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一二三四网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4. 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 (共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行政体系

D.“皇权下的民主”,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3.2013年4月26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文章指出:“科举制度自宋以后,越来越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每一小县份都会有人进入科举系统,甚至于最后进入中央的管理系统。”科举制的这种发展状况

A.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B.实现了中央官员地域来源的平衡性

C.保持了官僚集团的地区平衡性 D.实现了国家权力对全社会的开放

4.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 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5.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6.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法院 7.2013年5月3日凤凰网历史登载文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对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武昌起义

A.显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巨变的必然性 B.是清朝统治结束和帝制终结的标志 C.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D.不是以终结帝制为目标 8.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9.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有关数据统计.

年 代 发行数额(亿元) 物价指数 1945年 5569 8640000 1946年 37261 681600 1948年 6636946 564570000 有关上表统计数据最直接恰当的结论是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 D.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 1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1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2.《苏中关系1945—1980》中披露,建国初期一些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在写给苏共中央的

报告中说,中国革命胜利后“新政府吸收全国居民中的一切阶层、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合作”。这里所说的“全国居民中的一切阶层”是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革命阶级 B.新中国成立时现存的各个阶级 C.新中国成立时存在的各民主党派 D.新中国成立时的各个民族

1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所说的“最辽阔海洋”的真实含义是

A.太平洋的宽阔无涯 B.中美两国的悠久文明

C.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 D.中美同为疆域辽阔的大国

14. 英国卫报报道,2013年4月17日下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葬礼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

行,为表示“深切敬意”,英国议会决定,葬礼期间让大本钟及威斯敏斯特宫大钟“静音”。19世纪以来,大本钟以“静音”形式致敬,这还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65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葬礼当日。大本钟的这两次致敬是因为这两位首相都

A. 曾是英国国家权利的核心 B. 使英国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C. 因为社会福利制度受民众爱戴 D. 有利于英国的发展与崛起

15.《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记载:苏联解体前各共和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0.5%,商品交换占输出输入总额的比重,俄罗斯为57%,乌克兰为79%,其他共和国均在85%以上。苏联解体后的第一年(1992年),独联体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20%,其中俄罗斯下降19%,乌克兰下降14%,哈萨克下降13%。哈萨克更下降65%,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长期经济困难与政治动荡 B. 苏联解体破坏统一的经济空间 C. 西方长期封锁与美苏争霸 D. 高度僵化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6.2012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中东之春(巴以磋商重启中东和谈)、伊拉克之夏(发生系列恐怖袭击)、日本之秋(日本非法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朝鲜之冬(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17.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9.“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比较贴切的是

A.倡导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实行凯恩斯主义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0.英国纯粹是一个海洋国家,由于可以全心全意的发展海上力量,英国的海军装备精良,是最强大的。但是,由于高技术的发展,单靠某种力量并不是可靠的。一旦新的技术革命

发生,原有的武力形式失去了优越性,建立在这种武力形式上的霸权就会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以来的英国

A.依靠强大海军获取世界霸权 B.不断凭借技术革新走向全球霸权 C.凭借地缘优势走向全球霸权 D.霸权资源单一导致霸权的短暂性 21.有学者指出:“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三十年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对材料中洋务新政“畸形”的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 B.洋务运动是以求富求强为目标

C.洋务运动没有全面推进近代化进程 D.洋务运动建立的北洋海军缺乏战斗力

22.2013年5月2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黄波的文章指出,《申报》在评论杨乃武案中秘密审理的做法时认为,“审断民案,应许众民入堂听讯,众疑既可释,而问堂又有制于公论”,“吾因此案不禁有感于西法也。西国之讯案有陪审之多人,有代审之状师,有听审之报馆,有看审之万民”。这表明,《申报》的主要关注点是

A.迎合市民的猎奇口味 B.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 C.揭露杨乃武的冤情 D.追求事件的真相

2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5.2012年11月第八届珠海航展成功举办,中国航空产品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制造”拿到了3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航空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是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 “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材料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说明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 B.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

C.经济全球化加强 D.全球政治军事政治合作的大趋势 26.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 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有所为有所不为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27.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 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 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B.强调博爱与平等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2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

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

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30.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3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32.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

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B.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 不同文明在相互收融中趋于同一

第Ⅱ卷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题、34题为必考题,第35题为选考题。

33.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

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4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3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分)

34.(18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 史地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杂录 总计 百分比 英 10 8 8 13 10 3 5 57 10.7 美 2 3 10 3 9 3 2 32 6.0 日 23 4 90 83 73 24 24 321 60.2 其他 2 11 20 37 20 26 7 123 23.1 总计 37 26 128 136 112 56 38 533 — 百分比 7.0 4.9 24.0 25.5 21.0 10.5 7.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 科 格致科 农 科 工 科 医 科 专业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政治、法律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学、林学等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学、药学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

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