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胡风 2、郭小川 3、巴金 4、路翎 5、卢新华 6、陈奂生 7、高行健 池莉
10、苏童 11、北京 12、吴琼花 13、舒婷 14、郭建光夺目 15、福建朦胧 18、姚文元 19、浪漫 20、山药蛋
二、单选题
1、a 2、b 3、d 4、a 5、d 6、d 7、b 8、b 9、a 10、c
三、多选题
1、 abcd 2、ab 3、abc 4、abcd 5、bcd
四、简答题
1题提示:
两条道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8、西线轶事 9、16、章明 17、
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赵树理的《三里湾》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
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
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
考。
2题提示:
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
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一方面对顾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臧克家、丁力等人的批评挥动的却是政治的大棒。臧克家在《关于“朦胧诗”》中说:“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丁力更认为,章明把这些诗称为朦胧诗不准确,把问题提轻了,不应该叫“朦胧诗”,而应该叫“古怪诗”,因为朦胧还是艺术问题,而古怪就是政治问题了。因此,我们说,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但是,无论是朦胧诗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似乎都更钟情于“朦胧诗”这一称号,于是,一个贬义词成了当时流行一时的时髦。事实上,“朦胧”一词也确实概括了这一诗派的美学特征,经过论争
五、分析题提示
1题提示:
A.修改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武装斗争\",阿庆嫂属于\"白区党\"(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共产党),属于刘少奇路线,郭建光代表毛泽东武装斗争的路线,应作为一号人物安排.因此这关系到突出哪条路线的大问题。
B.从剧场效果看,由于郭建光不如阿庆嫂有戏,不是观众的欣赏兴趣所在,所以,成为了主要人物的郭建光仍然无法压倒阿庆嫂,他和他的战士们始终游离于该剧的核心之外。
2题提示:
1、简要描述样板戏走红的现象(演出市场的火爆、样板戏VCD的畅销、样板戏附属品的市场行为等);
2、样板戏的忠实观众和歌迷(对青春的追忆和那个特殊的充满激情的年代的缅怀);
3、样板戏本身的艺术魅力(名作家、名艺术家的全身心投入;全国上下的合力浇灌;戏曲的民间艺术形态等共同熔铸成样板戏的经典品性)。
作业2
一、填空题
1、 赵树理 2、李有才板话 3、阿庆嫂 4、深圳青年报 5、邂逅集 6、话剧 7、海德
格尔 8、三仙姑 9、红灯记 10、江河 11、柳青 12、领导出思想 13、杨炼 14、大连
15、杨子荣 16、周立波 17、海港 18、象征 19、锻炼锻炼 20、邪不压正
二、单选题
1、d 2、d 3、a 4、d 5、c 6、a 7、b 8、b 9、d 10、b
三、多选题
1、bcd 2、abc 3、ac 4、abcd 5、abc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8分)
A.论争的氛围明显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没有由一次学术讨论演变为政治运动。虽然三次\"崛起\"的出现,每次都引发了一次大的论争,但紧跟在一阵大棍之后的不再是万马齐喑的沉寂,而是不屈不挠且公开发表的\"商榷\"。
B.在论争中人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而且其论争的方式和氛围都与\"五四\"时代有惊人的相似。
C.通过论争,朦胧诗由自发的探索变成了自觉的诗歌运动,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D.伴随着论争,朦胧诗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
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2、九叶诗人为什么主张“诗歌戏剧化”,而汪曾祺又反对“小说的戏剧化”?
;“九叶诗派”主张“诗歌戏剧化”,汪曾祺反对“小说戏剧化”,都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与主张密切相关,也是他们艺术探索与创新的表现。“诗歌戏剧化”是“九叶诗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戏剧化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感伤”与“说教”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诗歌戏剧化”主张的理论前提,是现代人生日趋丰富复杂,人的意识也充满着更多的冲突,要捕捉表达这种人生现实,单一的感伤抒情或空洞的说教都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必须扩展诗歌的表现方式,让它溶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诗歌对人类意识揭示的最大化。总之,“诗歌戏剧化”的目的是提高诗歌表现复杂生活的能力和诗歌表现生活复杂矛盾的能力。
汪曾祺强调一种单纯、明净的生活,其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放在风俗人情及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描写上,重视小说的一种气氛或氛围,形成所谓的抒情小说的风格。而小说的情节的起伏是戏剧性的重要表现,显然同他的追求不一致。另外,戏剧性也包括矛盾和复杂,这也与汪曾祺的单纯明朗相悖。
五、分析题
1题提示
文化语境,也就是所谓的在大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环境!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应该是指的文革时期的语言环境!大侄包括以下内容:
A.从1958年到1964年间,激进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时的统治力量,人为的阶级斗争愈演
愈烈,文艺问题也愈抓愈紧。
B、\"二革\"创作方法的提出,为从观念出发,从政治愿望出发构想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C、从创造\"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出发,拥有广大观众和更便于普及化的戏剧受到了更多的注意,甚至受到基本否定。
D、政治性-艺术性结构取代了原来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结构。
2题请参考教材285-----308页
作业3
一、 填空题
1、汪曾琪 2、王安忆 3、萧红 4、奇袭白虎团 5、今天文学研究会 6、英子 7、锦绣谷之恋 8、卖烟叶 9、看上去很美 10、海子 11、沈从文 12、林白 13、荷花淀派 14、老鲁 15、阳关灿烂的日子 16、美杜莎的笑声 17、智取威虎山 18、张爱玲 19、我是你爸爸 20、茅盾
二、 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c 6、b 7、a 8、d 9、c 10、c
三、 多项选择题
1、 abcd 2、ab 3、abcd 4、bd 5、abcd
四、 简答题
1题、参见教材257----259页
2题、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及晚年的改变.
