父母的关爱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我所教的班级是农村实验班,共70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1人。经多次记名和匿名问卷、个别交谈、集体座谈、跟踪调查、学生举报、教师反应和突击查网吧等方式,基本上掌握了全班的上网情况。男生中有五人从未上过网,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就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良好教育,认识到网上的游戏是假的,qq是骗人的,上网对学习对身体是有害的。其中一位学生在问卷上写道:“我从来不上网。如果有一天上帝问我,你为什么能克制住自己不受网络的诱惑。我会坚定地说,为了报答父母为了自己的前程,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男生中有3人在小学时上过网,但现在不上网也不想上网。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同学取笑他们,不会上网是落后土气,是赶不上时代潮流。为了不让人小看才去上网的。后来觉得上网并不是什么高难动作,没什么可以炫耀的,就不想再去了。男生中有2人成功戒除了网

瘾。以前经常偷着去上网,几次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视力也明显下降,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通过打篮球戒掉了网瘾。男生中有9人有时上网。这些学生成绩一直比较好。主要是周末没事做,觉得无聊孤独才去上网消磨时光的,属于“初恋期”。男生中有18人经常上网。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一直有困难。主要在每天中午和周末白天上网。他们要么总想在游戏中升到更高级;要么不去和网友聊天总觉得丢了什么似的、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属于“迷恋期”。目前有二位男生不但课余一有时间就会去上网,而且有时逃课上网,有时连续几天包夜。他俩白天玩游戏查找女孩聊天,深夜看淫秽色情。精神恍惚,沉沦于假想的性生活中。这两位学生脾气暴躁、自私自利、好说谎借钱、好欺负女生,属于“依恋期”。

在31位女生中,有18人没上过网。大多数曾经在同学的怂恿下有过上网的冲动,但想到父母的辛劳和严厉地告戒,也害怕一旦上网就成瘾,从而影响学习,就时刻提醒自己,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在女生中有四人曾经上过几次网,都是陪姐姐或表姐去的。网吧里难闻的气味、缭绕的烟雾、污浊的环境、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使她们再也不想去了。女生中有九人有时会去上网。这些女生多半属于成绩比较差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很压抑,去网吧听音乐、

聊天放松心情,获得快乐。属于网络“初恋期”。其中二位是在跟同学谈恋爱,周末、假期约定时间上网。还有一位只是在家里同家人一起上网。后三位应该还没有网瘾。 从整个班级来看:全班有67.1%的学生上过网,男生有87.2%上过网,女生有41.9%上过网。全班有50%的学生有网瘾,男生中74.4%有网瘾,女生中19.3%有网瘾,经了解全校情况也差不多。首先,成绩不好,学习有困难有压力的学生上网成瘾的比较多,网瘾也比较重。上网使他们身心疲惫,与同学、老师、父母关系疏远紧张,旷课逃学,节衣缩食甚至产生偷钱抢钱的念头。其次是父母溺爱、家教简单粗暴、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也容易上网成瘾。另外课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假期空闲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去上网的也不少。上网使他们成绩下降、上课走神、抑郁苦闷、产生无助感和犯罪感。由于同学间谈论网络的好玩与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结伴去网吧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家长老师共同努力下,很多学生开始痛下决心,逐渐减少了上网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然而戒除网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最后会不会反复。这也是社会上戒除网瘾机构存在的软肋。我向几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他们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么不厌其烦说教;要么责骂;要么罚款检讨;要么通知家长转学。县城有条件的家长采取天天接送,严格监管。课余时间送子女去私人开办的各种兴趣培训班或各科辅导班。有时也无奈地陪同孩子去网吧或在家,让孩子过过网瘾以缓解冲突。没有条件的县城家长和远在农村的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学校的管教了。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如何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帮助已经成瘾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正常情况下,迅速彻底地戒除网瘾。关键在于使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中的游戏、聊天和色情;根本在于消除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核心在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快乐、享受成功。对学校来说这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教育任务。《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全面了解学生,得其心方能育其人。”掌握学生的心理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立教育的对策和方法,有的放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

【篇三:网瘾少年的转化】

网瘾少年的转化

心理咨询专家包振华

几句亲热的话语打开孩子情绪的阀门

“包老师,我在网上看到您的在线心理问题答疑做得很成功,我想在电话里给您说说我儿子的情况。孩子今年16岁,连续两年留级,初一上了三年。连续留级是因为上网成瘾,三天两头不回家,有时候一个星期都泡在网吧里。除了网瘾,还经常跟人打架,经常把人家打伤,去年一年,仅医疗费就赔偿人家两万多,还不算赔情道歉的花费。再这样下去,孩子就完了,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呀!我和他爸想把孩子给您送过去,可又担心孩子不去。”

