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山上,一大片迎着春风扭起秧歌舞,在风中摇摇欲坠,树木抽出了新条,长出了嫩叶,树上的花儿微笑地点点头,小草也是从湿润的土地里伸了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然后才胆怯地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春游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春游的散文:春游八公山
清明过后,幸逢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上午八点,我们几个文友按照约定在老化肥厂的门口集合,乘三路车到茅仙洞,再转乘去寿县的公交车,开始徒步游玩“八公山”的始发地——驴蹄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中的张果老曾倒骑毛驴经过此山,并在此留下了驴蹄印。此山因而得名“驴蹄山”,并被披上了一层诱人的神秘色彩。焕亮是一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大山任教多年,对这一带相当熟悉。一下汽车他就热情地引领我们钻进树丛中,去寻觅山坡上的驴蹄印。就在我们顺着山坡左顾右盼时,一位当地的乡民走了过来,主动地把我们直接引领到驴蹄印的跟前,并为我们扒去了覆盖驴蹄印上面的泥土和枯叶。于是,几个圆形的石上小深坑便清晰地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联想到小圆坑与仙人张果老的历史渊源,我们便对它多了几分好奇、几分神秘感。当然,我们也决不会错过粘附“仙气”的好机会,于是,大家便挨个儿蹲下,用数码相机或手机,为我们和这几个神奇的“驴蹄印”,留下了一张张永久的纪念。
而驴蹄山周围的景色则更美、更吸引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粉红色的桃花鲜艳夺目、溢光流彩;且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们急忙掏出相机,一次又一次地交替走进花丛中,为文友,为自己,留下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相含笑的美好瞬间。
在桃树间穿行,在桃花里抒怀,我们笑逐颜开、心花怒放。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难舍难分地穿过一大片桃树林,即走上了一条顺山而修筑的水泥路。
走在平坦、光滑的水泥路上,我不禁联想到“村村通”的惠民政
策。看来,惠民的“村村通”,不仅惠及到了平原,同样也惠及到了山里。
水泥路通往“龙抱冲”。看到路的两边堆积着很多的石块,树林一下子就发现了兴奋点。他不停地走向石堆,从中捡起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捧在手中,且用他诗人的想象力,给手中的石头赋于了奇妙的形象;并连声赞美,难舍难分。
我们四位就颇有兴致地边走边故意调侃他,说他难得遇上这么珍贵的奇石,理应把它们装入囊中背回家去。树林就很不客气地说:“行!你们谁愿意把这石头给我背到家,我一定好酒好菜地款待。”
可说归说,大家都明白,谁要是真把它们装入囊中背回县城,谁一定是天下第一傻帽。
我们边走边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龙抱冲”。
远看,这里四面环山,桃树漫坡,繁花似锦;近看,面前是一座小型的水库,沿岸是青翠的扬柳,不远处,还有一个美丽而又平静的小山村。但见房屋有高有低,零散地建筑在不算高的山坡上。我们顺着一条坡上的小路往上走。还没有走多远,我们又看见在一排房屋的西面,挺立着好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柏树。它们环抱着一块隆起的土堆,便环抱出小村人对先人的思念与敬仰。几只灰喜鹊在松柏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用它们美丽、动听的歌喉,唱出了小山村的和谐与宁静。
走过花团锦簇的小山村,我们又有了新的惊喜。只见一大片石林,遍布山坡。有的象坐卧的雄狮,有的象下山的猛虎,还有的象奔跑的山羊;它们形象各异,千奇百怪,引得我们再一次停下脚步,拿起手中的相机狠狠地忙活了好一阵子。尔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沿着石林中的一条小路登上了不算高的山顶,再沿着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山路继续向前走。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空气清新。在山路旁的野草、野花上,时而出现黑色的蝴蝶在追逐嬉闹、翩翩起舞。文军是搞新闻报导的,他带来的小型数码相机这下可派上了大用场。他不停地端着“数码”去认真地追逐黑蝴蝶的翩翩舞姿,摄取那些点缀春天的娇嫩的小草、小花。而且,他还忙里偷闲,热情洋溢地唱起了歌:“路边的野花,不
要采!”我们马上就一口同声地合唱道:“不采白不采”。歌中的寓意,我们当然不去理会。我们唱,就是要唱出徒步旅游的惬意,同时,也唱出我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怀。
我们淋浴着明媚的春光,呼吸着大山里的新鲜空气,观赏着沿途的秀丽景色,尽情地释放着心中的喜悦。疲惫时,我们就稍作休息;尔后,我们又精神抖擞地继续向东走。
大老远的,我们就看见了“闪家冲”。它像一颗明丽的珍珠镶嵌在大山深处,让我们一目睹到它的倩影,就立刻产生一种亲近之感。
走到近前,只见恰似“小别墅”的两层楼比比皆是。村庄前的一片片粉红的桃花与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桃花下有乡民在挥锄松土。他们的背影时隐时现在万花丛中。啊!这不正是陶渊明无限向往的“桃花园里可耕田”的美好境界呵!妙!实在是妙!面对这优美的风景画,清丽的田园诗,文友们早就急不可待地把相机端在手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多角度地捕捉这难得一见的(对我们几个而言)人与自然相组合的最完美的景致。
于是,我联想到了当年的八公。他们如若置身这如诗画般的世外桃源中(假如当年也有这一片桃花的话),还会耐得寂寞,苦心修炼成“仙”,而后飞往高远、空廓的天空吗?真不知他们的得道成“仙”,是喜还是忧,是福还是祸?
