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金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田原,陈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摘要:基于金融创新系统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金融创新产生、金融创新扩散及金融创新环境子系统。现有的关于金融创新领

域的模型和实证研究也是围绕各子系统间作用关系来进行讨论。针对金融创新的定量研究中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作用、金融创新采纳和扩散以及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并在对研究现状的不足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即如何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来综合考虑金融创新过程与创新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此外,加强金融创新的定量研究,能够更加科学系统地丰富金融创新理论,并对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金融创新系统;金融创新产生;金融创新扩散;金融创新环境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5)04-0082-07

TheStructuralModelofFinancialInnovationSystemandtheEmpiricalResearch

TIANYuan,CHENWei

(GloriaSun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financialinnovationsystem,therearethreesubsystemsoffinancialinnovationcreation,financialinnovationdiffusionandfinancialinnovationenvironment.Existingmodelsandempiricalresearchesonfinancialinnovationalsotalkeduparoundtherelationamongvarioussubsystems.Byasystematicsummaryandanalysisoffinancialinnovationmotivation,adoptionanddiffusion,theeffectonthemacroeconomicenvironmentconditioning,andtherelationbetweenfinancialinnovationandmicroprofitandmacroeconomicgrowtharediscussedinthepaperandonthebasisofanobjectiveevaluationoftheresearchstatus,thispaperproposesthepossibilitiesoffurtherdiscussion,developmentandbreakthroughinconstructing:howtouse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stotakeintoaccount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mechanismofthefinancialinnovationprocessandinnovationenvironment.Besides,enhancingthequantitativeresearchonfinancialinnovationwillenrichfinancialinnovationtheorymorescientificallyandsystematicallyandwillplayapositiveroleindeepeningeconomicreform.

Keywords:Financialinnovationsystem;Financialinnovationcreation;Financialinnovationdiffusion;

Financialinnovationenvironment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金融创新成为了金融工具、金融结构以及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发生重大变革与改进的重要原因。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创新的创造、产品的出现和扩散。近几年金融创新创造、产品出现和扩散的过程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同时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就是因为这些已经标准化的产品、观念、工具和流程的改进以及再创造,开创了国际经济形势的新篇章。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中,一直备受学术界、金融界乃至国家政策层面的关注。因此,关于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不胜枚举,但其中涉及到金融创新的模型及实证的研究所占甚微。但不得不承认,定量地分析金融创新对于其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对于金融创新的实践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的今天。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中金融改革作为其重头戏亟需科学性理论的指导,单纯

收稿日期:2014-11-28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CUSF-DH-D-2014067)。作者简介:田原(1987-),女,辽宁盘锦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

陈炜(1985-),男,浙江台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供应链管理。

·82·

金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的理论分析并不能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因此,以模型及实证等定量方法来研究金融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学术界有一些关于金融创新模型实证方面重要研究,文章将根据Frame&White(2004,2010)的金融框架,第二部分基于金融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论和模型,对定量研究进行分类综述;第三部分则对这些研究的方法和局限性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在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最后在文章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金融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包含大量要素,按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整理出金融创新过程的运作规律,如图1所示。所有的金融创新过程均要在创新环境中进行,其中,有要素输入创新产生系统中,与产生系统中的一些状态要素作用产生了创新产生的输出,这些创新产生输出同时也作为进一步创新扩散的输入要素,在创新扩散系统中,通过微观机制作用成为了整个体系的输出要素。金融创新发展的实质就是金融创新过程和金融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基于金融创新系统内部结构,该领域模型和实证研究的文献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

金融创新环境金融创

新过程

表1国内外金融创新系统模型及实证研究的领域和代表性文献研究领域

代表性文献

Silber(1975,1978,1981),Wojnilower(1980),Friedmanetal(1981),Allen&Gale(1991),Mada&Soubra(1991),Boot(1993),Cuny

