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5 82—84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4卷第3期 J.Changchun lnst.Tech.(Soc.Sci.Edi.),2013,Vo1.14,No.3 ! : Z鱼 CN 22—1322/C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3.03.026 论六朝诗歌的尚情倾向 唐小英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637002) 摘 要:分析指出,六朝时期,文学迅速发展,进入文学自觉阶段。认为文的自觉是人的自觉,诗歌表现诗人 的内心世界,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诗缘情”、“情者文之经”等文艺理论的提倡,对文人的创作颇具影 响。特定的时代背景,文艺理论的影响,文人的自觉,使六朝诗歌呈现了尚情倾向。 关键词:六朝诗歌;文学自觉;尚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3)03-0082-03 一、六朝诗歌尚情的概况 战沙场,叱咤风云,为国赴难,在所不辞,一腔血热洒 于报国。白马赴边,这一系列的诗歌很多,如刘宋・ 袁淑《效曹子建白马篇》:“飘节去函谷,投佩出甘 泉”,“侠列良有闻,古来共知然”;鲍照《代陈思王白 马篇》:“白马驿角弓,鸣鞭乘北风”,“弃别中国爱, 六朝诗歌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貌,但整体 来看,六朝诗歌如钟嵘《诗品序》所言,“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以诗来抒写 性情,表现自我,而不是一味强调为政治服务。刘勰 要冀胡马功”,埋身守汉境,心甘情愿报效国家; 齐・孔稚硅《白马篇》:“汉家嫖姚将,驰突匈奴庭。 少年斗猛气,怒发为君征。”陇树会枯萎失去原来的 颜色,沙草不会常青,但燕然勒石,凯旋而归会流芳 在《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 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 慨而多气也”,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写实的精神 长存。梁・沈约《白马篇》:“冰生肌里冷,风起骨中 寒。功名志所急,日暮不遑餐。”战士不顾寒冷与饥 以及《古诗十九首》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探索的 精神,对诗歌加以润藻,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 质”的风貌与慷慨悲凉的风格…,内容与形式的结 合即是“建安风骨”。正史时代,玄言诗的兴起,玄 言诗人的代表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他们的诗歌 并没被理性所掩盖,也有抒情的深度,如:任意驾车, 穷途而哭的阮籍是性情中人,它的诗“言在耳目之 内,情寄八荒之表”,“阙旨渊放,归趣难求” 。南 饿,一心为国而战,不羡慕高官厚禄、轻车肥马,只希 望“幸遇身名完”。 (二)思君不见,闺怨之情 女子等待中的哀怨,如徐干《室思》:“人离皆复 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 流水。何有穷已时。”诗中的女子无心打扮自己,久 久等待她的爱人,而他迟迟未归来,她的思念便如流 水一样,没有停歇,爱的另一面是怨,埋怨他不及时 朝的诗歌抒情性更强,作家直接抒发心中的欢情、怨 情、苦情、别情,以诗写心。 归来。又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东南有 思妇,长叹通幽闼。借问叹何为,佳人缈天末。游宦 久不归,山川修且阔。”思妇等待游宦未归的人,他 远在天边,音讯全无,无计可施,只有发出长长的叹 二、六朝诗歌尚情的具体表现 (一)白马赴边。报国之情 如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 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 死忽如归”,诗歌中的游侠儿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征 收稿『{期:2013一O2一O9 息声,抒发内心等待的痛苦。再如宋・王微《杂诗 二首》:“思妇临高台,长想凭华轩”,她临高弹琴,可 弄弦不成曲,只好哀歌传达内心的苦楚。“日暗牛 羊下,野雀满空园。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太 阳落山,牛羊归来,野雀归人了园子里,可她的丈夫 还没回来,屋子里只有她独自取暖,抱影愁怨。诗歌 作行简介:店小英(1986一),女(汉),湖南邵阳,硕士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唐小英:论六朝诗歌的尚情倾向 动态的描写思妇l临高、弹琴、唱歌、触景伤情。齐- 释宝月《拟行路难》:“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 不歇”,痴情的女子长久的等待,在失望中继续希 望,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担忧他在外是否平安,可只 有徒流泪。 