穿过村庄,焕亮带着我们熟门熟路地走进了一户收藏奇石的村民家。一走进大门,就看见琳琅满目的紫晶石布满了整个院落。我是个门外汉,只能看着他们四位在奇石间“咔嚓,咔嚓!”地忙得有嗞有味。
隔壁的“清真寺”,清静古雅,对于跑了半天路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个最好的休息场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里的几棵高大、古朴的白果树。它们已长出翠绿的新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我寻树下的一方石凳坐下,便尽情地独享一份仅属于自己的安静。
没过多久,他们几个奇石欣赏家也陆续走了过来。
我们欣赏过寺院里的景色,考查过石碑上有关闪家祖辈来八公山的历史记载,还不忘兴致勃勃地轮番站到白果树下,面对着镜头来一通与白果树的合影、摆酷。之后,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中午的饮
食。
我们拿出了所带的面包、鸡蛋、烤鸭与蛋糕,还有喝的酸奶、绿茶、纯净水。可还没等大家开始享用,就听树林响亮地发话了:“快把吃的都装回去!我一进村就打听了,前面有家‘农家乐’饭店。我带你们去撮一顿。”
少云是个实在人,他立马就来个实话实说:“这吃的,我们都背一路啦,你还想让我们再背回去?”
“那我不管!”树林的回答也挺干脆,“咱们来到农村,就要尝尝农家菜的味道!”
有这样的好事,没人愿意当真正的反对派。我们把掏出的干粮又放回袋子,仅每人喝了一盒酸奶,便起身跟随树林寻“农家乐”而去。
欢乐的一天,就在如斯的美景中度过了。 有关春游的散文:春游东湖
春,踏水而来。随着燕子欢快的呢喃,眼前的东湖对春的呼唤作出了回应。
被禁锢一个冷春的湖水,没有了冰冷的表情,在来自南国和西大洋的蓄水管道的补给中,缓缓还原本来温婉柔美的流韵舞姿。折一只纸船,让心梦放逐,作一次恣意的流浪,漂向心中的远方……
绕堤漫步,近水清澈见底,静如琉璃岸边有已经迫不及待开始相约疯长的芦苇、水蒲。水里一大群一大群的锦鲤和蝌蚪,早已感知春水的暖意,欢聚嬉戏,左搂右抱,热情亲吻,五彩斑斓的或者通身黑墨的体色,灵动优美的泳姿,吸引着眼球。
湖中绿岛迷人,岸边垂柳依依,拱桥相连,与各具特色的亭、廊、榭、阁、花架连为一体。对岸的绿树林荫,红墙绿瓦,倒映成一幅静谧淋漓的写意山水。
堤岸两边,游人并不是很多,却也呈现大千世界。有少年伴侣卿卿我我着,有老夫老妻相携相伴着,有一家三口的欢乐,也有如我等般友人缓走慢聊的,一张张或幸福或安详或宁静或惬意的脸印在春水之间,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回荡在春日的晴空里。
湖柳相伴,完美无瑕。微风吹拂,新绿摇曳,轻絮飞扬。袅娜间,
柔软的腰肢盈盈轻摇,泛起的碧波回柳一声俏皮的娇笑。
东湖春晓,我用温柔的眸轻吻你,吻印在春天这至情至美的柔波里。
春,红入桃花樱花嫩,青归柳叶竹叶新。
桃园的桃花开过了鼎盛,一枝枝海棠赶着接班儿,都说三月桃花红似火,却谁知四月海棠也风流,走进海棠,同样被大片大片 粉色的云霞簇拥,仿佛置身在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梦幻般的倍感浪漫温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景致一样的精彩,一样的传奇;碎红如绣,缀满枝头;在春风里摇曳生姿、温情顾盼。花瓣白里透红,娇嫩欲滴,艳而不媚,是因为它静静绽放于原始的山林溪涧里,不曾沾染浊世的尘埃吧。
繁盛鲜亮的花枝引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起舞,也招来了许多摄影爱好者,无论是特写,还是远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随意抓怕,都是那么唯美。漫步林间,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枝海棠,幸福成大自然的一缕馨香。
春不语,却催醒百花。花不语,却醉人心田。春风醉人不知归,这一刻,即使没有体力远足郊外,我亦醉,醉在春天这绚烂的笑容里。
依稀记得去年秋天哪里的野菜该还在幸免滴活着,便一路招呼着友人,躲开常行甬道的热闹,穿过那一片刚刚种植上的松柏 ,像赴一场老友的约会。一场夜雨洗过,那满地的荠菜、苦菜野香菜就繁茂起来,在还没有被彻底铲除之前,还来得及在这片越来越被都市化的公园里,再寻一次儿时故乡泥土的芬芳,再品一回属于记忆深处那野菜的滋味。
今晚,可以烙上三两张小饼,摘洗干净一盘苦菜,再凉拌一盘野香菜,炒一盘柴鸡蛋,煮一锅红小豆汤,这仲春的一个周末,也该算是难得的惬意逍遥了吧。 有关春游的散文:春游颐和园
北京建都有了八百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花园建筑规模大,花木池塘富于艺术巧思,设备精美在世界
上也特别著名的,是二百多年前乾隆时在西郊建筑的“圆明园”。这个著名花园,是在九十多年前就被帝国主义都野蛮军队把园里面上千栋房子中各种重要珍贵文物及一切陈设大肆抢劫后,有意放一把火烧掉了的。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部分建筑乾隆时虽然已具规模,主要建筑群却在一百年前才完成。修建这座大园子的经济来源,是借口恢复国防海军从人民刮来的几千万两银子,花园作成后,却只算是帝王一家人私有。
直到北京解放,这座大花园才成为人民的公共财产。颐和园的游人数字是个证明:一九四九年全年游人二十六万六千八百多,一九五五年达到一百七十八万七千多人。二十年前游颐和园的人,常常觉得园里太大太空阔。其实只是能够玩的人太少,所以到处总是显得空空的。许多地方长满了荒草,许多建筑也摇摇欲坠,游人不敢走去现在一般印象总觉得园子不太大。颐和园那条长廊,虽然已经长约三里路,现在每逢星期天游人就挤得满满的,即再加宽加长一两倍,也还是不够用。
