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力电缆绝缘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精品)

来源:一二三四网


电力电缆绝缘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试验目的:

绝缘电阻的测量是检查电缆绝缘最简单的方法。通过测量可以检查出电缆绝缘受潮老化缺陷,还可以判别出电缆在耐压试验时所暴露出的绝缘缺陷。同时,绝缘电阻合格是开展电力电缆现场交接交流耐压试验以及线路参数测试的一个先决条件。当电缆主绝缘中存在部分受潮、全部受潮或留有击穿痕迹时,绝缘电阻的变化取决于这些缺陷是否贯穿于

两级之间。 如缺陷贯穿两级之间, 绝缘电阻会有灵敏的反映。如只发生局部缺陷,电极间仍保持着部分良好绝缘,绝缘电阻将很少降低,甚至不发生变化。因此,绝缘电阻只能有效地检测出整体受潮和贯穿性的缺陷。

试验仪器:

0.6/1kV 电缆用 1000V 兆欧表

0.6/1kV 以上电缆用 2500V 兆欧表; 6/6kV 及以上电缆也可 用 5000V 兆欧表,外护套、内衬层的测量用

500V 兆欧表。

试验接线:

电缆主绝缘电阻测量接线图如下图 1-1 所示: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图 1-1 电缆主绝缘电阻测量接线图

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测量接线图如下图

1-2 所示:

图 1-2 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测量接线图

试验步骤:

( 1)试验前兆欧表的检查:

试验前对兆欧表本身进行检查,将兆欧表水平放稳。

1) 手摇式兆欧表在低速旋转时或者电动兆欧表接通后,用导线瞬时短接 L 和 E 端子,其指示应为零。

2) 开路时,接通电源或兆欧表达到额定转速时,其指示应指正无穷。

3) 断开电源,将兆欧表的接地端与被试品的地线连接。

4) 兆欧表的高压端接上屏蔽连接线,连接线的另一端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悬空,再次接通电源或驱动兆欧表,兆欧表的指示应无明显

差异。

( 2)电缆主绝缘绝缘电阻测量接线:

1) 接地线接至兆欧表的“ E”端。

2) 外护套外表面半导体(石墨)层接地,没有的可利

用土壤或注水等措施接地。

3) 金属外套、屏蔽层、铠装引出线端接地。

4) 缆芯引线端子应接兆欧表的“ L ”端,接完后将放电棒取下。

5)

检查接线正确,工作人员与施加电压部位保持足够

的安全距离,操作人员得到工作负责人许可后,开始测量。

6) 打开电源开关,根据被试品电压等级选择表记电压

量程,开始测量。

7)

测试数据稳定,停止测量,读取并记录 60S 时测得

的绝缘电阻。

8) 放电完毕,首先断开仪器总电源。

9) 用放电棒将高压端充分放电后,拆除高压测试线。 10) 拆除仪器端高压线,最后拆除仪器接地线,结束试

验。

( 3)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测量接线:

1) 接地线接至兆欧表的“ E”端。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2) 外护套外表面半导体(石墨)层接地,没有的可利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用土壤或注水等措施接地。

线端。

4) 缆芯引线端子应接兆欧表的“ G”端。

5) 检查接线正确,工作人员与施加电压部位保持足够

3) 兆欧表的“ L”端应接金属外套、屏蔽层、铠装引出

的安全距离,操作人员得到工作负责人许可后,开始测量。

6) 打开电源开关,根据被试品电压等级选择表记电压

量程,开始测量。

7) 测试数据稳定,停止测量,读取并记录 60S 时测得

的绝缘电阻。

8) 测试仪放电完毕后关机。

9) 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余两相并填写试验数据。

试验标准:

绝缘电阻与上次相比不应有显著下降,否则

3)

应做进一步分析,必要时进行诊断性试验。耐压试验前后,绝缘电阻测

4)

0.5

量应无明显变化;

橡塑电缆外护套、内衬层的绝缘电阻不低于

试验注意事项:

1)

在测量电缆绝缘电阻时必须进行感应电压的测量,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当电缆线路感应电压超过兆欧表输出电压时,应选用输出电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压等级更高的兆欧表

2) 在测量过程必须保证通讯的畅通,对侧配合的试验人员必须听从试验负责人指挥,并不准任何人靠近。

3) 绝缘电阻测试过程中应有明显充电现象,

4) 电缆电容量大,充电时间较长,测量时必须给予足够的充电时间,待兆欧表指针完全稳定后方可读数。

5) 对于绝缘不是很好的测量线, “ L ”端引线和“ E” 端引线不要靠在一起。不得使用双绞线,如引线必须经过其

他支持物和被试电缆芯连接时,支持物必须绝缘良好,否则

影响测量结果。

6)

注意兆欧表本身绝缘不良的影响,必要时将兆欧表

放在绝缘垫上。有的兆欧表本身有漏电时,试验者应站在绝 缘垫上以保证安全。

7)

绝缘电阻测量一般在周围空气温度不低于 5℃时进

行。

试验周期:

主绝缘绝缘电阻的基准周期为 3 年,外护套及内衬层绝缘电阻的基准周期也为 3 年。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