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0469365 A(43)申请公布日 2019.11.19
(21)申请号 201910779201.9(22)申请日 2019.08.22
(71)申请人 西南交通大学
地址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号(72)发明人 龚伦 樊永杰 王立川 阳军生
苏斌 张学民 俞景文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51229
代理人 李亚男(51)Int.Cl.
E21F 16/02(2006.01)E21F 17/0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及施工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衬砌表面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及施工方法,属于隧道修补领域。包括设置在隧道墙脚处的纵向引排管、设置在隧道衬砌表面的多组环向引排水管以及设置在引排水管两侧通过四通连接的多组斜向上的引排支管,引排支管紧贴隧道衬砌内表面侧钻设一排引排孔,一种隧道衬砌表面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沿隧道环向布置引排水管,并在引排水管的两侧安装多组引排支管;在整治区段内用胶带临时固定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再用窄条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最后施作隧道衬砌整治的锚网喷措施,本发明的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
CN 110469365 ACN 11046936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隧道墙脚处并沿隧道纵向布置的纵向引排管(1)、设置在隧道内侧并与隧道贴合的多组引排水管(2)以及设置在引排水管(2)两侧并与引排水管(2)连通的多组引排支管(3),所述引排水管(2)沿隧道环向布置并与引排沟(1)连通,所述引排支管(3)靠近隧道一侧设有多组引排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倾斜设置并且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的间距沿着靠近隧道拱顶的方向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排孔(4)的布设间距为8cm至1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之间设有接头(5)。
5.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S1):清理隧道整治区域内的表面残渣,沿隧道环向布置多组与引排沟连通的引排水管,并在引排水管的两侧安装多组引排支管;
(S2):在整治区段内用4cm至6cm的胶带临时固定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S3):再用6cm至8cm的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并在两侧用水泥钉固定彩条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隧道边墙下部的引排水管应增大管径,并将隧道边墙墙脚处的引排水管跨过电缆槽,将水引排至引排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引排水管的纵向布设间距为90cm至110cm,所述引排支管的环向布设间距亦为90cm至110c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的直径为8mm至12mm,且所述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采用的材料为PVC。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水泥钉的布设间距为15cm至25cm。
2
CN 110469365 A
说 明 书
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及施工方法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隧道修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城市隧道能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且比高架桥梁占用空间少、对环境的影响小。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交通设施的地下化趋势日趋显著,城市隧道将更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建设技术已较成熟,但隧道结构渗漏水的防排问题仍是设计与施工中的重点及难点。隧道结构防水系统包括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包防水层及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预埋件等细部防水构造。[0003]尽管在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都很重视隧道防排水系统,但实际工程中渗漏水现象还是不可避免,防水层、细部构造等部位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漏水。隧道结构渗漏水造成隧道内环境潮湿,缩短隧道配套设施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费用。渗漏水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结构损坏、隧道内路面大面积积水,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降低结构的使用年限。因此亟需能够将衬砌渗漏水引出,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及施工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拱脚处并沿隧道纵向布置的引排沟、设置在隧道内侧并与隧道贴合的多组引排水管以及设置在引排水管两侧并与引排水管连通的多组引排支管,引排水管沿隧道环向布置并与引排沟连通,引排支管靠近隧道一侧设有多组引排孔。
[0006]本发明中工作人员将多组引排支管布设在隧道衬砌的渗漏处,并通过引排水管将引排支管与引排沟连通,隧道衬砌处的渗透水流入引流孔并进入引排支管中,然后通过引排水管将渗透水排入引排沟中。[0007]作为优选,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倾斜设置并且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的间距沿着靠近隧道拱顶的方向逐渐增加。
[0008]本发明通过将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倾斜设置,并使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的间距沿着靠近隧道拱顶的方向逐渐增加,便于引排水管上的引排孔对隧道衬砌的渗透水进行引排,提高了引排孔的引排效率。[0009]作为优选,引排孔的布设间距为8cm至12cm。[0010]作为优选,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之间设有接头。