春天来,颐和园花木都逐渐开放了,每天除了成千早万来看花的游人,还有许多自城郊学校来的少先队员,到园中过队日郊游,进行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满园子里各处都可见到红领巾,各处都可听到建设祖国接班人的健康快乐的笑语和歌声。配合充满生机一片新绿丛中的鸟语花香,颐和园本身,因此也显得更加美丽和年青!
凡是游颐和园的人,在售票处购买一册介绍园中景物的说明书,可得到极多帮助。只是如何就可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把颐和园重要地方都逛到呢?我想就我个人过去几年在这个大转来转去的经验,和园子里建筑花木在春秋佳日的印象,概括地说说,作为游园的参考。
我们似可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去游览。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中部大殿外,计包括东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玉澜堂相传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地方,院子和其他建筑隔绝自成一个小单位。到这里来的人,还可从门口的说明牌子,体会到六十年历史一鳞一爪。参观大戏台,得往回路向东走。这个戏台和中国近代歌剧发展
史有些联系,六十年以前,中国京戏最出色的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到这台上演过戏。戏台上下分三层,还有个宽阔整洁的后台和地下室,准备了各种机关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或白蛇传水漫金山寺节目时,台上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潜入地下,隐现不易捉摸。戏台面积比看戏的殿堂大许多,原因是这些戏主要是演给专制帝王和少数贵族官僚看的,演员百余人在台上活动,看戏的可能只三五十人。社会在发展中,六十年过去了,帝王独夫和这些名艺人十九都已死去。为人民爱好的艺术家的绝艺,却继续活在人们记忆中,由于后辈的学习和发展,日益光辉而充实以新的生命。由大戏楼向西可到乐寿堂。这是六十年前慈禧做生日大排寿筵的地方。颐和园陈设中,有许多十九世纪显然见出半殖民地化的开始的恶俗趣味处,就多是当时在广东上海等通商口岸办洋务的奴才,为贡谀祝寿而作来的。也有些是帝国主义者为侵略中国的敲门砖。中国瓷器中有一种黄绿釉绘墨彩花鸟,多用紫藤和秋葵作主题,横写“天地一家春”的款识的,也是这个时期的生产。乐寿堂庭院宽敞,建筑虽不特别高大,却显得气魄大方。本院和西边一小院,春天时玉兰和海棠都开得格外茂盛。
第二部分是长廊全部和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全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部分,也是全园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列房子,内部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为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去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后把上佛香阁的路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窄狭,作得格外玲珑小巧。必须到湖中看看,才明白建筑工人的用意,当时这部分建筑,原来就是为配合全山风景作成的。船到湖中心时向南望,在一平如镜碧波中的龙王庙和
十七孔桥,都若十分亲切的向游人招后:“来,来,来,这里也很有意思。”从这里望万寿山,距离虽远了点,可是把那些建筑不合理印象也忽略了。
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龙王庙和东墙柳荫路全靠那条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真不愧叫作人造的虹。这条白石桥无论是远看,近看,或把船摇到下边仰起头来看,或站在桥上向左右四方看,都令人觉得满意。桥东有个大亭子,未油漆前可看出木材特别讲究,可能还是两百看前从南海运来的。岸边有一只铜牛,卧在一个白石座上,从从容容望着湖景,望着远处西山,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
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建筑废址不少,保存完整的房子却不多。很明显是经过历史事迹的痕迹没有修复过来。由后湖桥边的苏州街遗址,到上山的一系列殿基,直半山上的两座残塔,这部分建筑也是在圆明园被焚的同时焚毁的。目下重要的是有好向导条曲折小山路,清静幽僻,最宜散步。还有好几条形式不同的白石桥和新近修理的赤栏木板桥,湖水曲折地从桥下通过,划船时极有意思。
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做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转清轩。这一组建筑群包括有北方的明敞(如景福阁)和南方的幽趣(如霁清轩)两种长处。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荷花池子,绕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荷花池子,浇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占地面积不大,房子也因此稍嫌拥挤,但是那个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真是又香又好看。欢喜雀鸟的,这里四围树林子里经常有极好听的黄鸟歌声。啄木鸟声音也数这个地区最多。夏六月天雨后放晴时,树林间的鸟雀欢呼飞鸣,更是一种活泼微型机。地方背风向阳处,长年有竹子生长。由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到此下坠五米,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水发时,水声哗哗,对于久住北方平地的人,看到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显然都是新的。霁清轩地位已接近园中后围墙,建筑构造极其别致,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座四面明窗当风的轩,一株盘旋面上的老松树,一个孤立的亭子,