外部环境

(1993),Jagtianietal(1995),Duffie&Rahi(1995),Demange&

对金融创新

Laroque(1995),Hara(1995),ōhashi(1995),Charupat&Prisman

作用

(1997),DeMarzo&Duffie(1999),Carrow(1999),Bhattacharyya&Nanda(2000),Chemmanur&Wilhelm(2002),Tadesse(2006)Persons&Warther(1997),Molyneux&Shamroukh(1996),Sullivan

金融创新(2000),Mantel(2000,2001),McHugh(2001),Stavins(2001),Frameet

珺(2005),李春采纳和扩散al(2001),Furstetal(2003),Akhaveinetal(2005),唐

燕(2006),黄玮强等(2008),Li&Zhu(2009)Merton(1992),Elul(1995),Glennon(1996),Levine(1997),Grinblatt

金融创新

(2000),喻平(2004),Calvetetal(2004),Citanna(2005),英格兰银

对外部环境

行(2008),Plosser(2009),Calomiris(2009),李后建etal(2010),作用

Gerardietal(2010),沈蕾(2012),孙浦阳(2012)

Silber(1975,1978,1981)假设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一些约束对于企业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模型。这些约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自发出现的流动性问题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国家的监管工具、由市场决定的金融工具的供给和需求要素等)。在1983年,作者构造了解释金融创新出现的学术框架,认为金融机构为了回避或摆脱其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金融机构之所以发明种种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与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或逃避其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制约。内部制约指的是金融机构内部传统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率、资本率等管理指标;外部制约指的是金融当局的各种管制和制约以及金融市场上的一些约束。

Allen&Gale(1991)认为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激励人们创造一些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Jagtiani等人(1995)认为金融创新有利于降低交易和运营成本,并实证分析了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结果表明,表外创新能够帮助银行减少和规避部分准备金。

Duffie&Rahi(1995)在研究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研究了金融创新产品购买和证券设计。作者首先研究那些可能由于参与者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基本无利可图的产品的购买,在参考了有关市场均衡的相关文献之后,他们采用高斯方法建立了一个微观经济框架来研究金融创新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对于分摊风险的影响。

Charupat&Prisman(1997)在研究中强调市场摩擦是诱发金融创新产生的动因。作者通过对套利定价方法以及对在出售远期存在限制的市场中创新债券设计和定价两者关系的研究,发现套利定价方法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其产生的效果反过来也会影响新型债券的设计和定价。

其他的学者有的研究了资产支持证券(ABS)这种关于实际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中所遇到的问题(Boot,1993;DeMarzo&Duffie,1999),有的则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来设计金融创新,另外还有研究金融创新产品定价和信息不对称性之间的关系(Mada&Soubra,1991;Demange&Laroque,1995)。最后,还有一些研究

于金融创新的动因,也就是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作用研究,其中包含广义

金融创新产生

金融创

新产品

金融创新扩散

金融创新,也包含针对某种形式的金融创新。

第二方面是关于金融创新采纳和

图1金融创新过程的运作规律扩散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三方面是关于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的研究,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环境条件的作用研究以及金融创新与微观利润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等。

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创新系统中外部环境对创新作用、创新扩散以及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领域进行广泛地深度的定量研究,见表1。

1.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作用研究金融创新的动因是70年代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总结出的主要动因有监管和税收政策;市场上的不完全性、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对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及代理成本的管理需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关研究及技术的发展等。

Wojnilower(1980)在限制性金融因素的影响下研究了金融创新的本质。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化而并不是去绕开限制。因此,必须以资金的灵活度为首要原则来设计新的金融产品。Friedman等(1981)强调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对抗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减少监管约束的能力。

·83·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与支行网点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以及交易成本有关。大部分银行是否采纳网上银行服务都与银行的规模和在线交易所需时间正相关。

以上研究将单个金融机构的采纳决策视为各自独立,没有将金融机构的互动纳入分析模型。事实上,金融创新的扩散通常是在动态环境中进行的,其中的不确定性使竞争的金融机构间的互动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采纳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单个金融机构的采纳决策会影响其他金融机构采纳创新的时间,影响创新产品在行业内的扩散进程。

