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 一、填空(20分)
1、从个位起,十万位是第( )位,第九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3在第四位上,表示( )。
2、50890000千克读作( ),改写成万作单位是( )。 3、三十万零六百零九千米写作( )。
4、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甲数是5600,是乙数的80倍,甲乙两数相差( )。
5、在加法算式△+〇=□中,若△+〇+□=180,则□=( )。 6、28乘一个数,积为504,这个数是( )。 7、最大的六位数比最小的七位数少( )。
8、用0,4,8,9,6组成的最大五位数是( ),最小五位数是( )。
9、简算804-297时,可转化为804〇( )〇( )来计算。 10、简算364+601时,可转化为364 〇( ) 〇( )来计算 。 二、判断(共5分)
( )1、450 280的积的末尾有两个0。 ( )2、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 )3、把72346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后约是72。 ( )4、7□2687万,□中最大可填4。
( )5、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五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1页/共4页
三、计算(共38分) 1、口算(6分)
680+320= 120 300= 640-150= 302+169= 45万-36万= 350+270= 48030= 20197= 0 287= 288-99= 15+8-15+8= 370万+63万= 2、竖式计算:3、4小题要求验算(12分) 26357+8856= 64300-1385= 174205= 2402300= 简算(12分)
144+198 4554 250-199 490 14 四、文字题(共9分)
1、什么数减去542得42?(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2、97加上25的240 倍,积是多少? 3、80个125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共28分。第1题3分,其余每题5分)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火箭的速度是汽车的392倍,火箭每分飞行多少千米?
2、一个工厂要制造33500个零件,原计划每天制造218个,实际125天完成了计划,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多少个? 3、商店运来一批酸奶,卖出32件还剩28件。商店运来多少件酸奶?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第2页/共4页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4、一个村有102户,改用太阳灶做饭后,平均每户每月可节约用电12度。照这样计算,一年共可以节约用电多少度?
5、粮店运来168袋大米,每袋35千克,卖出一部分后,还剩42袋,卖出了多少千克?
6、李老师给学校买图书用了139元,买体育器材用了97元,
第3页/共4页
他带了300元钱,现在还剩下多少钱?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4页/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