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宜昌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研报告
施灏1曾锐2
(1.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443009 ;.宜昌市委农办,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本文在对宜昌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电
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抓好电商品牌培育;不断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加大 统筹协商力度。
[关键词]宜昌市农村电子商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2803(2018)03 — 0089 — 03
近年来,宜昌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依托特色农业和信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 势,加快培育和引导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村电商 市场主体和交易量持续增长,农村电商已成为实 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秭归、五峰、长阳等三县 纳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夷陵区 人选全国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枝江市人选 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枝江董市镇平 湖村成为湖北省第二个“淘宝村”。
网站网店10777个,在全省仅次于武汉,电商从业 人员达5万人,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244亿元,其 中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680亿元。安琪、誉福园、 麦嗒嗒、屈姑等一批电商企业年交易额过1亿元, 秭归胳橙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
(二)坚持建好平台,融通线上线下
各县(市区)加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全 市13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的电商产业园区。 枝江市投资2亿元打造枝江市电商产业园,主体 工程已完工。五峰县民贸电商创业园纳人“湖北 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创建名单。支 持本土企业对接淘宝、天猫、当当网、“供销e家” 等知名平台,开设宜昌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枝江市 引进阿里巴巴村淘项目,秭归县人驻“苏宁”“京 东”,宜都市引进深圳淘实惠电商平台,兴山县加 盟宜昌赶场电子商务。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涉农 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30家,淘宝、京东、苏宁、淘 实惠等5大电商平台县(市、区)人驻率100%。 供销社系统牵头组建了 11家电子商务公司,打造
一、宜昌市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一)坚持政策引导,培育电商主体
宜昌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的意见》,提出通过“八大工程”“五大保障”支持电 商发展,着力打造国内同等城市极具影响力的电 子商务示范城市。编制了《宜昌市电子商务发展 专项规划(201 8 — 2020年)》,成立了市电子商务 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电子商务商会和电子商务 发展基金,主动为电商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 全市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市场主体7895户,所涉
[收稿日期]2018 — 06 — 01
[作者简介]1.施灏(1 974—),男,湖北黄石人,宜昌市委党校教师;2.曾锐(1987—),男,湖北宜昌人,宜昌市委农办农
村发展科副科长。
• 89 •
观察与思考
了十八湾、惠万民、万绿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
(三) 坚持整体布局,配置服务网点
全市整合供销社、邮政部门资源,加快村级综 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208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行政村
覆盖率近80%。供销系统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
1192家、连锁标准化村级电商服务站658家,连
锁配送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了电商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电商服务点、物流企业的利 益联结机制。市邮政管理部门建设村邮站734 个、快递网点826家,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快递服务 网络全覆盖。秭归创新“货运班线+客货联盟” 实现“站到站、站到点、点到户”无缝对接。长阳依 托“百村百店”省级农村交通物流示范项目,探索 “电商+农村物流+三级站点”平台体系。
(四) 坚持品牌创建,提升产品形象
大力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了“秭归胳 橙” “清江桠柑”等一批“网红”产品。宜昌誉福园 中华红血橙、土老憨清江野渔荣获荆楚美味“湖北 十佳地标好网货”,丰岛黄桃桔子罐头、屈姑糖水 橘子罐头、土老憨橘醋原浆等5款单品荣获“湖北 好网货”称号。枝江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县(市)域 农产品公共品牌“枝滋有味”。远安县培育了“楚 小仙”“远小蜜” “海小卷”等一批新兴网络品牌。 五峰县注册了“茶韵”“土家娃谷糖”“花颜荞语”
“土家郎”等40个网货品牌,并制定“五峰毛尖”
“清凉湾潭”“土家山蜜”三个公共品牌发展规划。
(五) 坚持人才培育,强化智力支持
以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村级综合服务社等 为重点,大力开展电商人才培育工程,政、校、企相 互合作,多渠道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实用型人 才。商务部门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295期共
30503人。人社部门开展电商培训145期共6942
人,为符合条件的人员落实培训补贴2477人合计
210. 26万元。供销系统共举办农村电子商务培
训班20余期,培训各类电商从业人员2000多人, 带动100多人创业就业,发展个体微店网店100 多家。全市农业部门举办了 6期农业电商人才专
• 90 •
208年06月(第3期)
题培训班,培训农业电商专业人才200余人,开展 电子商务技能鉴定1970人,其中中级工1894人, 高级工76人。
二、 影响宜昌市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物流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已经实现 了快递物流村村通,但是现有物流体系仍然是制 约全市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农村物 流的零散性、自然性和边缘性,造成了我市物流配 送分散,成本过高的现状。
二是资源整合不充分。虽然各大电商企业在 农村发展如火如荼,但其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淘 宝、供销、邮政等都在村一级设立了服务网点,都 有自己的配送车,但网点在同一个村重合率仅为 12%,其中30%的配送车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小 卖部、小超市以及城乡公交在物流体系中未得到 充分利用。