Persons&Warther(1997)建立了一个金融创新采纳的动态模型。在时间的每个阶段,企业都要对是否采纳价值未知的创新进行决策,每次采纳创新所获得的利润都代表着创新的价值。Sullivan(2000)比较了2000年一季度,通过其网站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和与没有提供该业务的银行,结果发现,第一批采纳该创新的银行所花费的成本更低,利润更大并且受到接受过培训的各年龄层客户的认可。

Molyneux&Shamroukh(1996)采用扩散模型NUIR来研究了1978-1988年和1983-1986年垃圾债券和票据发行融资(NIFs)承销的扩散情况。作者发现外部要素(例如对变化的需求)在垃圾债券承销扩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反的,NFI承销的扩散则与内部的流动性冲击有关。另外,研究表明如果一家银行采用承销这一创新,那么会有其他银行也想开展承销业务,因此当有承销业务可以开展的时候这些银行便会积极的参与,使得金融创新采纳者数目出现增长。

Akhavein等人(2005)研究了90年代小额商业贷款信用评分系统的扩散。作者调查了95家大银行,问它们是否采用了银行小额商业贷款信用评分系统,如果采用,是什么时间采用的。根据建立的随机模型和Tobit模型,对此调查数据进行估计,解释变量包括多个市场、公司与研究银行的组织管理因素。随机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大银行引进创新较早,位于纽约联邦储备区域的银行也引进较早,这两个结果与预期的一致。T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些结果,同时也发现有较少子银行,而有较多银行的分行采用创新较早。

对于金融创新扩散的研究,国内从介绍引入到定性分析,并出现了少量的理论模型研究,从2005年开始才弥补了实证研究的空白。

唐珺(2005)选取银行卡为例,从创新主体———金融机构的角度,运用多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金融创新的采纳与扩散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银行规模越大,采纳银行卡越早,这表明在创新采纳方面,国内银行业存在规模效应;金融管制与市场集中度两个外生因素与银行卡扩散速度的关系显著,市场化程度高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创新的采纳与扩散。

李春燕(2006)研究了金融机构互联网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基于我国台湾的信用卡与大陆的银行卡在金融市场扩散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决定金融机构最终市场份额的因素是综合竞争力的趋势加速度。

黄玮强等(2008)针对我国银行业采纳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国际借记卡)的行为,运用持续期模型分析影响银行采纳创

认为,金融机构只是担任创新中介的角色,他们只是根据交易和服务的成本来规划利润(Cuny,1993;Hara,1995;hashi,1995)。

Carrow(1999)和Bhattacharyya&Nanda(2000)研究了银行创新的动力,即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严格的监管是激励投资银行开发更多创新产品的动因,发现客户特点与市场结构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动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投资银行有较大的创新动因,小市场份额的银行可能更多地去分享大银行的创新产品。

Chemmanur&Wilhelm(2002)认为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能够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时,这种以新技术为基础的金融交易,产生了新的管理理念,金融机构便可据此设想出可能对公众有吸引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工具。

Tadesse(2006)验证了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架构是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政策为导向的,以及这种导向是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对于创新和科技的发展。作者采用了大量国家和产业的数据,关注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政策与市场相比的优势所在。结果表明,政策结构对于产业创新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市场中定向投资的设计对于技术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这个实证结果与市场在对新技术的识别和资金供给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理论相一致。

他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合适架构的选择,取决于每个国家的产业基础建设,所以金融架构对长期的发展影响深远。另外,站在公共投资的角度来看,至少从对创新和科技的影响角度来看,并不存在金融结构的帕累托最优,市场不可能总是对银行置之不理,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最终,考虑到一国的金融结构,各产业可以实现不同的创新率,因此,金融结构在一国产业基础建设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技术发展。

2.金融创新采纳及扩散的研究金融创新的采纳研究主要关注创新采纳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与这方面相关的论文一般关注两类金融创新用户:一种是电子银行交易产品的用户(ATM、借记卡、电子账单、支付服务等),另一种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采用网上银行的用户。在金融创新扩散的研究领域里,学者主要是研究金融创新扩散的关联要素及扩散方式。

