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历史发展未来展望论文

来源:一二三四网


桥梁预应力混凝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

摘 要:预应力混凝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桥梁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中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中展望其未来。 关键词:预应力;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68-01 一、前言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迫切要求恢复战争创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从理论、材料、工艺到土建工程的各种应用,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发展与成就。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比西欧大约晚10年,但由于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不仅发展快,而且应用数量极为庞大。可以说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我国基本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木材料。特别是近来二三十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无论在桥型,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主要从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的应用历史回顾其发展,从其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展望其未来。

二、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历史

1955年,铁路部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片跨度12米的预应力混凝

土铁路桥梁,1956年建成28孔24米跨的新沂河大桥,从而开始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铁路上应用的篇章。四十多年来,经过铁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预应力砼技术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造架设跨度32米以下桥梁三万多孔,桥梁跨度不断突破,大跨径桥梁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工程有主跨为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铁路连续钢构桥,顶推法施工的跨度80米连续箱梁桥杭州钱塘江二桥,此外在南昆铁路线上新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铁路桥梁,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57年,公路部门在北京周口店建造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公路试验桥,为单跨20米简支t梁桥。1959年在兰州建成七里河黄河桥,为7孔主跨37.5米悬臂梁桥。后又建成新城黄河桥,桥型为5孔33米t型简支梁和孔66米系杆拱桥,奠定了我国建造预应力混凝土桥的基础。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四十多年来,公路上建造了大量预应力混凝土桥,尤以大跨径桥梁居多数。如我国已建成主跨400以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斜拉桥七座,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米)等七座跨度400米以上的斜拉桥,代表我国斜拉桥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连续钢构桥继黄石大桥250米主跨后,虎门大桥达270米主跨,为世界之冠;主跨168米的攀枝花金沙江桥和钱塘江二桥等铁路桥表明我国的铁路桥预应力砼技术已达到世界

先进水平。

城市立交桥中的预应力砼技术主要是七十年代开始起步的,目前仅北京修建的立交桥就已达200座,其中最早的立交桥是1974年建成的复兴门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方法施工;层次最多最高的是天宁寺立交桥;规模最大的是首都机场高速路上的四元桥。 三、我国预应力混凝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 (一)预应力材料技术的突破

1、高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是近年来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所谓高性能:是指混凝上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从强度而言,抗压强度大于c50的混凝土即属于高强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是发展大跨度结构的重要措施。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截面尺寸,减轻自重,因而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高强混凝土一般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我国己制成c100的混凝土。从我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来看,大多都采用c40-c50混凝土,进而采用减水剂等添加剂制备塑性混凝土,并发展了泵送混凝土工艺。

2、钢材。(1)冷拉钢筋技术;(2)冷拔钢丝技术;(3)中强预应力筋技术;(4)高强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技术。 (二)预应力混凝土工艺技术的突破 1、预应力砼张拉锚固技术的发展。 2、无粘结预应力砼成套技术。 3、斜拉索产品成套技术。

四、我国预应力技术发展发展前景

(一)在桥梁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具有跨度大、自重轻、节约材料、节省建筑高度、改善能力的突出优点,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可以预见,21世纪预应力混凝土必将在建筑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桥梁结构领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整体布局,概念设计,方案对比,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水平方面是一个整体,预应力设计既是一种结构手段,又是与施工方法结合形成一整套以节段式施工为主体的预应力施工工法或专利,主要有预应力悬臂分段施工技术、分段顶推施工技术、移动模架逐孔施工技术、块体节段拼装技术、大节段预制吊装技术等。这些施工技术与预应力技术是紧密相关的。现有桥梁的改造、加固技术亦是研究开发方向。实现可行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协调一致。

(三)预应力高强钢材、锚具和各类预应力混凝土专用机具质量的稳定性、耐用性和配套性以及预应力工艺水平将获得显著提高。

(四)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耐久性将得到高度重视。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有粘结预应力工艺的防腐蚀要求,构造细节和质量标准也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五)发展预制预应力构件,走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道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积极开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研究,预应力砼材料技

术的发展从来都是预应力砼技术革命的先驱,预应力砼筋除了目前使用的高强度钢材外,未来新型预应力砼筋应是强度高、自重轻、弹性模量大的聚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聚醋纤维类非金属预应力砼筋;同时积极推广体外预应力束,用于结构的加固维修和建造桥梁工程,以及扩大对新型防腐蚀材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等。

(七)预应力专业公司走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预应力砼专业化施工已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现有的专业队伍,绝大多数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仅仅懂得一般的张拉操作。今后我国应该发展大型专业预应力砼工程公司,它不仅有自己的预应力砼专用产品和配套的质量保证体系,有整套的预应力砼专业施工技术和现场服务体系,还应具有研究、产品开发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高水平咨询能力。发展大型集团公司对促进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促进产业化,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成本,适应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加竞争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

★作者简介:陈江(1964-),男,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风电企业技术管理。

浅谈新版《安规》在风电场中的应用特点及改进措施 陈 江

(华能呼伦贝尔满洲里东湖区风电场,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新版安规的应用特点,分析了新《安规》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安规》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版《安规》;风电场;应用特点;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69-01 一、新版安规的应用特点

