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创新
宋朝的时候,书画界的最高学府为“画院”,这是当时众多书画学子梦寐一求的地方。若想进入画院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而且考试的方法也非常特别,考试经常借用一句古诗命题,让应试者根据古诗的意境构思作画。
有一次,画院拟定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考生们都抓耳挠腮,对着题目愁眉不展:题目看似平淡却难以用画卷表达出来,“香”乃是嗅觉而非视觉所能够体会到的东西,是无形之物,如何能够画出呢?大家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仍是一筹莫展,最后大多数考生只好硬着头皮画完了事。无非是林间鲜花盛开,落花满地,潇洒文人骑马游春;亦或草丛间野花点点,高大骏马踏花驰聘,画面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根本体会不出诗的意境。但惟有一考生,其画与众不同,画面未见一花一草,只见一匹矫健的骏马在夕阳的余辉下四蹄腾空,奋力奔驰,蹄间,许多蝴蝶争相追逐,形影不离,让人觉得阵阵芳香扑面而来,如同沐浴在春的气息里。踏花归去马蹄生香的意境不言而自明。其构思新颖,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这幅画的作者也因此得到了主考官的赏识,被召入画院。 又有一次,画院考试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考生们一看,都认为不难,题目浅显易懂,于是未经深思便挥毫泼墨,信手画来。大多数画面上都体现了“无人”的意境,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小船停泊在岸边,更有的为了增添一点生气,在船舷上画上了一只鸬鹚或在船筵上画上了一只鱼鹰,或水中游着几只野鸭,画面冷冷清清,让人有一种寂寞至凄凉的感觉。阅卷人越看越失望,觉得非常俗套,毫无新意。正在烦恼间,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在眼前出现,画面表现的是寂静的旷野中,一个船夫正在船尾酣睡,身边放着一只竖笛。阅卷人对这幅画的别出心裁,立意新颖大加赞赏。其实,“野渡无人”并不是说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船过路的人,没有行人,船夫也就没什么活可干,闲来吹吹竖笛,消遣消遣,时间长了,等得疲惫不堪,以至于丢下竖笛睡上一觉。这样一来,孤舟的寂寞与环境的荒僻安静便生动地展露出来。阅卷人大喜,边赞叹边用朱笔批上了“入选”二字。
宋徽宗绘画造诣很深,擅画花鸟。有一次,画院开考时,皇帝宋徽宗亲自拟题并审阅,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开始,考生们听说皇帝拟题并御批圣览,
都很兴奋,都想借此机会大显身手,以自己的才华博得皇帝的赏识与欢心。但一看到题目,都难住了,古寺“藏”深山应该是不被发现的呀?既然不被人所发现,在画面上又该如何表现呢?若画出古寺,岂不有悖于“藏”字?大家于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到了规定时间,大多数考生仍是白卷一张,只有草草画好,应付了事。宋徽宗边翻阅画卷边不住地摇头,这些作品都令他大失所望。大多数画上的不是半山中的古庙就是深山中的古寺,如出一辙,根本没有体现出“藏”字,稍好一点的就是在葱葱绿树后漏出寺院的一角映入眼帘。但最后一幅画却令徽宗精神一振,画面上并没有什么古寺,而是在山脚下的小溪边,一个光头小和尚正在挑水。尽管画面看似平淡,但其构思奇特,意境深远,用一个和尚的出现巧妙地点出了一个“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尽在其中。徽宗连连点头称赞:“妙!构思独特,当取第一。”
作文感悟:
绘画需要立意高远,其实,写诗作文同绘画一样,也需要想象丰富、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否则,就会平淡无奇,趋于平庸,创造不出优美的意境,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