从1998年到2002年,有四篇文献研究了银行控股公司的案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创新的采纳与超额收益、竞争和现金流有关。Mantel于2000年研究了1300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采用电子交易和借记卡的原因,以及他们通过采纳这两项金融创新为他们带来的好处。1年后,Mantel&McHugh(2001)又将这项实验扩大,研究了电子交易中特定市场的创新和竞争。同年,Stavins(2001)提出消费者所持有的积极或者消极态度会对电子交易系统的采纳产生影响。Frame等人(2001)研究了1997年资产投资组合的运用对于大型银行10万美元以下商业贷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创新扩散过程中对创新采纳的可能性与银行支行的数目成反比,与银行部门数目成正比,这说明银行结构与对特定技术的采纳存在关联性。Furst等人(2003)分析研究了1999年第三季度网上银行数据。通过采用Logit模型分析,他们发现银行对于是否采纳网上银行的选择

·84·

金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新产品的因素,挖掘创新产品扩散过程中的规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采纳创新产品的概率与银行规模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银行业务中表外业务所占的比重越大,业务量增长越快,其采纳创新产品的概率就越大;现有银行卡交易越活跃,银行开发和推广创新产品的激励就越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采纳创新产品的时间及创新产品扩散的速度上存在差异。

Li&Zhu等(2009)讨论在金融创新过程子系统内发生的决策行为及由此反映的系统功能。在分析中,着重考察领先创新者和模仿者的不同收益情况,并由此发现创新主体的决策倾向。通过分析,可将金融创新采纳行为看作一个广义投资问题。事实上,创新主体通常以一定的成本获取未来的收益。而且这种投资过程发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因此,创新主体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投资问题,于是文章采用实物期权框架来考察这类决策行为。

金融创新扩散研究沿着个体向行业、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发展,引入金融机构的互动因素,扩散模型才得以有可能更为全面地解释金融创新采纳创新,且使新产品在行业内扩散的过程。但是,如前所述,金融创新的研究本身较为浅显,金融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相比较更加不充分,而相关实证研究同样薄弱有待发展。

稳定性。Citanna(2005)研究了金融市场中不完备率和结构变化是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在具有较高市场不完备率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均衡市场价格的波动。国际清算银行(BIS)(2009)在研究中说明金融创新在短期内对减少违约率有积极作用。Plosser(2009)指出,金融创新是在金融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其对经济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金融市场上的危机引发了一些对于金融创新本质以及它在保持经济稳定中所起到作用的思考。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研究了经济运行风险形式的复杂性以及针对如何减少短期金融不稳定性、市场扭曲和道德风险这些由政策引起的问题的目标决策。

金融机构是金融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环境、产权制度以及经营方式,并对其稳健运营产生了影响。相较而言,国内关于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则更多的是从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发展水平)出发。一般认为由于中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将有效的促进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善产权结构、提高盈利能力,较少关注负面的冲击。沈蕾(2012)运用金融学和复杂系统论等交叉学科和理论,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BP神经网络方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以金融创新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稳定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创新背景下相关因素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设计金融稳定性评估综合指标体系,构建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预警模型,并结合当前中国金融发展与创新实践,提出了符合中国特点的稳定机制与保障机制。结论显示,大多只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或者某一类具体的金融创新工具对金融稳定的冲击上,忽视了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尤其是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产生的直接冲击。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金融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现有的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订。

另一类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研究是关注其与微观收益或宏观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大量的文献都从盈利能力的角度,研究了采用金融创新后企业或金融机构的金融绩效影响,以及金融创新后是如何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乃至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关于金融创新与微观利润和金融绩效关联性研究方面,Elul(1995)在他的模型中提出,如果市场存在足够的缺陷,那么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所获得的福利可以对经济主体效用产生影响。Calvet等人(2004)研究了在内生参与和收益风险异质性的经济体中引入金融创新之后的价格影响。非冗余资产的引入会内生性地改变参与者的资产配置,降低了股息和参与者消费之间的协方差,因此引起了较低的风险溢价。在多元化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会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而扩散到市场中,并对预期收益产生影响。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一直是不明确的,但有不少研究从局部反应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呈现正向相关。Levine(1997)强调了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因为金融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的水平,而金融创新

