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十一五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

来源:一二三四网


小论文

题目:“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及其

可持续增长路径的选择 作者:孙小乐

班级:2010级金融3班 学号:2010121304 指导老师:唐善永 时间:2012年4月28日

内容摘要:“十一五”时期,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由过热到趋冷再到过热的“V”字型发展过程。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重点逐步向以调节产业结构为重点的战略转变.如何顺利实现“保增长.调结构”的双赢局面以及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财政收入是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地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十二五”规划融经明确提出了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目标: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关键词:十一五期间 财政收入结构 可持续发展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比重的提升表明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体现出国家或者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活力增强。充足的财政除满足政府工作正常运转外,会有更大的能力惠及民生。为全力保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及各项民生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市财政部门创新融资渠道,主动整合打造各类融资平台,采取银企对接、社会融资、争取资金等措施,2009年筹融资超过百亿元,连同争取到的国家扩大内需资金4.52亿元,全部科学安排落实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上,重点支持机场建设、北戴河新区建设、津秦客专配套、城市道路、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以及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打牢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的概念理解

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内部各要素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收入结构优化与否反映了不同收入形式之间、不同收入来源之间的比例变动情况。按照投入产出原则,最优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能够以最小经济效率损失取得最大财政收入。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来源产业应是协调发展的。各产业在财政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应符合客观规律,体现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以过度牺牲地方资源为代价,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政府财政收入形式合理。收入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税收与非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税收中各税种结构的合理安排关系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权力分配机制问题,对体现各地方公平和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应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税收和非税收入一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充足稳定的税源。另一方面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收入增长应以增加中产阶层比重为主要目标,体现社会公平。

二、秦皇岛市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现状分析

(一)从收入总量看,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虽有起伏但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十一五”时期,秦皇岛市经济增长形势总体较好。受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其间经济增速略有起伏,2009年,秦皇

岛市大批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困境,财政收入持续下滑。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降幅分别达21.7%和15.3%,降幅达到历史最大。4月份到8月底,全市财政收入降幅逐渐缩小,到9月底,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等主要指标终于遏制住下滑态势,实现由负转正。从9月份开始,财政收入增幅不断增大,到12月底,全部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达到6.4%和15.7%。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168.69亿元,同比增长20.2%。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格局,秦皇岛市经济也呈现出增速回落趋势,GDP增幅较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1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9.4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3.38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68.69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5.9%,比2010年提升0.8个百分点,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在11个市中位居第二。

(二)从财政收入的项目看,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非税收入赶超税收收入的势头显现。

在税收方面,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和主体税种占税收比重同时下降,地方小税种增速较快,税源逐渐扩大,地方小税种比例越来越高,一方面财政收入的来源确实日渐广泛,一方面也说明财政收入的来源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受宏观政策面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营业税收入增长迅速,取代增值税成为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最大税种。

三、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目标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来源子经济,财政收入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综合反映。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和规范社会分配秩序的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人手,按照“以税为主、非税为辅”的调整原则,通过改革与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切实提高税收牧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使税收和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逐步接近最健的“六、四”型结构,从而建立起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高、非税收入的可调剂比例高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地方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扭转了财政收入持续下滑,大批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生产经营困境的情况,并创造了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03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大部分地送仍存在“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新”的结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积效益偏低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地方税收可持续增长的根本性原因。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优化第一产监、提高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经济发展从

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三)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增加地方政府可用财力

非税收入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相当的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弥补了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非税收入步可持续增长通道,应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深化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方面,迸一步清理收费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控制收费规模,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拓展管理范围,切实加强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部门,逐步将全部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实施集中支付、统一调度。

(四)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体铡,切实从制度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

客观地说,近年来“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地是稀缺资源,现行的土地出让金制度是政府通过农地低价征收和土地高价出让而获取的财政收入,在某种程度主是“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只要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制度的依赖不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就不可能放弃从土地转让中获取财政收入的冲动。因此,要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就必须尽快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制度,减少政府控制土地的

数量,降低政府对土地出让的垄断,让土地使用权自由买卖;借鉴发达国家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土地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及时总结上海、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的实施经验并推广,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能保证地方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同时,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给予地方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有财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兴革.对构建地方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0,(5).

【2】王玲.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激增的动因与条件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3】高培勇. 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 J ] . 经济研究,2 0 0 6 ( 1 2 ) :1 3 - 2 3 .

【4】唐登山,吴宏. 税收增速大于G D P 增速的产业结构分析[ 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0 8 ( 1 0 ) : 1 0 8 - 1 1 8

【5】莫兴革.对构建地方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0,(5).

【6】王玲.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激增的动因与条件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