以及横贯院中的一道小小溪流。读过《红楼梦》创作时代略早一点。有人到过谐趣园许多次,还不知道面前霁清轩的位置,可知这个建筑的布置成功处。由谐趣园宫门直向上山路走,不多远还有个乐家轩,虽只是平房一列,房子前花木却长得极好。杏花以外丁香、梨花都很好。景福阁位置在半山上,这座重屋曲折“亚”字形的建筑,四面窗子透亮,绕屋平台廊子都极朗敞。遇着好机会,我们可能会在这里看到一些面孔熟悉的某种文艺工作者、电影、歌剧、话剧名演员,……他们也许正在这里和国际友人举行游园联欢会,在那里唱歌跳舞。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凑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说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是近二百年的建筑工人和烧琉璃窑工人共同努力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建筑规模上,它并不比北海那一座琉璃壮丽,但从建筑兼雕塑整体性的成就说来,无疑和北京其他同类创作,如北海及故宫九龙壁、香山琉璃塔等等,都值得格外重视。上山的道路很多:欢喜热闹不怕累,可从排云殿后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面翻上那个众香界琉璃牌楼,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上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上到山洞边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昌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于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长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合作社转运。村庄前后也到处是粮食堆垛。
从北边走可先逛长廊,到长廊尽头,转个弯,就到大石舫边了。大石舫也是乾隆时作的,六十年前才在上面加个楼房,五色玻璃在当时是时髦物品。除大石舫外,这里经常还停泊有百多只油漆鲜明的小游艇出租。欢喜划船的游人,手劲大可租船向前湖划去一直过西蜂腰桥再向南,再划回来。那个桥值得一看。比较合适的是绕湖心龙王庙,
就穿十七孔桥回来。那座桥远看只觉得美丽,近看才会明白结构壮丽,工程扎实,让我们加深一层认识了古代造桥工人的聪明和伟大。船向因划可饱颐和园万寿山下面全部风景,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去,才会发现绕前山那道长廊,和长廊外临水那道白石栏杆,不仅发生单纯装饰效果,且像腰带一样把前山建筑群总在一起,从水上托出,设计实在够聪明巧妙。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在秋天里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莲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头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晴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像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要美丽一些,一时还没有人写出。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只开花三四天,小晴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像体会它们生命中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折,让大家看看。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使得我们不能不对于创造它和新近修理它的木工、瓦工、彩画油漆工,以及那些长年在园子里栽花种树的工人,表示敬意和感谢。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的月的马尾松,
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若是一个有才能的年青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色彩鲜明的红领巾,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人画稿,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像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