3.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的研究在学者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扩散过程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上,其中一类就是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这类研究基本上关注的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对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Glennon(1996)建模分析了在美国银行管制中的两个重要创新对货币需求Ml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存在较大冲击。Grinblatt(2000)研究了零息票国库券和零息债券的创新。他们发现开始金融机构创造的新本息分离债券促使市场更加有效,利用税收和流程的不对称性,来保持其投资组合最佳的流动性。李后建等人(2010)在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银行金融创新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这一论断出发,文章运用1994-2008年的季度数据,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金融创新能够抑制产出存款准备弹性的释放,但就产出实际利率弹性的影响却不明显,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理论模型推导的结果,最后就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银行在银行金融创新普及的状态下如何有效发挥货币政策效力提出了简要建议。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监管的作用研究并不多见。Merton(1992)的研究强调金融创新的创造和形式依赖于形成金融创新的总体经济和制度环境,以及其他一些要素,例如复杂性,技术支持,政策导向以及经济机制等等。考虑到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有效金融市场的需求以及严格的市场监管,金融创新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许多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宏观经济的

·85·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在过去的30年中,金融创新过程为金融行业创造了一系列的创新产品、服务和新的流程,拓宽了市场参与者的选择范围,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国际环境不断地变化,金融服务行业的竞争模式趋于僵化,市场参与者都在寻求能够使交易优化的新途径。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促使一些学者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评述,这里只列举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研究综述。

Finnerty(1992)列举了六十多个创新工具,根据其分类,作者又列举了创新存在的动因,例如,风险分散、增加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规避税收以及监管、改变利率水平和波动率、改变价格水平和波动率、学术工作的需要、会计方面的绩效、促进技术进步等。

Alcorta(1999)划分了影响金融创新扩散的几类要素:一类是宏观经济要素(利率水平、资金可用性和产品需求的提高等);另一类是稳定性要素(质量、灵活度和生产率);还一类是经济要素(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等等)。

王仁祥(2004)结合创新的定义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历史,对金融创新做出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金融当局或金融机构为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利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来改变金融体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机构、新的市场、新的制度,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综合考察有关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文献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领域: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Frame&White(2004)采用广泛的评价标准,归纳了大约25个实证研究,大部分研究是2000年以后的。考虑到有些金融创新不止一次被学者研究,他们指出所有文献中只涉及到14个创新产品。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现象是只有2个研究是分析了同一时期的金融环境条件,其中涉及到监管、税收、市场摩擦、不稳定宏观经济条件以及激发金融创新的前沿技术等。作者提出一些假设来解释为什么有关金融创新的实证研究如此之少,比较了假设之间的重要程度,例如所需数据的缺乏,并建议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对研究人员开放这些数据。后来,Frame&White(2010)研究了过去25年商业银行的技术革新和金融创新。作者把金融创新定义为新的产品、服务、生产过程和组织形式,介绍了不同金融创新的相关文献。他们认为即使大量文献都是研究金融创新消费者以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福利的影响,但我们对于金融创新在一开始是如何发展以及为何发展显然都所知甚少。

之前研究金融创新的文献中缺乏实证研究来验证假说或对金融创新的量化分析,与其他金融领域的相似文章的数量相比,金融创新中实证和量化分析的文章相对就更少了。主要原因无非都是由于缺乏研究所需的信息和数据,相对较少的实证研究也主要关注的是创新绩效评估以及采纳者特征,金融创新扩散的相关问题。虽然金融创新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但对金融创新的学术研究与其公认的巨大研究价值和研究热点并不成正比例。Frame&White(2004)为解释

主要也是以金融发展为前提的。Levine解释了金融系统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函数来表达金融系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喻平(2004)的分析主要通过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对我国的金融与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以及金融深化进程缺乏协调性等,说明我国金融发展是“需求带动型”的。金融作用于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实现的,与其相适应,我国金融创新的总体目标包括健全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工具、金融体系多元化以及完善监控体系四个方面,推进金融创新的三个重点是强化金融创新微观主体作用、制度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和金融创新应分阶段实施。

