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悲剧美感的根源探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22卷第4期 2015年8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01.22 No.4 Aug.2015 悲剧美感的根源探析 莫太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 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 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 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悲剧;美感;悲剧意识;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22(2015)04—0042—04 DOI:10.13307/j.issn.1008—6722.2015.04.07 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悲剧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美是难的,悲剧美感亦是难的。历史上关于悲 剧的理论可谓卷帙浩繁,但是总体上缺乏对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大多是顺便涉及,而又浅尝辄止。正 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绪论中提出的:“为什么论喜剧的著作已经这样多,论悲剧的又这样少呢?难道 人们更喜欢喋喋不休地讨论人生的光明面,而一旦说道悲剧,却保持一种适合悲剧的庄重的缄默吗?”…” 当然这种调侃式的解答并不能当真,但是我们仍可以从这句话看出,对于悲剧美感问题的忽视是存在。既 然悲剧有如此崇高的艺术魅力,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忽视悲剧美感来源问题的研究。 一、悲剧美感来源初探 (一)悲剧美感的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悲剧美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现 场观看悲剧、阅读剧本亦或是听别人说一场悲剧。这里,有两点要说明。其一,我们说悲剧美感来源于实 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差异对悲剧美感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功能只是获得悲剧美感的一种物质条件, 并不是美感本身,对于形成人们在观剧时的美感差异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观剧时所产生的差别的决 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我们说悲剧美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不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 于主体的生命和能力的有限,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而悲剧美感作为一种认识,也具有一种历史继承性,但 是这种间接的美感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有了如上的说明以后,我们就需要具体的分 析悲剧美感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了。 (二)客观方面——悲剧是一门舞台艺术 关于悲剧美感来源的客观方面,我们也不打算教条式的列出几条所谓的“金科玉律”,因为这是不需 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只概括几条较为重要的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悲剧艺术 包括剧本和剧作两个方面。因为悲剧作品和其它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就是为舞台表演而设计的, 并可以通过恰当的舞台表演艺术表现悲剧的内容。那么在讨论悲剧的美感来源时,其舞台表演艺术是不 可忽略的。因此,就悲剧本身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悲剧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就是悲剧 收稿日期:2015—05—06 作者简介:莫太平(1992一),男,安徽池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 美学。 ・42・ 莫太平:悲剧美感的根源探析 2015年第4期 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因此,我们在探究悲剧美感来源是,必然要考虑表现内容主要包括悲剧人物、悲剧 情节、悲剧环境、悲剧的主题等等。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悲剧的舞台表演艺术。 1.悲剧人物 第一个方面,我们主要论述悲剧人物。首先,这里的人物不仅指表演者,也指悲剧故事的主人公。对 于表演者来说,想要演好一出戏,是有很多严格的要求的,如狄德罗写出了一系列论文论著说明演员的艺 术修养;对于悲剧主人公来说,其具体身份、受难的背景、受难的方式、受难的程度等等也会影响悲剧的审 美效果。如亚里士多德就曾对悲剧人物做出的“有过失的好人” 的界定,为什么悲剧主人公要是“有过 失的好人”,因为这样能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就其身份而言,并不是指受难者是男是女、地位高低,而主 要是指其人格价值的大小。人格价值愈大,其受到观众的同情就愈深,相应的,我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 愈强烈。我们对俄狄浦斯、哈姆雷特、拉奥孔的同情程度与他们本身的人格价值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主人 公的受难背景、受难方式、受难程度等在某方面也是和其品行的高低密切相关的。比如,一种是由于善良 (或者说为了善良)而受难;另一种是由于罪恶(或者说为了罪恶)而受难。他们的悲剧效果是不同的,前 者是冤枉的,后者是罪有应得的。其次,人物的非常性质。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现实生活中 常见的普通人。而是与我们普通人有适当距离的非常人。同时,人物遭遇的情境也有异常的性质。如,俄 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去杀害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甚 至是不可能出现的。正因为悲剧人物以及他遭遇的悲剧性情节和我们本身有适当的距离,我们才能产生 悲剧美感而不是恐怖感、灾难感。 2.舞台表演艺术 第二个方面,舞台表演艺术。悲剧美感与舞台表演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地说,首先体现在人 物的动作上。古希腊人是不喜欢在悲剧中看到血腥场面的,所有的血腥的动作都经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提 纯”了。