(一)新《安规》在旧《安规》的基础上修改了许多内容。新《安规》对高低压的划分沿用国标,即统一了对高低电压划分的标准,又能确定事故责任人。新《安规》把成熟的作业技术、岗位技能等内容与安全工作规程进行了适当剥离,如高压带电作业、触电急救等内容被删除。

(二)新《安规》对工作票的种类进行了归并,电气票有四种,机械票有六种,较旧《安规》减少许多。新《安规》强化了对低压带电作业的管理,细化了在低压配电装置和低压导线上工作的安全措施。对低压带电作业设有专职监护人,加强了现场监护。新《安规》中,认定了口头或电话命令存在的事实,规定低压带电作业采用电气带电作业票,这大大减少了口头和电话命令的使用范围,即满足了现场要求又提高了安全性。

(三)修订后的新《安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据发电生产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减员增效的因素,简化了工作票签发流程,提高了工作票办理效率。但严格了工作票执行过程的落实、监督,起到了安全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目的。新《安规》加大了工

作票执行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要求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班成员掌握现场的工作任务和安全措施情况进行检验,签字确认。新安规对隔日工作进行了规定,加强了运行人员对检修人员收工、复工的监督。 (四)新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都是规范电气工作人员的行为,但新《安规》表述上更具体、更明确、更严格,大量使用了“确认”字样,减少了“是否”用词,进一步保证电网、设备、人身安全。新《安规》规定:承发包工程中,工作票可实行双签发形式。工作票签发只是个形式,内容是准许在电气设备上工作,宗旨是布置完成所采取的安全措施。

(五)新《安规》突出了工作许可人的作用,明确了工作许可人的责任,客观上对工作许可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安全措施的布置、工作许可、工作延期、工作终结、措施恢复等都由工作许可人完成。当然工作许可人是由有资格的电气运行人员担任,在工作票执行时应由风场当班值长指派。

(六)新《安规》充分考虑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安全问题,与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及安全情况相结合,对旧《安规》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删减、优化。但新《安规》仍然基于保证电力工作基本的安全要求上,实际风电工作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补充、删减、优化,如现场动火作业、风场机械电气一体化、不涉及水利工程等。

二、新《安规》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力发电事业迅猛发展,由基建迅速地转入电力生产,

快速大量扩充人员,安全基础不坚实。前期及基建力量的薄弱,导致设计及产品存在的缺陷不能在基建期消除,最终延续到生产中。基建期短,相应缩短运行人员对设备掌握学习的时间,有时存在人员到位不及时现象。运行人员对设备安装过程存在的问题缺乏了解,只有在投运期随着问题暴露逐步解决。

(二)从业人员大部分为新毕业学员,工作时间短,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安全技能不足。在进入风电企业后,因工作需要,短时间内,一大批年轻运行人员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这些年轻的基层干部,实际安全技能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尚待提高。运行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虽能快速学习记忆安全知识,但安全技能较弱,真正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尚有差距,更缺乏对现场危险源点辨识防范和不当措施的纠正能力;目前风电企业大力推行实行无人值守少人值守,致使人员到位不及时。

(三)维修队伍电力安全基础薄弱,为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不安全因素。维修队伍大都由设备制造单位派遣,特点是年轻化,同样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安全技能、工作技能差的问题。这部分人员大都没有进行系统《安规》学习,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三、新《安规》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专业培训工作,培养、锻炼、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必要时可进行技能等级鉴定。利用自身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目的、有步骤的安排运行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技术改造,继而真正掌握设备,排查隐患。

(二)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安全技能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在生产过程中实行,进而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得以提高。对企业内部运行人员,按其专业特长分类,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进行,不断提高实际技能。

(三)执行落实。安全工作重在落实,新《安规》加强了对工作票、作业票实施过程的管理,并根据安规要求对新《安规》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操作票填写编制实施细则。针对“工作前向工作班全体成员告知危险点”的要求,工作票应根据工作实际增设危险点分析及预控,作为工作地点保留带电部位和安全措施以外的补充,工作前对工作班全体成员进行落实确认。

(四)加大管理力度。加大管理力度的前提是要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正确管理,否则适得其反。提高管理队伍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安全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深层次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定期分析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将定期工作落到实处,要真实有效。

(五)适当修改《热力机械工作票》格式。取消“应关闭下列截门、挡板(闸阀)”及相关部分。

(六)风电执行时,将热力机械票停送电联系单。归并到热力机械工作票“应断开的下列开关、刀闸和保险等,并在操作把手上(按钮)上设置“禁止合闸,有人工作”警告牌”栏中。 四、结语

新《安规》规定了电力生产单位和在电力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

基本电气安全要求,自然适用于风力发电企业。旧《安规》为电力安全生产发挥过重要作用,伴随着电力产业体制的改进和电力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曾经出现过不同版本的《安规》,但遵循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宗旨没有变。新《安规》是在旧《安规》的基础上推行的,比旧《安规》更加严格,一定程度上更加突显了风力发电原有安全工作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淑伟.灵活多样全方位学习新《安规》[j].华北电业,2010.

[2]万载扬.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辨析[j].国家电网,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