还有部分文献研究了金融创新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例如,孙浦阳(2012)通过应用工具变量法对全球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与金融发展不同,金融创新单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这种作用更多地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体现。

金融危机之后,对于金融创新给宏观经济带来的风险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英格兰银行(2008)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其中包括市场监管、政府合约以及与压力下资产转售能力相关的固定资产外部性等要素。一旦金融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变动引起了冲击,外部性就能够产生一个用于自我保护的经济危机。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对发达国家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远低于从前,而一旦发生则会比从前的影响更加巨大。

Calomiris(2009)的研究检验了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给最近的金融危机注入一些新的动力或者是采取金融改革可以减少与代理问题和信用风险相关的成本。文中提到的金融改革主要有:给大型银行设定最低资本充足率,设立信用评级机构,在经济平稳期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监督以降低经济衰退期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有一些对流动性或其他可能的宏观经济风险的预防措施。

后来,Gerardi等人(2010)建立了对居民抵押贷款市场变化所产生影响的评估方法,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的预期收益越高,消费的需求就越大。文章采用80年代初的数据,结果说明主要因为证券化的发展,所以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上升了,鉴于最近的信贷危机出现在2007年,显然这篇文章的研究非常有意义。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抵押贷款市场的变化,其中授信审查变得更加宽松,新的抵押产品层出不穷。作者指出早在危机之前(2001-2005年)次级信贷的采用以及创新抵押产品的扩散就已经发生了,并且他认为证券化所导致的次级贷款业务加大以及信用评级放松是此次危机的元凶,也就是说新的创新抵押产品的扩散并没有导致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是由于金融创新后不断增长的贷款数量。

三、文献的评价

·86·

金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

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相关研究还没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理论体系;其次,绝大多数文章要么只是关注其创新动因,要么只是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创新理论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的扩散过程,而几乎没有将外部环境引起的金融创新及内生性的金融创新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最后,有关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中尚存在某些分歧,例如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创新会促使经济增长,而有的则用实证说明其对经济增长可能会存在抑制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一般都侧重于统计上的正负相关性,而并未涉及到两者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四、进一步研究方向

朱淑珍(2002)认为鉴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单一的理论或者线性模型很难将其整个运作模式表述出来,因此,近些年来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日趋倾向于利用演化理论、自组织理论研究金融创新问题,导致了关于金融创新的自组织演化理论的渐趋形成。国内学者韩国文(2004)从演化的观点研究了金融创新,但是没有建立较一般的宏观演化的模型。系统学方法是研究金融创新演化的有利工具,在最近五年的文献中,曾龙(2009)从复杂适应性的角度研究了金融创新的特征,但没有给出相关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彭慧娟(2011)从演化条件、动力机制和道路选择三方面对金融创新的自组织本质进行阐述,建立金融创新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模型。但目前对于金融创新体系演化、自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模型及实证工作。

其实演化、自组织等理论的研究强调了金融创新过程及创新环境的系统性,因此要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进行新的突破需将研究重点放在金融创新过程与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上,以及如何将创新体系的不确定性引入到模型与实证中来。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及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入的变革,再辅以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使我们对于金融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方向锁定在定性及定量地分析金融创新环境与创新过程的互动机制中。

根据上文对金融创新相关文献的介绍,要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进行新的突破,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个方面,如何采用量化分析金融创新体系的内在的复杂关系;

第二个方面,如何将创新产生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进行分别讨论;

第三个方面,如何考虑金融创新过程与创新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

五、结论

文章结合金融和经济发展现实,提出金融创新中定量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基于金融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论和模型,对定量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近三十年中金融创新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基于系统视域下,创新的内部运作模式进行分类的,即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作用、金融创新采纳和扩散、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三个阶段。将其按照此三部分进行分类也符合金融创新系统内部循环控制形态。创新动因部分

