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118)

来源:一二三四网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试题(含答案)

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4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 cm、2.36 cm、2.5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 41 cm C.2.35 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4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 cm、2.36 cm、2.5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可知,本题考查长度测量减小误差的方法,根据减小误差的规律,运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列式计算。

【详解】

4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 cm、2.36 cm、2.57 cm,而最后一个数据有问题,是错误的,把它忽略去,然后取平均值,物体的长度为

B.2.367cm D.2.36cm

s选项D符合题意。

2.35cm2.36 cm2.36 cm2.36cm

342.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多次实验。

①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

②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变深度和密度,多次实验 ③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 ④在“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中,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出多组对应

的电压值和电流值,上述实验中属于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等会产生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②“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改变深度和密度进行实验,是为了得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的一般规律;

③“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改变电压或电阻,多次测量是为了探究电压、电阻改变对电流的影响,总结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一般规律;

④“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时,测量的是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值是个定值,多次测量可以比较测量值减小误差. 故选C.

43.汽车在平直高速路上行驶,1min通过1200m路程汽车速度是 ( )

A.1200m/s B.72 m/s C.60 m/s D.20 m/s 【答案】D

【解析】解答:汽车的速度为:v==故选D.

点睛:汽车运动的时间为1分钟,即60秒,通过的路程为1200米,故汽车速度可用公式v=𝑠来计算.

44.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

𝑠𝑠𝑠1200𝑠=20m/s. 1×60𝑠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在限速为110krn/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A.3m 【答案】C 【详解】

由题可知速度为:

B.7m

C.15m

D.25m

v110km/h1100m275m/s, 3600s9sv根据速度的定义,可得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t275svtm/s0.5s15m;

9故选C

45.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青山为参照物的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调来判别的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楼台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C 【详解】

A.“青山相对出”是以青山为研究对象,以船为参照物,故A错误; B.“钟声”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B错误;

C.“花气袭人”是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楼台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46.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车,在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两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5m/s

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 C.第4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小

D.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 【答案】BD 【详解】

A.由图像知道,甲车7s通过的路程是45m,所以,甲车的速度是:v甲 =s甲/t甲=45m/7s≈6.43m/s,故

A错误;

B.由图像知道,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是12s,甲车所用的时间是5s,所以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故B正确;

C.由图像知道,乙车4s通过的路程是10m,乙车的速度是:v乙 =s乙/t乙=10m/4s=2.5m/s;两台电动车完全相同,即质量相等,由于v甲>v乙,所以,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故C错误;

D.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是以甲车为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BD.

4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是

A.9米/秒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速度为:

vs36m12m/s; t3sB.12米/秒 C.4.5米/秒 D.无法确定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是不变的,所以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及任何时段的平均速度都是相等,即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是12米/秒.

48.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行驶

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 D.甲、乙两车在 20-30s 内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详解】

A.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沿直线运动,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没1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但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CD.由图示可知,在0∼20s内,乙车的路程小于甲车的路程,由平均速

s度公式v=可知,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的小,

t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由平均

s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ts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

t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

开始一段时间内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后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所以,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先向西行驶后向东行驶,故B错误;

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先前进后向后退,故C错误.

49.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0.40 m/s

B.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C.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

D.在某次实验中,小组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

【答案】C 【详解】 由图知路程

s乙丙100.0cm30.0cm70.0cm,

时间

t乙丙8s6s2s,

平均速度

v2故A项错误;

s乙丙70.0cm35cms0.35ms, t乙丙2s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

v2s甲乙30.0cm10.0cm10.0cms; t甲乙2s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

v3s甲丙100.0cm10.0cm22.5cms. t甲丙4s比较可知,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故B项错误.

C.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太大,故C项正确.

D.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故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不能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故D项错误.

50.如图各图象中,描述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甲与乙 【答案】D 【详解】

B.丙与丁 C.甲与丙 D.乙与丙

甲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s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乙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v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不变,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丙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s与t成正比,速度不变,即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丁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v与t成正比,即物体处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上分析可知: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乙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