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
观,“作业的设计与评析”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使之与新的课堂教学相适应,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要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游戏的乐园,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回归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学生最容易发现的,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用心捕捉的,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做数学。
如在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后,我发现学生在计算6÷2与6×2容易混淆,我就设计了如下两个数学问题。
1.妈妈买了2袋面包,每袋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妈妈买了6个面包,每袋装2个,要装几袋?
因为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轻而易举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比理解了乘法和除法,不同的运算,意义是不同的,结果当然也不同。 二、激发兴趣,巩固数学知识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活泼多样、富有童趣的作业练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如在认识了多边形后,设计了这个数学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老师准备了大小不同、各种材质(厚纸板、三夹板、塑料板)的多边形、圆,让学生蒙上眼睛,从中任意摸出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设计这个练习,能让学生去掉图形别的要素,直接抽象出多边形的命名只与图形边的条数有关。
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也设计类似的游戏。1.:我有一个正方形,可以看见的这条边长5厘米,你知道看不见的另外三条边长分别是多少吗?请你说出理由。2.我有一个长方形,可以看见的两条边长分别是5厘米和4厘米,你能猜出另外两条边分别长多少吗?3.我有一个四条边一样长的四边形,一条边的长是4厘米,你知道另外三条边的长吗?能猜出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吗?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在于营造质疑问难的氛围,通过猜测、说理,这个趣味性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概念的巩固内化,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课堂争议,升华数学认识
马克思曾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在课堂作业中,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争议精神。在这方面的培养,应从“于无疑处求疑”开始,在认识圆柱这节课的最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小辩论会。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一张圆形的纸片能不能看成是一个圆柱?”学生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辩论的形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圆柱的为正方,认为不是圆柱的为反方。
正方:我认为一张圆形纸片具备圆柱的所有特征,所以它的形状是圆柱。 反方:一张圆形纸片也可以看成圆柱?大家难道不记得了,我们在认识圆的时候还拿它来做学具的呢!难道它的形状既是圆,又是圆柱。
正方:(出示圆形纸片,一面涂上红色,另一面涂上兰色)请问,这张圆形纸片有几个圆,有何特点?
反方:它有上下两个大小相同的圆。 正方:这个圆纸有侧面吗?
反方:没有,这么薄的纸,没有高度,哪来侧面?
正方:别急,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把100张这样的圆形纸片叠在一起,这时候你能说它的形状是圆柱了吗? 反方:能
正方:我们课本大约是50张纸,厚大约是1厘米。由此可得,这个圆柱高大
约是2厘米,那么一张圆形纸片的高是几厘米呢? 反方:0.02厘米。
正方:0.02厘米是不是它的高度呢?高度有了,就有侧面,那它还是不是圆柱?
反方同学心服口服,全班同学都激动不已。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就能更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其活动中,取得的效果也就越明显。辩论这种形式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面对“一张圆形纸片的形状是不是圆柱”这个疑难问题,老师不是简单给予结论,而是营造氛围,让学生更自主学习,探索。在针锋相对的辩论过程中,要考虑自己的观点如何站的稳,同时听对方反驳理由,自己寻找依据来驳倒对方,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让对方心服口服,做到滴水不漏,这一系列的活动,迫使学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动全身的学习潜能,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当中。真正开放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升华了每个同学对圆柱的认识。
四、大胆想象,创造多彩的数学童话
专家认为,现在的许多学生不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想象力呈递减趋势。而想象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就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把数学与语文、美术整合起来,同样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在学完“米和厘米”后,有些学生对1米和1厘米的表象还印象不深,在练习时闹了几个笑话,比如床的长是2厘米,旗杆高15厘米。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些错误,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小故事。我们班的王佳慧小朋友就写了《米和厘米的故事》,读来也颇具童趣。
夜深了,静悄悄的,小朋友做完作业睡觉了,而小主人的书包里却热闹起来。
原来是数学作业里的米和厘米争吵起来了。厘米骄傲地说:“我的本领可大啦!今天小主人测量出她的手指宽大约1厘米,手掌宽大约7厘米。”米不服气地说:“你的本领有我大吗?小主人测量了走十步的距离大约5米,跳远1米多,身高1米多。”米和厘米吵醒了数字一家。数字0想了个办
法:“你们换个位置试一试。”米和厘米立刻行动起来,这时本子大叫起来:“不好啦!你们快来看,小主人的手指宽成一米了,跳远跳了一厘米。身高只有一厘米了。”其它数字都气愤地大叫起来,这可不行,明天起床小主人发现自己变成这样的怪模样要吓哭了,你们赶快换过来。
0对它们说:“你们呀,不要以为只有自己的本领大,其实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位置,坐错了位置要让别人笑掉大牙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生活中,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比较方便,量比较短的物体呢则用厘米做单位比较方便。”
米和厘米听了心服口服,书包又恢复了原来的安静,大家很快进入了梦乡。
小朋友,你可要正确使用米和厘米呀,不然闹笑话的就是你了哟! 小朋友除了爱编数学故事,爱画画也是他们的天性,同时,新教材丰富的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一种范例。实践证明:画数学是孩子们,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喜欢的一项数学作业,丰富的情景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数学知识。如认识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画画哪些问题要用加减法来解决。于是,有的同学在游乐园找到了数学,有的在海底世界找到了数学,有的在超市找到了数学,有的在恐龙世界中找到了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