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圆明园》观后感

来源:一二三四网
《圆明园》观后感

——勿忘国耻

今天近代史课上终于看了《圆明园》。圆明园,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吧。其建筑面积之大,做工之精美,里面又珍藏了那么多的奇珍异宝,本来应该成为人类一份宝贵的财富,就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之中,毁于一旦了。真是令人惋惜。

《圆明园》这部电影,高清晰度地还原了当时圆明园的建筑、景色,甚至建园、扩建、被毁坏的过程。三维技术的应用更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的演员运用精确的数字给我们讲述了圆明园——这个华丽的皇家园林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看完以后,我原来的很多看法被改变了,国人确实应该居安思危。那片废墟,不必重建,应该保留。

康熙,是个对科学很有研究的皇帝他的天文和数学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这让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他。他或许已经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但他身处离宫,不会想到科学对大清帝国意味着什么。可是,大清的中流砥柱——官员们,都不把科学放在眼里,都认为,农业文明才是基础。也许,也正是这种愚昧的态度,开始使大清停止了进步,甚至倒退吧。不管是什么时候,乐于学习的心总是不能丢的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一定是没有错的。

我原以为雍正不是个很好的皇帝,至少在印象中,他的父亲——康熙,他的儿子——乾隆,更辉煌一些。可是,电影告诉我,雍正是一位勤奋并且意志坚强的君主。他几乎是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使之不倒,使之发展。他的勤奋程度令人惊讶,以至于需要靠所谓的“仙丹”来提高精神,最后也极有可能是服用仙丹中毒而死。雍正一即位就扩建了圆明园,并且亲自参与了设计。他对这个园林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因为这是父亲康熙赐给他的园林,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一次赏花,康熙看到了灵巧的弘历,心灵上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安慰,间接地帮助胤禛“拿到”了帝位。于是,他对圆明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圆明园得到了5倍于原来面积的扩建。我想,一个好的领导者,光是自己勤奋是没有用的,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有广阔的视野,才更能把事业经营好吧。

同样,乾隆一即位,对圆明园进行了9年的扩建。作为一个掌握着世界三分之一财富的君主,他烦恼的是怎样花钱。他为圆明园“添置”了一座具有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和西方的景色,而只是为了取悦自己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妃子。他把苏州园林都“搬”进了圆明园,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啊,这会使圆明园增色多少?!至此,圆明园成为了一

座占地600个足球场的旷世园林。圆明园中庞大的建筑开始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圆明园一直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处于深宫中,不能过普通人生活的皇帝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小城,由太监、宫女们扮演各种角色,商人、工匠、士兵,甚至小偷,皇帝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这个一位西方传教士——帝王家族通过这种怪诞和扭曲的方式,来享受作为普通人的“快乐”。这是不是有些悲哀?

郎世宁,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宫廷画师,在中国呆了50年。我们可以从他的口中,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皇帝和圆明园。他主持设计了圆明园中的西洋花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影片中的一句话,“太监和官员很麻烦,他们的权力很大,使得效率很低”。俗话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恐怕这话不无道理吧。

当时的圆明园还被欧洲竞相模仿。可乾隆并不知道,大清帝国正在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西方国家正通过工业革命,蒸蒸日上。阴谋,也同时在谋划。康熙皇帝对天朝的过度自信和咸丰皇帝的昏庸,实实在在地“葬送”了天朝的疆土和未来。

西方人用枪支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入了北京城,天朝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清军的不堪一击也许是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曾经的铁马将士,勇敢的士兵,纷纷倒在了洋人的枪炮之下。在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奏响”的时候,咸丰皇帝竟然在悠闲的沐浴,这是何等的讽刺。英法联军终于是看到了圆明园,他们惊叹于它的豪华。人性中的贪婪在他们心中滋生,能拿的拿,不能拿就毁坏。最后,为了给后人留下所谓的“证明”,为了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放火烧了那个举世瞩目的圆明园,在我看来,他们留下的是罪证而不是勋章。就连大文豪雨果都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现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甚至美国的博物馆在展出着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我看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落后,就是要挨打呀!勿忘国耻!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昌盛与衰败。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在惋惜这一盛世园林被摧毁之时,更应该铭记这一教训。这部电影是一个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然而,我不禁想到了一种“激进”的爱国主义行为。去年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行访华,他在北大的演讲结束后,有一个提问环节。北大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的模式中学到什么?”卡梅伦略微思考了一会,“首先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大学生反应异常强烈,热烈的掌声一度打断了他的发言。这件事被一条微博的发帖者评论为:这个问题

就好像在问,你从我家刚脱贫新盖的金碧辉煌中能学到点什么?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也发生在北大。14年前美国总统到访演讲,提问环节同样充满了火药味。这些例子是“激进爱国”的一个方面。这些做法,恐怕不妥吧。而我想从这个方面说明的是,当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总喜欢把自信建立在对别人的否定上,就好像康熙皇帝不屑洋人互通有无的建议,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一样。成长起来之后,自信应该建立在做过什么之上。时刻都不能忘记谦虚。

居安思危,不卑不亢,谦虚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