我建议:“你和他爸爸一起带孩子来,就跟孩子说,你们在郑州认识一个老师,想去看看她,顺便带他去郑州旅游。只要把孩子带来,我跟孩子沟通后,再看看孩子的态度,然后决定怎么帮助孩子。” 天下着蒙蒙细雨,在约定的时间,一家三口准时来到咨询室。我观察,爸爸妈妈满脸愁容,但爸爸不说话,妈妈却说个不停,全是数落孩子的不是。再看这个孩子,体质消瘦,面色苍白,可能是上网上的;无神的眼光游移不定,心情肯定很复杂。

我坐在孩子的身边,把手轻轻搭在孩子的肩膀上,亲切地问:“孩子,来过郑州吗?”“没有。”

“那就玩几天吧。来,把你的左手伸给我看看。”我惊奇地发现,一个16岁的孩子,手掌上的心脏反射区怎么会有这么多斑点?一定很压抑,严重的压抑可能导致这个孩子躯体发生病变,应该先疏导压抑的情绪,再谈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拉住孩子的手说:“孩子,你很委屈,你心里有话没地方说,只好憋在心中,你压抑太久,你感到胸中憋得难受,有时候心脏会跳得很快。”孩子蜷曲的身体开始靠在我身上,抽泣起来。只是一个亲热的拉手,只是几句亲热的话语,孩子就哭了,可见他平时多么缺少亲情,多么委屈,多么压抑,多么可怜,我的眼泪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我轻轻地补充一句:“孩子,委屈你了。”哇的一声,孩子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这时候他爸爸妈妈也哭了。经过这一番宣泄,孩子的情绪好转。我问:“孩子,你愿意留下来吗?在我这儿玩几天好吗?”孩子点点头。就这样,爸爸妈妈送孩子成功。 只有家长先改变孩子才会跟着改变

连续几天,我们治疗小组和孩子一起讲故事,还让他参与我们对其他来访者的心理治疗,并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欣赏他,给他鼓励。

一周过去了,他写了两篇日记。他写道:“我在家的时候,他们看到我的都是缺点,在这里,你们看到我的都是优点,我还是我,太不一样了。我过去真的是做得不对,我对不起爸爸妈妈,我错了,我要回家,我要给爸爸妈妈承认错误。”另外,他还热情洋溢地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我们治疗小组带着孩子,带着这封信,去做家访。 我们受到他们全家人的欢迎,并看到了他们全家人满脸的困惑。当我的助理充满感情地念完孩子写给爸爸妈妈的信的时候,孩子的二姨和孩子的妈妈说:“这是你们写好以后,让他抄的吧。”听到这句话,我极其郁闷,怎么会是这样的家长!好在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说:“他虽然别的不行,但作文满分40分他得过38分。所以这封信我相信。”孩子的爸爸找出孩子曾经的作文卷子,孩子的二姨念了一遍孩子的作文,才勉强认同这封信是孩子自己写的。中午吃完饭,孩子出去找同学玩,我对孩子说:“记住,晚上六点半回来陪老师吃饭。”

待孩子走后,孩子的家人竟和我打赌说,找到那帮一起打游戏、一起打架的好伙伴,今天晚上他不会回来了,说不定明天也不会回来。我说我相信孩子六点半一定会回来,因为我给了他一份责任,回来陪老师吃饭,我已经了解他,他是愿意承担这份责任的。

晚上六点半,孩子回来了。我赢了,我们治疗小组赢了,更是孩子赢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告诉家长:“只想孩子改变,而家长不准备改变,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家长先从自己的思维、言行、态度开始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众多案例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的不良行为,有的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有的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有时孩子想改变,但家长的不注意、不理解、不信任往往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良行为有增无减。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二天,我们带孩子回郑州。次日,我毫不隐瞒地把家长不相信他六点半能准时回来的情况告诉了孩子,并向孩子表示了我们的感谢。 面对我的真情告白,孩子的反应很激烈,眼神中透射出愤怒的光,他和盘托出他在家的状况。他说:“我上学以后就不好好学习。小学时,我妈给我转了四个学校,上中学,我留了两级。我是头儿,打架我能号召十几个人、几十个人,老师都怕我。但是我们不打好学生,专门打那些留长发、染黄发的学生。每次出去玩,我妈都会说,今晚不回来了吧,你准备几天回来,听了这话,我就不回来。逮住我,