梁、陈诗歌的闺怨诗较多,女子的哀伤与怨恨表 现得很明显。首先,女子害怕被弃,如梁・王僧儒 《秋闺怨诗》:“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风来秋扇 屏,月出夜灯吹。深心起百际,遥泪非一垂。徒劳妾 辛苦,终言君不知。”诗中的女子担忧自己的命运, 她害怕自己如同扇子与夜灯的命运,风来了,扇子就 被搁置,月亮出现时,夜灯就被吹灭,所以,她害怕被 弃,眼里常有泪水,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心思。又 如,梁・邓铿《和阴梁州杂怨诗》:“别离虽未久,遂 如长别离”,“君言妾貌改,妾畏君心移”,短暂的别 离,对于恋爱中的她来说很长,女子太在乎他,他的 一句话,她就担忧着他移情别恋,说明女子没有安全 感,患得患失。其次,女子独守空房,“空床之 怨” 3 J,如梁・何逊《闺怨诗二首》:“竹叶响南窗,月 光照东壁。谁知夜独觉,枕前双泪滴。”诗歌表现出 思妇的“空床之怨”,后一首诗表现她的孤独,闺阁 无人来访,窗旁独对后园花。又如,梁元帝萧绎《闺 怨诗》:“荡子从游宦,思妾守房栊。尘镜朝朝掩,寒 衾夜夜空。”她独守空房,不关心自己的容颜,独自 成眠,担心游宦的他会变心,为此,她在梦中哭泣。 另如陈・吴思玄《闺怨诗》:“灯前羞独鹄,枕上怨孤 凰”。再次,女子哀伤久别离。如陈・沈炯《秋闺怨 诗》:“眉含黛俱敛,涕将粉共流。谁能无别恨,唯守 一空楼”,离别之恨,让她紧锁眉头,眼泪把化妆粉 都洗去了,可见女子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 (三)采莲寄情 采莲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如,齐・陆厥《南 郡歌》:“江南可采莲,莲生荷已大”,此句意味着女 子已长大了,“双珠惑汉皋,娥眉迷下蔡”,美丽女子 等待她的如意郎君,只有他的到来才会露齿而笑。 又如,梁・吴均《采莲曲》:“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 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 姻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女子盛装打扮去 采莲,她不仅仅是单纯的采莲而已,借采莲寄托情 感,希望在遥远地方的郎君能够早点回来,在荷花开 得鲜艳的时候,在她美丽容颜还在的时候,他能如期 回来。采莲过程中遇见的爱情,如,梁・刘缓《江南 可采莲》:“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荷叶舒卷,荷 花盛放,采莲女子趁着夏日月夜,乘着小船进入湖 中,活泼灵动的采莲女遇见了向往的对方,“江南少 83 许地,年年情不穷”。 (四)感物伤情 如阮籍的咏怀诗:“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 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 云已。”落叶在秋风中飘零,曾经的繁华变成荒芜, 只有荆杞生长在堂上,这些景象预示着曹魏人才在 司马昭当权的黑暗之下逐渐零落。为了全身远祸, 不同流合污,只好隐人西山,即使这样,也不能保全 自己,怎么去保护妻子呢,野草披着霜露,岁暮了,生 命何其的匆匆短暂。此诗借外物抒写内心的忧患与 哀伤。如晋・周处《答棘腆诗》:“言念将别,睹物伤 情”;宋・鲍照《拟古八首》:“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 呜。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梁・何逊《春暮喜 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春芳空悦目,游客反伤情。乡 园不可见,江水独自清”,此三首诗,外在景物引发 了诗人的伤别、伤己、思乡之情。 (五)转蓬之叹 如曹植《吁嗟篇》:“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4 流转的飞蓬随风 而逝,朝朝与暮暮没有安闲,经历了多少弯路,越过 了多少荒田,回风将我吹人了云端,自认为到了天尽 头,谁知却旋人了深渊,暴风再将我卷起,把我送回 了曾经的那片田园。我想去的地方,风把我吹人反 向,我随风飘摇,不知所归,一时消失,一时出现。我 曾飞越千山万水,尝尽了流离不定的痛苦,可无人知 我的艰苦。我愿作林中草,随着秋播的野火,化作青 烟,即使承受焚烧的痛苦,但能与根相连,我心甘情 愿。转蓬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多次迁徙的生活处 境与同根而见灭的痛苦心情,不好名言,只好借物抒 情,物我同构。又如,宋・袁淑《效古诗》:“昔隶李 将军,十载事西戎”,“乃知古人时,所以悲转蓬”,袁 淑经历了为官的多次变动,深刻领悟古人悲转蓬的 原因,人生如寄,无可皈依。另如,梁・庾肩吾《乱 后经夏禹庙诗》:“去国嗟行迈,离居泣转蓬”。转蓬 成为诗人抒情的一种模式,后世作家的转蓬之叹有 卢照邻《咏史》、陈子昂《落第西还别魏四懔》、朱敦 儒《忆秦娥》等。 三、六朝诗歌尚情的特点 稍微统计,六朝诗歌的“情”字达一千多次,魏 晋诗人慷慷悲歌,主要抒发内心的哀情,如阮籍在诗 歌中主要抒发的是悲情“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 思”,“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计利知术穷,哀 情遽能止”,“军旅令人悲,烈烈有衷情”;曹植一心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为国效忠,但受到曹丕、曹睿的迫害,为官多次迁徙, 置,“情”贯穿全文,是创作的基础,文艺理论的主张 一首《吁嗟篇》即是诗人心中悲苦的写照。