[0011]本发明中通过在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之间设置接头,便于操作人员将引排支管从引排水管上拆卸,实现了引排支管与引排水管的可拆卸连接。[0012]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3
CN 110469365 A[0013]
说 明 书
2/3页
(S1):清理隧道整治区域内的表面残渣,沿隧道环向布置多组与引排沟连通的引
排水管,并在引排水管的两侧安装多组引排支管;[0014](S2):在整治区段内用4cm至6cm的胶带临时固定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0015](S3):再用6cm至8cm的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并在两侧用水泥钉固定彩条布。
[0016]本发明中工作人员清理隧道整治区域内的表面残渣,避免残渣在使用过程中堵塞引排孔而影响引排孔对渗透水进行引排;接着利用胶带对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进行临时固定,然后通过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并在两侧用水泥钉固定彩条布,对排水管进行防护,避免后期的喷混凝土封堵了排水通道及排水支管上的钻孔。[0017]作为优选,步骤S1中隧道边墙下部的引排水管应增大管径,并将隧道边墙墙脚处的引排水管跨过电缆槽,将水引排至引排沟。
[0018]本发明通过在隧道边墙下部的引排水管增大管径,增加引排水管的引流效率,避免引排水管在渗漏水过多的情况下发生引流效率较低而造成渗漏水倒流的情况。[0019]作为优选,步骤S1中引排水管的纵向布设间距为90cm至110cm,引排支管的环向布设间距亦为90cm至110cm。[0020]作为优选,步骤S1中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的直径为8mm至12mm,且引排水管和引排支管采用的材料为PVC。[0021]作为优选,步骤S3中水泥钉的布设间距为15cm至25cm。[00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发明中工作人员将多组引排支管布设在隧道衬砌的渗漏处,并通过引排水管将引排支管与引排沟连通,隧道衬砌处的渗透水流入引流孔并进入引排支管中,然后通过引排水管将渗透水排入引排沟中,对隧道渗漏水进行治理,有效的解决了隧道渗漏危害,降低施工成本,保证行车安全。本发明的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并且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A处的隧道内侧的局部放大图;[0026]图3为本发明中引排支管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中:1-引排沟;2-引排水管;3-引排支管;4-引排孔;5-接头;6水泥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0029]实施例
[0030]参见图1到图3,本发明中的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拱脚处并沿隧道纵向布置的引排沟1以及设置在隧道内侧并与隧道贴合的四组引排水管2,引排水管2沿隧道环向布置并与引排沟1连通。引排水管2用于将隧道衬砌处的渗漏水引排至引排沟1内,并通过引排沟1将渗漏水排出隧道外。
4
CN 110469365 A[0031]
说 明 书
3/3页
进一步参见图2,引排水管2的两侧设有多组与引排水管2连通的引排支管3,引排
支管3靠近隧道一侧设有多组用于将隧道衬砌处的渗漏水引排到引排支管3内的引排孔4,引排孔4的布设间距为8cm至12cm。工作人员将多组引排支管3布设在隧道衬砌的渗漏处,并通过引排水管2将引排支管3与引排沟1连通,隧道衬砌处的渗透水流入引流孔并进入引排支管3中,然后通过引排水管2将渗透水排入引排沟1中。[0032]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倾斜设置并且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的间距沿着靠近隧道拱顶的方向逐渐增加。本发明通过将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倾斜设置,并使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的间距沿着靠近隧道拱顶的方向逐渐增加,便于引排水管2上的引排孔4对隧道衬砌的渗透水进行引排,提高了引排孔4的引排效率。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之间设有接头5,便于操作人员将引排支管3从引排水管2上拆卸,实现了引排支管3与引排水管2的可拆卸连接。
[0033]本发明中工作人员将多组引排支管3布设在隧道衬砌的渗漏处,并通过引排水管2将引排支管3与引排沟1连通,隧道衬砌处的渗透水流入引流孔并进入引排支管3中,然后通过引排水管2将渗透水排入引排沟1中,对隧道渗漏水进行治理,有效的解决了隧道渗漏危害,降低施工成本,保证行车安全。本发明的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并且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
[0034]本发明中一种隧道衬砌大面积渗漏水引排装置的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0035](S1):清理隧道整治区域内的表面残渣,沿隧道环向布置多组与引排沟1连通的引排水管2,并在引排水管2的两侧安装多组引排支管3;隧道边墙下部的引排水管2应增大管径,并将隧道边墙墙脚处的引排水管2跨过电缆槽,将水引排至引排沟1。本发明通过在隧道边墙下部的引排水管2增大管径,增加引排水管2的引流效率,避免引排水管2在渗漏水过多的情况下发生引流效率较低而造成渗漏水倒流的情况;[0036](S2):在整治区段内用5cm的胶带临时固定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引排水管2的纵向布设间距为100cm,引排支管3的环向布设间距亦为100cm,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的直径为10mm,且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采用的材料为PVC。[0037](S3):再用7cm的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并在两侧用水泥钉6固定彩条布,水泥钉6的布设间距为20cm。
[0038]本发明中工作人员清理隧道整治区域内的表面残渣,避免残渣在使用过程中堵塞引排孔4而影响引排孔4对渗透水进行引排;接着利用胶带对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进行临时固定,然后通过彩条布覆盖引排水管2和引排支管3,并在两侧用水泥钉6固定彩条布,对排水管进行防护,避免后期的喷混凝土封堵了排水通道及排水支管上的钻孔。。[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40]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110469365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CN 110469365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