我爸我妈就打,扒光了衣服打。我妈还恨得咬我,你们看,这是咬的印,一年多了还没下。我姥爷一巴掌打得我耳膜穿孔。我姨夫也帮我妈打我。从小到大,我不知挨了多少打。他们凭什么老是打我,我到底有多少错,我恨他们,我曾经给他们下过药,后来才知道我下的是牛黄解毒片,没用。我全都告诉你们了。”孩子痛哭。

我们治疗小组的人全都流下了眼泪。听他的故事,我们都深有感受,畅所欲言,有的谈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家庭暴力,有的谈对爸爸妈妈的感恩。我也谈我的童年。那是我十二岁的时候,妈妈交代我做饭,我玩起来忘了,妈妈下班一身疲惫地回到家,气得狠狠打我,还在我大腿上咬了一口,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隐隐作痛。孩子很惊讶:“你们这么优秀,小时候也被爸爸妈妈打?”“是呀,正是爸爸妈妈管得严,我们才有今天的优秀,假如爸爸妈妈不管,放任自流,我们今天可能不会优秀。我们的爸爸妈妈文化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知道棍棒下面出孝子。现在,我们理解爸爸妈妈。”“哦,我也理解我的爸爸妈妈,我不恨他们了,我要感谢他们,我要好好学习回报他们。”

以上所述,是真话真情真意,虽然教育了这个孩子,但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棍棒教育重演。现在年轻的家长们,要学习亲子教育的知识,让孩子在开心快乐之中成长。这正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支持和认可让孩子找到自尊和自信

接下来,我们治疗小组为这个孩子制订了一套辅导方案,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我们的辅导老师都有任务,主要是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孩子内心的自卑情结很严重,他在观察治疗小组每一个老师的脸色,假如有一个老师比较严肃,他会偷偷地问其他老师:她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是不是我今天上网她生气了?某个老师的严肃,可能是别的原因,他却联系到自己身上。为了化解孩子的自卑情结并建立自信,我们通知孩子的爸爸妈妈来郑州做家庭治疗。

一个周六下午,孩子的爸爸妈妈、姑姑姑父一行四人来到咨询室。我给他们汇报了孩子在郑州的种种好的表现,可是妈妈听而不闻,还是不相信孩子的改变。孩子的姑姑为孩子的妈妈辩解说:“孩子确实不好,他妈妈太伤心,气糊涂了,只要提起儿子,就没一句好话。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学好,可是几年来我们看不到希望。”

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让孩子坐在他爸爸妈妈对面,我让孩子的爸爸说:“儿子,

爸爸爱你!爸爸永远支持你!”可是孩子的爸爸脸都憋红了,就是说不出来。中国的家长不习惯这样的语言,认为这是肉麻的话,不好意思讲出口。憋了好久,孩子的爸爸摇晃着身体,摇晃着脑袋,嘴唇动了又动,还是说不出来。我急了:“来,我教你,我说一句,你说一句。”他终于跟着我说:“儿子,爸爸爱你,爸爸永远支持你。”孩子没听完,就放声大哭。我让孩子的妈妈也说了同样的话。听妈妈说完,孩子双手握成拳头,捶打着桌子说:“我希望你们相信我,我要当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此刻,孩子的爸爸妈妈主动站起来,抱住儿子,一家三口哭成一团。

我们叮嘱他们:“儿子是你们的,连你们都不说他好,不相信他,谁还会说他好,相信他!只有你们认可了他,别人才会认可他,家人外人都认可了,你们的儿子才会找到自尊,建立自信,慢慢好起来。”孩子的妈妈抹着泪说:“我听你们的,我改!我会配合你们的。我们夫妻都是普通人,我们原先不懂,现在懂了,我们的儿子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听到她说这个坏字,我真是恨铁不成钢。她应该说“我们的儿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回去以后,要给儿子发短信,打电话,只说积极的正面的话,不要说消极的话。

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孩子拉住爸爸妈妈的手说:“只要你们相信我,我一定给你们争气。”拥抱,擦泪,握手,分别。

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一周只上一次网,一次只上三个小时。一个周日,孩子上了两个小时网就回来了,我吃惊地问他:“今天怎么提前回来了。”他告诉我:“你不知道网吧里有多乱,气味也难闻,我的旁边有个学生在抽烟,还有一男一女在搂搂抱抱,我看了都恶心,实在受不了了,就回来了。”“哦,你太厉害了,你的分辨力蛮高的嘛,成长了,恭喜你。”哈哈,哈哈……他和我一起笑。

后来开始学习文化课,我们让他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他信誓旦

旦:“我要抓紧时间,争取五个月把初二初三的功课拿下,九月份上高一。”

“好!我们相信你,你一定行!”

咨询热线:0371--66912383 13253523322(只接收短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