1.缺乏金融创新研发政策对金融创新的实证研究,都是与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企业绩效以及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所以难免会与金融创新的研发产生一定偏离;另外,金融机构也很少会有研发预算(虽然他们有IT预算)。金融创新研发的缺乏给实证研究带来了阻碍,从战略角度讲,金融业发展应该优先考虑金融创新的发展和资源升级。

2.缺乏金融数据在金融创新全速发展的背景下,由金融机构总部或后台部门收集和分析微观数据,进而进行精密的分析,这一过程能够帮助总部或后台部门察觉在维护经济稳定性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Noyer,2007)。但是,在金融和计量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历史性及其他类型数据存在巨大的缺口和可获得性。一方面,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大都来自金融机构、银行产品等等,其中蕴含了对金融创新的市场需求。然而,绝大多数数据库是不对学者开放的,即使开放也需要付费。另一方面,大型组织保存业务数据仅供内部使用,一般是不对外公开,因此当数据无法获得或者没法采用时,学者们自然就无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及理论。

3.部分金融创新的专利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的特征可谓五花八门,有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既没有获得专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结果就是,由于专利的被保护性,所以采用了专利的金融创新的实证研究很少能出现在研究领域中,主要也是因为实证研究中必须要阐明专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这些信息对于学者们来说很难获得。

4.部分金融创新是为特殊目的设计出的短生命周期产品,没有延续性的投机产品在很多时候,金融创新会以投机产品的形式,作为一种市场参与者应对经济、税收和监管环境变化的产物。因此,新的金融产品一出现立即会被标准化,又或者还没来得及引起任何学者研究的关注,在完成了它所被创造出来的目的之后,便结束了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而有时,即使一项金融创新能够引起学者的研究关注,但由于它并不具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发展轨迹。这样的创新产品在一定时间内似乎比其他创新产品看上去更加活跃,尤其是在金融自由化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经济稳定时期由于金融创新的数量会相对减少,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通过阅读金融创新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近几年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和流程进入了一个深入变革的时期,虽然有文献研究了金融创新的动因、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及金融创新的采纳与扩散,可我们对于金融创新在初始时刻是如何发展以及为何发展的所知甚少,也不是特别了解金融创新主体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以及参与者或创新采纳者和市场间是如何产生摩擦的。根据上文对金融创新相关文献的介绍,我们总结出现有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87·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577-596.

[9]唐珺.金融创新的采纳与扩散:以银行卡为例[D].暨南大学,2005.[10]李春燕,俞乔.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扩散一针对银行卡产品的实

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3):55-93.

[11]LiW.W.,ZhuS.Z.,ZhongM.L.Thedecision-makinganalysisofadoption

subjectsoffinancialinnovation[C].AdvancedComputerControl,2009.ICACC'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9:711-714.

[12]CitannaA,SchmeddersK.Excesspricevolatilityandfinancialinnovation

[J].EconomicTheory,2005,26(3):559-587.

[13]MaurerS,NguyenL,SarkarA,etal.Financialinnovationandcorpor-

atedefaultrates[C].FederalReserveBankofSanFranciscoProceedings,2009.

[14]DynanKE,ElmendorfDW,SichelDE.Canfinancialinnovationhelp

toexplainthereducedvolatilityofeconomicactivity?[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6,53(1):123-150.

[15]PlosserCI.Financialeconometrics,financialinnovation,and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etrics,2009,7(1):3-11.[16]AngJ,ChengY.Financialinnovationsandmarketefficiency:Thecasefor

singlestockfutures[J].JournalofAppliedFinance,2005,15(1):38-51.[17]GaiP,KapadiaS,MillardS,etal.FinancialInnovation,Macroeconomic

StabilityandSystemicCrises[J].TheEconomicJournal,2008,118(527):401-426.

[18]CalomirisCW.Financialinnovation,regulation,andreform[J].CatoJ.,

2009,29:65.

[19]GerardiK,LehnertA,SherlundSM,etal.Makingsenseofthesubprime

crisis[J].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08,2008(2):69-159.[20]NoyerC.FinancialInnovation,MonetaryPolicyandFinancialStability[J].

Economicandfinancialreview-europeaneconomicsandfinancialcentre,2007,14(4):187.