出身寒 多少对诗人的创作有着影响。其次,六朝动乱频繁, 门的左思悲叹门阀制度,无才有门第的人处于上面, 社会黑暗,“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 有才的人居于下面,“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那 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正因为精神上的自 就是当时社会的现象。陶渊明厌烦官场,归隐,他的 由,作者才能在创作中体现真实的情感。再次,六朝 诗歌中透出他多情的一面,“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 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诗人对文学的审美特性开始自 忧”,“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其人虽已没,千 觉追求,“诗歌离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个 载有余情”。从这些诗句中可看出陶渊明是性情中 性”【 ,六朝诗歌尚情的特点符合诗歌的本质。 人。南朝诗歌情多气少,离别、相思、闺怨等在诗中 特定的时代、文艺理论的昌盛、文学的自觉、文 表现得多,如,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分离 人的自觉,文学表现自我,以诗来抒情,从而六朝诗 别西川,回景归东山。别时悲已甚,别后情更延”, 歌呈现尚情的倾向。 诗歌表达了手足之情,告别时,悲伤,告别后,情更加 的深厚。另如,梁・江淹《古离别》:“君在天一涯, 参考文献 妾身常别离”,思妇与征夫相隔遥远,但距离不会隔 [1]马积高,黄均.中国古代文学史[M].湖南:湖南文艺 断她的思念,“菟丝及水苹,所寄终不移”,她的忠贞 出版社,2006:245. 如菟丝绕树、浮萍寄水,始终不改变。又如,陈・周 [2] 钟嵘.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3. 弘正《有所思》:“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相思 [3] 周晓琳,刘玉平.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M]. 日日度,泪脸年年流”,处于深闺女子因爱生怨,在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45. 痛苦中还要继续等待对方,可见女子的多情。 [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421. 四、六朝诗歌尚情的原因 [5]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广西:漓江出版社, 1982:278.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把诗歌的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抒情性从理论上确定了下来,“缘情”强调抒发作者 167. 的情感及体验,表现诗人微妙的内心活动。“情者 [7] 许自强.新二十四诗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也把 隋”放在很高的位 199O:16. On the trend of emotion of the Sixth Dynasty poetry TANG Xiao——ying (School ofLiberal Arts,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sixth dynasty,literature is developing rapidly,and it has entered the phase of consciousness lit— erature.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s also of people’S,and poems to expres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oet and the poet’S emotional truth.“Poetry affection’’and SO on does have influence of literati’S creation.All these elements. such as specific time background,the influence of hte literary theory,consciousness of literati,present affection tend— ency on the sixth dynasty poetry. Key words:the sixth dynasty poetry;consciousness literature;affection tend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