因为这不符合“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_3 的希腊艺术。如,俄狄浦斯王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 事迹后,为了惩罚自己,刺瞎双眼。但是这一幕并没有在舞台上直观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传报人口中说 出。再如伊奥卡斯特最后的自缢而亡,也是通过歌队长和传报人之间的对话展现的。其次体现在人物的 语言上。悲剧的语言是一种戏剧性的语言,要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独自、旁白来展现矛盾冲突、凸显人物 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能够引起观剧者强烈的审美感受的悲剧作品,必然是优秀的悲剧作品,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崇高的 悲剧主题,独特的艺术构思,并通过优秀的戏剧演员配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展现出来的。那么是否有了这些 我们就能从一部作品中获得悲剧美感呢?答案是否定的。客观方面只是引起悲剧美感的物质基础,更为 重要的是主观方面。那么,优秀的悲剧作品究竟何以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感受呢? (三)主观方面——“生命的一次性” 主观方面主要来自于人类生命的基本事实——“生命的一次性”_4 J。从人性的本质看,“生命的一次 性”意味着人性的相似性和人类本质的相通性。每一个生命都有相通的人性本质,每一个人都经历相似的 人生阶段,既是人类生命的相似性,也是古今生命的相似性。因此,古代智慧与现代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基于生命的一次性,导致人们观赏悲剧时会产生一种相通的情感。 这种在欣赏悲剧时产生的审美愉悦,并不局限于某个人、某个国家、某个种族。它是整个人类共通的情感。 古希腊人通过表演、观赏悲剧来“净化”心中的愤怨。而在古代中国,“穷而后工” 这个艺术规则也不断 彰显它的艺术魅力。钱锺书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提出“穷苦之言易好”即“苦痛与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 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并且说明在“忧患”“落魄”之中的写作能达到“舒郁” 和“解愠”之目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身处困境可借著书作诗以舒愤、以获得愁闷的排遣和心灵 的慰藉与补偿。心灵一旦郁结难舒,精神一旦堵塞不通,需要宣泄,中国古人是把诗作为疏瀹五脏、澡雪精 神的有效手段,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古希腊文人们则选择了悲剧以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钱锺书在《谈 艺录》序言中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人的生命虽只有一次,但是从摇篮到墓 地的这段距离,整个人类的文化是无限重叠的。正如陈文忠所说:“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 ・43・ 第22卷第4期 琼州学院学报 ……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8 于是乎, 我们可以从距今2500多年的古希腊悲剧中体验到“怜悯与恐惧”的共鸣,我们也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唐诗中 找到为自己抒情的佳句。 【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曾经在论述美的概念的时候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9】l铊。同样,悲剧的美感也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来自于舞台的直观感受(道具,布景,装扮等),可以使观众获得直接的、 现场的震撼;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它的魅力来自于读者自己,自己的思考,想象,理念。感性材料只是思想 的载体,而自由的思想本身更为重要。就像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在作为理念的 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_9 J1 所以在悲剧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通过阅读文本本身来体悟悲剧的美 感,而不是仅仅通过观看戏剧本身。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9】1钾。感性材料是有限的,而理念本 身确实自由和无限的。需要注意的是,理念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概念与实在的 统一。 二、我们何以需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在理清悲剧美感根源之后,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我们何以需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悲剧是由 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所谓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宇宙的矛盾中。一方面人类是 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其生产生活无不受制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作为拥有独立意识的群体,需要不断 从自然中索取更多。而人的意志与自然界的意志却并不是一体性的存在,于是乎,人与自然之间就必然会 产生一种对立的冲突。这正是悲剧观念的产生也是悲剧意识的产生。而所谓的悲剧精神,正是人类在面 对自己与自然之间必然的冲突时,彰显出来的高昂的主体性力量。①这种悲剧精神告诉我们不断反抗、不 断斗争,哪怕这种反抗与斗争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也被后世看成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在命 运面前,我们经常是难以认清自己的,我们自以为是智慧的,却常常表现出无知。《俄狄浦斯王》这个“十 全十美”的悲剧深刻地展现了人的两重性。俄狄浦斯虽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但他只猜到了谜面,却不知 人究竟为何这个谜底。他被命运追逐,受命运摆布。认不清自己,看不清命运,最后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古希腊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人的主体性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其表现的主题。