汪曾祺的一生主要是在北京和故乡高邮度过的(在北京生活了45年,在高邮生活了20年),在其他地方都不超过十年(其中,昆明7年,张家口农科所4年,上海2年,江西进贤数月)。而汪曾祺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异秉》、《晚饭花》、《皮凤三楦房子》、《鉴赏家》、《八千岁》和《故里三陈》等,则都是与故乡高邮有关的童年时代的生活,其次才是昆明期间的生活,再其次才是北京期间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大多也是远离现实的过去的生活。在汪曾祺眼中,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而自己真正意义的“所知道的生活”,通常都只能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回忆”。晚年的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追求的不再是深刻而是和谐”。于是我们只能在极少的作品中看到他偶尔露出的锋芒和嘲讽,如《陈小手》和《讲用》等。
五、分析题
1题、参见教材286----292页
2题提示:
A、《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长安、《倾城之恋》中的流苏、《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微龙等女性是同一类人,她们都识文断字,并尝试着摆脱旧家庭的笼罩,把自己交付于社
会化的大都市。
B、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这种出走始终是不成功的。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族式的封闭空间中,人物心理的活动也同样具有浓烈的家庭和闺阁特点。
C、王安忆小说对都市女性命运的阐释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王琦瑶从家庭走向社会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来自自己传统家庭的限制,因此,她的叙述空间是开放式的。
D、张爱玲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都市作家,对现代社会化的大都市怀有相当矛盾的心理,但王安忆作为上海大都市的寻梦者,对社会化大都市有一种迫切拥抱的心理。
作业4
一、填空题
1、说说唱唱 2、红灯记 3、梵高 4、茡荠庵 5、周而复 6、文革 7、实验小说 8、动物凶猛 9、收获 10、王安忆 11、母女漫游美利坚 12、马烽 13、我是谁? 14、欧阳山 15、海港16、橡皮人 17、残雪 18、高行健 19、十八岁出门远行 20、黑色幽默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D 5、C
6、B 7、A 8、D 9、C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CD 4、AB 5、D
四、简答题
1题提示:
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上也多用市民语言,具有浓重的幽默色彩。但二人的小说由于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老舍相比,王朔与北京的血缘要淡一些,作为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更熟悉以单位为居住特征的大院生活,对北京以胡同为居住特征的市民语言没有老舍谙熟,他更熟悉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话语,用王朔自己的话说是“城市流行语”。构成王朔语言的幽默色彩的不再上北京市民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而是把革命战争时期的话语、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话语、文革语言、当下流行语、以及民间话语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喜剧效果。另一方面,王朔小说的人物也没有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正经”,老舍在表现北京市民形象时,总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表现一种辛酸的幽默、痛苦的欢笑。而王朔笔下的人物,是一个个玩世不恭、自我作践的“顽主”有着鲜明的现代嬉皮士的特征,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与规约,社会秩序中那些持久的、正统的、老式的一切都受到他们公开的嘲弄他们是一些“厚颜无耻的闲人”,王朔作品正是通过对道德、理想、正义、人生、意义等下面价值的嘲笑,透露出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包含了无限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2题提示:
A、 他们比朦胧诗人年轻,没有经历过“文革”的灾难岁月。
B、 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
C、 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有着更为广泛的涉猎和更为丰富的心得,也更为看重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五、分析题
1题提示:
A、 虽然先锋小说的始作俑者马原带头逃亡了,但其他作家仍在坚持创作如北村、吕新等。
B、 虽然它的代表作家余华的创作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后的余华影响更大,成就更突出。
C、 虽然旧的先锋小说已经解体,但新的先锋小说又在崛起,如邱华栋等“晚生代”等。
D、 离开先锋小说阵营的先锋作家仍然拥有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先锋精神。
2题提示:(先回答先锋小说的定义和特点,然后结合几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先锋”一词原是军事术语,所谓“先锋”就是打头阵,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打头阵的并不全是先锋,比如“伤痕文学”打头阵的刘心武,打头阵运用意识流手法的王蒙,我们都不称之为“先锋作家”。可见打头阵只是先锋艺术家的表面姿态,其本质一定是“革命性”。因此凡具有实验性,并打破和超越了已有规范的崭新艺术,才堪称“先锋艺术”。
“先锋派”有它特定的涵义:“指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各种激进的
和标新立异的文艺流派。先锋派一词常与‘现代主义’相联系,意味着文艺作品在形式、风格和题材诸方面的激烈变化”(《辞海》第184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在西方,“先锋派”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流派,而是主张相异相反的许多文艺流派的总称。中国的先锋实验迟至80年代才出现,虽然也遍布各文艺领域,但并未形成不断变化的“先锋”运动,仅是一种思潮。因此我们这里说的“先锋”,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文学思潮”,狭义上是指“先锋小说”,以马原、余华等为代表的作家,则被称为先锋作家。
先锋小说的特点
1) 反叛性:即对一切传统文化观念的颠覆与反抗。具有尖锐的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它始终保持着对于主流文化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一切现成的理性逻辑和社会秩序抱怀疑态度。
(2)先导性:体现为一种勇往直前的革命价值观和创新文化精神,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3)流动性:表现为一种不断探索的活力和不断替代的过程,即现代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等。
(4)悲剧性:表现为一种牺牲的精神,他们始终保持着与社会和大众的距离,站在社会和大众的对立面与传统和世俗为敌,因此,他们最终难逃文学发展牺牲品的命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