三是品牌建设不同步。农产品电商品牌意识 不强,宣传推介不够,特色农产品网络市场价格战 现象较为突出。由于网上农产品销售准人门槛 低,对分散电商农户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不健 全,源头把控问题还有待破解。梅干菜、洋芋片等 土菜,因无法提供产品认证,面临网络下架停售的 危险。
四是专业人才稀缺。农民电商的能力和素质 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商时代,能够懂电商、 会电商,把电商做好的农村电商人才太少,而对于 一些电商专业人才而言,农村电商市场的吸引力还 不够,存在招聘不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的问题,因 而亟待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扶持,加强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能力素质的培训引导。
三、 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结合全省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95%以上的自然村通光纤,电商物流村村通,创建网络区域 公共品牌100个以上,电商产业电商特色镇100 个以上,培训电商人才100万人次以上,农产品网 络销售额翻一番,达到千亿斤”目标,以及宽带普 及、电商物流、百万电商人才实训、百家品牌培育、 农村电商倍增、综合示范提升六大行动,建议重点
2018年06月(第3期)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 强乡村路网建设,提高乡村道路通达水平。加快 推进“光纤户户通”工程,完善移动、宽带等基础设 施服务,推进互联网提速降费,着力破解农村通信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全力打造“数字化农村”。 支持电商企业建设冷储设施设备,在用地、用电、 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有条件的县、乡、村要 积极引人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机构,建好电商产 业园,争创一批特色电商产业园、电商特色镇、特 色村。
二是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完善城乡物流 体系规划与建设,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市场主 体创新农村物流配送模式,以供销社、邮政网点为 抓手,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社“村级 综合服务站”、邮政“村邮乐购”村邮站作用,大力 建设遍布乡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打通农村 电商最初一公里,实现电商物流村村通。支持建 立县级区域配送物流中心,借鉴秭归县华维物流 园区引进快递企业人驻以及“货运班线+客货联 盟”模式,整合快递物流运输资源,通过干线甩挂 运输、县乡道厢式货车配送、村道通村客运捎带小 件,加快形成“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庄,服务到村 口”的格局。
三是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建立电商人才 培训体系,依托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电商园区、创 业基地、优秀电商企业等,整合集成再就业和创业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青年创业培训、妇女就 业培训等资源,重点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创 业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多层次的电商培训。 通过举办电商创业大赛、本地农产品网络营销等 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本地电商人才,积极投身农 村电子商务创业大潮。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创 业环境,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开展 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或就业。
四是抓好电商品牌培育。继续加大“三品一 标”品牌培育力度,打好“生态牌”“三峡牌”“文化 牌”,强化公用品牌的营运管理。依托宜昌蜜桔、
观察与思考
茶叶、胳橙等知名产品,推进“互联网+生态可视 农业”新模式,提升产品全程化管控,严控农产品 质量安全,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增强市场知名度 和竞争力。着力推进农村电商标准化工作,研究 电商农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包装标准、配送 标准、验收标准,提高电商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 织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镇 村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及优质地产品,组织开展地 方特色产品网络营销活动。发挥电商行业协会的 自律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商规范化程度,避免 出现恶性的低成本和同质化竞争。加强农村电商 市场监管,对虚假网络广告、网络销售有毒有害农 产品、网络价格欺诈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五是不断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充分挖掘市场 潜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村电商的龙头企 业,依靠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村电商的带头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催生一批农村电商的生力军, 拓展一批特色店、旗舰店。着力引领农业产业龙 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转型发展,开展农村电 子商务,推进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等电商应用率 达到100%。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基础扎实、成 长性好的农村电子商务品牌企业,着力培育一批 网商(网店)大力推广“实体店+网店”创业模 式,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变经营方式,引导农村 电商创业者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对农村电商的金 融服务,鼓励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深 耕农村市场。
六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扶贫、人社、移 民、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资源,重点支持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组建并充分发挥农村电 子商务行业协会作用,依靠协会力量整合相关电 商企业,避免各自为政,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村级电商服务站、农村快 递物流发展,加大农村电商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 力度,营造参与发展农村电商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李艳霞
•9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