赵凯在论述悲 剧意识来源时尤其强调悲剧意识的主体性,他认为人类自身的生成和发展,就是一个悲剧性的历程,“人类 的历史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生存与死亡这三大矛盾,是长期困 扰人类心灵的悲剧性的冲突内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悲剧性的过 程” ,悲剧作品正是要展现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由于人和客观现实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人的 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过程。然而真正的悲剧并不是渲染苦难、恐怖和死亡为最终目的。真正的悲剧 艺术,必然表现人类对苦难命运的抗争,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所有的高贵品格,责任、勇敢、担当、 尊严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力量。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怯懦的人头的 上,他要是逆来顺受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强和勇敢的时候,才会有真正 的悲剧。哪怕表现的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够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灾难时的反 抗。” 因此我们怎样面对生命的真实,才是悲剧之美给我们的最大意义。 虽然悲剧的直接美感效应是比较阴暗的。可是阴暗的恰好是诚实的,如何面对阴暗才能更好地体现 人的价值。我们经常会看到事物令人失望或绝望的本质,但往往不敢承认,去粉饰、去回避。但悲剧恰恰 不给我们回避的机会。在“生命一次性”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对经过精心组织的悲剧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 的共鸣,体悟到人类特有的、普遍的情感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在清 ①参见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14—125页。 ・44・ 莫太平:悲剧美感的根源探析 2015年第4期 醒地知道你的存在状态以后,你就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拯救你,你可能注定要失败,然而如何最大 限度的彰显你的本质力量,这才是存在的价值。 结语 有关悲剧美感根源的问题也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并没有一个所谓完全准确的理论去解释它。或 许这也正是悲剧之所以拥有无限魅力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后人的不断阐释,悲剧艺术才能不断散发着 时代的声音,才能持久地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哪一天我们不再去讨论悲剧美感了,人类也将慢慢 失去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努力,也算是有所价值了。积极 一点说,我们试图通过厘清西方悲剧史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用以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所缺失的悲剧 性,唤醒人们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中的悲剧艺术重视和悲剧精神的培养。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 下,我们每个人迫切需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启迪情操,陶冶灵魂,避免娱乐至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9. [3][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 E43陈文忠.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若干思考[J].高校辅导员期刊,2012(6):91—96 [5][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612. [6]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2:115.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8]陈文忠.三千年文学史,百年人生情怀咏叹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691—702. [9][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O]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9. Exploration into the Origin of the Tragic Aesthetic Perception MO Tai—-p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蚰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numerous theories about tragedy in history,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origin of tragic aesthetic perception is insufifcient.Scholars haven’t studied it in a detailed way.Trough the clariifcation of hits subject studied in western tragic theory,this essay attempts to ravel out the origins of tragic aesthetic per- ception based on the art itselfand the reflection on“the one—time life”a8 wel1.From tIlis studywe can ration. .ally recognize the source of tragic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retrospect the lost consciousness and spiirt of tragedy in modem wodd in order to awaken our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tragic educationKeywords:tragedy;aesthetic appreciation;consciousness of tragedy;tragic spirit .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