[21]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2]韩国文.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金融创新[D].武汉大学,2004.

(即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作用)总结了规避监管和税收、减少各类成本、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关领域研究和科技的发展五方面的动因;创新采纳和扩散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基本是沿着个体向行业、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发展,逐步引入金融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因素更全面地解释新产品的采纳在行业内扩散的过程;金融创新对外部环境作用研究一类是关注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类是关注其与微观收益或宏观经济的关联性。

通过对金融创新研究的介绍,可见该领域研究本身还是较为浅显的,而其相关的实证研究更是仅有30多年的历史,同样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其原因无外乎四点:从机构层面来看就是缺乏相关金融数据以及金融创新的研发政策,从产品层面来看则是对某些产品的专利保护,还有部分金融创新是为投机目的设计出的短生命周期产品,并不具有延续性。

除此之外,总结现有的量化研究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三点金融创新领域进一步的可研究方向:采用定量研究分析金融创新体系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使金融创新形成一套完整而且独立的理论体系;将创新产生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相互结合起来研究,而不是仅仅分别讨论;摒弃简单的线性关系研究,而从系统视角考虑金融创新过程与创新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前人的研究说明,尽管由于缺乏实证研究和数据的可用性等问题,但金融创新对于特定行业的巨大影响力依然是显而易见的。金融创新已经在可产出巨大经济利益的相关领域不断发展,看到金融创新在新兴市场中创造、产生和扩散,那对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就更容易理解了,一旦金融创新实现了其目的,对其关注就应该放在对其本质的研究上,金融创新的产生、扩散与创新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才是金融创新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FrameWS,WhiteLJ.Empiricalstudiesoffinancialinnovation:lotsof

talk,littleaction?[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4,4(1):116-144.[2]FrameWS.Technologicalchange,financialinnovation,anddiffusionin

banking[M].DIANEPublishing,2010.

[3]FinnertyJ.D..DebtManagement[M].Cambridge,MA:HarvardBusinessSc

-hoolPress,2001.

[4]ChemmanurTJ,WilhelmJrWJ.Newtechnologies,financialinnovation,

andintermediation[J].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2002,11(1):2-8.[5]TadesseS.Innovation,information,andfinancialarchitecture[J].Journalof

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6,41(4):753-786.

[6]MantelB,McHughT.CompetitionandInnovationintheConsumerEpayme-

ntsMarket:ConsideringtheDemand,Supply,andPublicPolicyIssues[R].FederalReserveBankofChicago,2001.

[7]StavinsJ.Effectofconsumercharacteristicsontheuseofpaymentinstrum-

ents[J].NewEnglandEconomicReview,2002(Q3):19-31.

[8]AkhaveinJ,FrameWS,WhiteLJ.TheDiffusionofFinancialInnovat-

ions:AnExaminationoftheAdoptionofSmallBusinessCreditScoringbyLargeBankingOrganizations[J].TheJournalofBusiness,2005,78(2):

[23]CarowKA.Evidenceofearly-moveradvantagesinunderwritingspreads

[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1999,15(1):37-55.

[24]BhattacharyyaS,NandaV.Clientdiscretion,switchingcosts,andfinanci-

alinnovation[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0,13(4):1101-1127.[25]FieldsLP,FraserDR.Onthecompensationimplicationsofcommercial

bankentryintoinvestmentbanking1999,23(8):1261-1276.

[26]GandeA,PuriM,SaundersA.Bankentry,competition,andthemarket

forcorporatesecuritiesunderwrit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9,54(2):165-195.

[27]MantelB.Whydoconsumerspaybillselectronically?Anempiricalana-

lysis[J].Economicperspectives-federalreservebankofChicago,2000,24(4):32-47.

[28]FrameWS,SrinivasanA,WoosleyL.Theeffectofcreditscoringonsma-

ll-businesslending813-825.

[29]FurstK,LangWW,NolleDE.Internetbanking[J].JournalofFinancial

ServicesResearch,2002,22(1-2):95-117.

[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1:

[J].JournalofBanking&Finance,

)(责任编辑:FMX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